分享

刘铁梁:传统会消失,但春节不会

 灵魂出窍KKK 2016-02-03

刘铁梁:传统会消失,但春节不会

2016-02-02 11:03:04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 作者:刘铁梁

我要评论点击:962

摘要
尽管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形式正在消失,但春节是不会消失的,因为它呈现给我们的并非是某种固定的模式,而是既具有地方的多样性,又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感,以此传承着我们民族每个成员之间既相互尊重又相互认同的核心价值。

  一、春节时空与文化感受
 
      在今年6月召开的“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座谈会上,我作了题为“感受春节”的发言,着重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和身体参与的角度对春节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讨论,也就是强调要站在大众的立场理解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认为,如果不能体会大众对于春节以及日常生活的感受,那么对于春节活动所作出的任何批评和建议都可能是一厢情愿或不切实际的。关于大众在春节期间的文化感受,我的概括是:归家感与亲情感、历史感与尊严感、狂欢感与参与感等。[1]这些感受,既源自个人在传统社会中的日常生活经验,也在节日活动中得到了与身体记忆密切联系的强化、自省与升华。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春节文化传统都具有塑造其民族性格的意义,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应该得到充分的继承和发扬。

  现在我想进一步说明,不能离开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关系结构和交往方式的改变,孤立地观察春节文化的变化。我们不妨从春节文化本身的时空结构说起。春节作为全社会的集体通过仪式,突出地表现于家庭和地域社会这两个时空场合。当然,这种节日时空的形成是中华农耕文明历史演变的结果,凸显出所有个人在“家”、“乡里”和“天下”之中的生存位置。近代以来,尽管在政治、经济、社会上发生了很多变革,但是村庄并没有解体,春节民俗的时空结构得以长期保持,表现出传统的强大惯性。生活方式的改变首先是人际关系的改变,春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修复这一改变所带来的情感危机,但是要解决当代人的感情危机问题,却不要以为单单靠保留春节等民俗形式就能奏效。在进入全球化体系的今天,春节民俗的时空形式却开始与日常生活秩序失去紧密联系。现在的人们觉得“年味淡了”,固然是由于日常的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以前那种在节日中的享受感已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但主要还是由于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感与角色感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改变。市场经济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相配合,正在构建起凸显个人权益的公民社会体系,冲击了原有乡土社会的关系和秩序,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春节期间唤回原来那些角色感就很不现实了。以前是一家人的“忙年”和亲友邻里间的礼尚往来的“拜年”,现在则一方面想从这种过年习俗中逃离出来,另一方面又想借助春节从日常奔波劳累而缺乏亲情的处境中逃离出来,谈何容易!

  具体说来,当代人所面临的,一方面是家庭的小型化、残缺化,另一方面是村落等传统社区的松散化。处于重建过程中的新的家庭生活模式和社区生活秩序,一时还不能填补人们在情感上的缺失。这突出地表现在,在现有的发展模式中,经济增长的指标严重挤压了社会发展的指标。所以,我们不能脱离开对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模式的讨论,简单地批评春节文化的缺失。年味淡了,既是一个具有发展指标意义的客观事实,也是社会大众比较普遍的主观感受,反映出人们对于春节文化期待值的增高,但是这种感受也是一种促成文化自觉和社会合理发展的强大力量。由于这些切身的感受都源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因而就可以成为我们进行文化协商与社会批评的原动力,从而转化为全社会对于现行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促成全社会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极大关注。事实上,这种感同身受的文化力量,已表现于当下春节期间的公共话语之上,具有鲜明时代意义的新年味已是呼之欲出。

  二、节日文化的民众主体性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正在发生巨变,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各地民众正在有所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自身的民俗文化,使之继续发挥出加强地方社会认同、增强人际互助关系的内在价值。包括节日走亲、结社表演、婚丧嫁娶、生日贺礼、拜师学艺、口述故事等活动在内的民俗活动,不仅没有消失,反而热火非常,在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春节作为全民族最盛大的节日,更是在各个地方呈现出缤纷的色彩,体现出民众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上的主体作用。这说明,在我国公民社会的建设过程中,民俗文化所承载的传统亲情关系是绝对不能遭受破坏的社会基础。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家庭与传统社区一方面作为利益攸关的经济主体,一方面作为社会文化传承的归属性群体,是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的。因此,依托于家庭和传统社区中的民俗文化,特别是依靠地方社会传承而实现其内在价值的春节文化也就不会消失。与此相反的情况是,民俗文化的某些形式由于受到科技进步与社会关系结构变化的影响,也会消失和发生新变,而不切实际地保留或恢复这些民俗形式并不是解决文化危机的根本办法。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对于原有的文化必然要有所取舍、有所创新,但必须尊重人民的意愿。

  在如何继承与创新春节文化的实践上,政府和各方面社会力量的介入都会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前提条件是以全体人民的感情和愿望为出发点。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为满足人民过好春节的愿望做了大量工作,功不可没,但是仍需要进一步深入基层,大量吸收那些来自各地民众的文化经验,进一步搭建起“拥政爱民”的春节文化平台。文化学术界的人士不应该站在文化阐释权威的立场上,而应该站在民众主体的立场上,身体力行地参与春节文化活动,将自己的才艺和学识回馈社会、服务人民,这才是对于民俗文化的真正保护。产业界人士在使用开发春节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也必须将文化的尊严摆在首位,避免过度的和掠夺性的开发,为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责任编辑:有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