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午习俗传承与保护研讨会”部分专家发言摘录

 mylxl 2019-03-29

在保护与传承中过好“我们的端午”

  尊重民众,尊重节日内涵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

  又到端午节,在秭归这样一个地方,召开端午习俗讨论会,我觉得是一件应该纪念的事情。前些时候在讨论二十四节气的时候,我有过这样一个想法,我们中国人的时间制度应该说非常科学,有的人常常把科学和习俗对立起来,实际上看看我们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在观察所在地球和太阳之间关系的时候,把通常所说的黄道截成二十四段,形成节气,我们是按照这样一个节拍,来安排我们在农耕社会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里的生活。也不简单是生活,里面也有很多内涵,比方说我们很关心二十四节气的两个点,春分和秋分,日和夜是相等,但也有日和夜最短的时候,就有了冬至和夏至,于是,我们就在这四个点,安排我们的活动。

  这样一个时间制度,对我们来说,有特殊意义。我们在这里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的领导人曾有这样一种美好的表达,要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什么是乡愁,这就是我们的个人情感。

  节日是民众创造的,尊重节日首先要尊重民众。发展也是民众的发展,保护也要靠民众。这点非常重要。今后在研究当中,要特别关注老百姓的情感,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问题说事情,从而为我们的民族、为我们非常可贵的文化传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共同努力。

  媒体传播与传统节日的当代复兴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方会长萧放

  在当代传统节日复兴重建过程中,媒体功莫大焉。在中央主导下,报刊、出版物、网络、电视、公众讲坛等多种传播形式,为传统节日回归营造了极为有利的社会氛围。

  今天我们在回顾总结经验与不足上,我觉得还有许多可以完善的地方。目前,大众一般的感觉是节日似乎是媒体与专家在过,老百姓呢,他们如何享受我们的节日,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只有节日真正回归百姓生活,节日文明才能传承下去。所以作为研究者与媒体人目前的工作是自觉地将传承民族文明这一理想付诸实践。如何实践,就要抓住节日的文化精髓,节日是特定社会的成员为适应自然、社会、个人内心协调的需要,而在特定时空中,以习惯性的模式开展的集体性活动。节日是民俗文化的集中爆发(呈现),因此,节日内涵厚重,形式精彩。对于节日文化的公众传播来说,它是一种通俗的表达形式,是利用当代多媒体手段,进行超时空的连接,让大众通过电视镜头,参与到特定节日当中。通俗地说,应该从两个方面对节日进行深度报道:一是重视节日的物象,以物象呈现节日内涵,比如端午节的龙舟制作;二是节日的特定仪式活动,信仰是节日的灵魂,仪式是信仰的重要表达,是节日文化的核心部分,是节日存在的重要形式之一。

  尊重民众是端午节保护的根本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陈连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的文化,是为民众生活服务的,因此,不能以知识分子的文化立场随意评价非遗,而应该充分尊重民众这一平等主体的文化权利。各地民俗存在差异,古代岳阳和武陵民众竞渡的目的是消灾减祸,但有些地区的民众竞渡的确是为了纪念屈原,秭归是屈原故乡,纪念屈原是本地区民众竞渡的目的。但我们并不能以此认为秭归地区的端午节也是出于纪念屈原的目的。我看到这里的端午习俗涵盖面很广,有用雄黄酒给幼儿洗澡,有用艾草或雄黄酒给老人洗脚、大门插艾草等等,这些跟全国其他地区基本一致。我研究全国端午习俗演变时,结论是端午的核心在于驱灾辟邪,竞渡本来也是辟邪驱灾的。秭归民众以纪念屈原为目的的竞渡是否跟其他地区不同而另有起源,是否在事实上起源于纪念屈原,目前我还没有看到充足的历史材料和田野调查材料,希望以后进一步研究,增加自己对秭归端午节的了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领域也存在问题。各地都热爱本地文化遗产,希望通过宣传提高本地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各地往往都根据本地的民间传说,把本地的文化遗产项目说成是该遗产的起源地。但对外宣传时这是不合适的,最好表述为本地是某民俗的重要传承地,否则,就破坏了人们对民俗的信任,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培育和传承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勃

  培育和传承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应重视对传统节日的应用。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只有被社会成员个体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才能传承下去、传播开来。当前多元价值并存、多种利益关系交织,在这种环境中如何令社会成员形成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加以践行,是一项需要应用多个平台、多种方法才能取得较好成效的系统工程。

  一、包括春节在内的传统节日,均蕴藏着中华文化的深邃智慧,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二、传统节日在历史上一直发挥传承、培育和践行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传统节日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总是以年度为周期反复重现,每一年度都有诸多传统节日按期来临。因此,过节的过程也便成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三、与其他形式相比,传统节日在培育、传承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其作用的发挥是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自然过程。第二,其他形式的作用发挥往往在内化于心方面,但传统节日既是承载体,又是培育场所,还是践行时空,是三种功用的合而为一。

  因此,我们要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建设力度,以培育和传承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重视节物的制作、生产、消费和研究;重视对传统节日习俗活动的恢复和应用;挖掘、表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并使之广为人知,是重建传统节日的关键步骤;综合考虑当前的社会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和当代技术条件,注重节日传说演述与实践体系的当代建设。

  当我们自觉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以培育、弘扬、履行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大对传统节日的重建力度,促进传统文化资源的能量转换和成果转化,传统节日就能够从生活日用层面将其所承载的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有效输出或者内化、固化和强化于社会成员心中,从而实现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赢。

  抓住共性,共建共享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宋颖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由文化部领导,民俗学界以及其他学界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当中,学者作为文化的推手,政府作为非遗及其他文化保护的协调者,媒体作为宣传者,还有民众作为文化承载的实体,四者的力量应该是在一个复杂的、多元的关系交错中进行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奉献自己的力量,使民众在文化产品中获得美好的体验,合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我们现在进行节日的恢复、创新,很多都是从古代文献中发掘或寻找出的,中间有文献和田野调查等方式,民众在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四地应该在共建共享中传承和保护端午文化。

  屈原传说与端午习俗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守华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概括性说明,端午的起源,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纸船明烛送瘟神”的习俗逐渐淡化,而屈原忠烈爱国的崇高品格却在近百年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岁月中备受崇敬,加之新中国成立后在世界舞台上跃居重要位置,1953年屈原又进入世界文化名人行列更是光耀全球,从而使中国端午节和屈原的名字融为一体,获得了更辉煌的光彩。

  我们应当珍惜端午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让划龙船、吃粽子、纪念屈原和做好公共卫生以祛病消灾等习俗世代相传,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伟大复兴。

  端午节的起源与楚文化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向柏松

  端午节习俗可以分为五大类。一是辟邪,二是竞技娱乐,三是采药,四是龙舟竞渡,五是食粽。这五大习俗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辟邪,一是祭祀。辟邪的习俗起源于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这样一个观念。辟邪和祭祀在深层次上是相通的,祭祀也有辟邪的含义在里面,两者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端午节的起源和楚文化有什么关系呢?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的观念,这是在《楚辞》里面有记载的。一般认为,端午节萌芽于先秦时期,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定型,这个时期端午节在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的思想观念基础上,逐渐融合多种习俗形成,包括辟邪习俗、划龙舟祭祀习俗和食粽习俗,粽子之所以是角粽,最开始是用于祭祀的。把辟邪和祭祀亡人联系起来,是有一个逻辑联系的,既然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那么人们会把这个时期内非正常死亡的人和五月五日结合起来。而且我还观察到,这个时期非正常死亡的人多半和水有关系,屈原是水死,如果说屈原是不是五月五日死的很难去考证,但把他说成是五月五日死,就是因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水死就会和划龙舟的习俗相结合。我认为这一系列习俗的形成都是在荆楚大地上完成的,有《荆楚岁时记》和相关文献为证,《荆楚岁时记》里面发展和完善了一系列的辟邪习俗,如采药、挂艾草,最后将划龙舟和祭祀水神相结合,完成了端午节在楚地形成发展,然后向全国传播的过程。

  当然,并不是说端午节在南北朝就已经完成了发展,此后又向着娱乐性、竞技性发展,向爱国主义方向提升。

  传统节日与时代发展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夏日新

  端午节最早形成于汉代,源于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至与阴阳五行观念盛行有关。龙舟竞渡等习俗原是为祭祀水神的,早在端午节形成之前就已存在。但在端午节出现后,它们都变成端午节的习俗。

  屈原因投水而死,也被附会为水神,龙舟竞渡,因为龙可以升天入水,沟通天地人神,乘坐龙舟就可以与水神沟通。两千年前屈原追求高洁的品德以及鄙弃低俗的人格风范在今天并没有过时,反而更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他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刚正不阿的人格风范,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时刻陶冶我们的情操。

  中国传统节日中重视时令节气的变化,其中蕴含的重要思想就是注重天人之间的和谐,即对大自然保持一种敬畏之心,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顺应自然节气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要受到自然的制约。也就是说,由追求天人之间和谐到倡导建设现代生态文明,由对自然的敬畏到社会信仰和道德重建,其实也和传统节日文化一脉相通,传统节日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也能为现代社会生活注入新的精神营养。

  节日既有对传统的承继,也有适应时代变化而产生新的习俗。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总会通过节日代代传递。

  文化传播视野下端午节的传承与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武汉电视台主任记者王光艳

  文化传播在当今社会特别重要,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个社会群体传播的过程。仔细想来,端午节的文化传播也是这样的。

  按照文化人类学家的研究,文化传播分成三个大的阶段。一是接触与呈现阶段,二是选择阶段,三是采纳和融合阶段。当文化输出和输入时需要经历这三个阶段,因此我们对端午节的研究要从五个方面来认识。

  1、历史的剪影,端午的文化性挖掘。挖掘历史文化元素,让历史文化成为节日内涵;挖掘民俗文化元素,与端午节相联系有各种各样民俗活动。

  2、现实的呈现,端午的仪式性表达。尊重历史的同时,结合现实有所创新。

  3、广场的狂欢,端午的参与性设计。加强民众的参与性,研究外部游客如何参与进去。

  4、基因的复兴,端午的传承性发展。找出端午节中的文化基因,进行科学梳理,每个文化基因该以什么方式传承下去。

  5、差异的争议,端午的交流性发展。

  还民俗给民众

  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研究员吴志坚

  谁来保护非遗?这几天我在恩施三个国家级贫困县里面做非遗工程,培训他们基层的文化站站长,我告诉他们,从你们做起,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相机,拿起手中的笔,赶紧把民俗思想记录下来,完了以后给当地的文化馆或者传到我的邮箱里,我们会想办法把它保存下来、传承下去。

  说到端午节,不得不说神舟会,神舟会之所以能够保存到今天,能够传承得这么好,就因为它是民间自发的,全部靠民间集资来做这一块。还有一个难能可贵的地方就是,我在做田野调查时发现,不少乡镇几乎是空镇,除了老人就是小孩,一栋一栋的楼房,像土豪一样的,外面包着金,很美,但没有年轻人,没有人传承下去。但是在西塞山那个地方,每到这一天,不管在哪个单位上班,不管在哪儿,人们都会请假回来参加端午节、参加西塞龙舟会。所以说,到今天它能够传承下去,人们都是自发的,是自己的一种心理诉求、愿望。

  所以,尊重民众是非遗传承的根本。真正的传承者和保护者是民众,希望还民俗给民众,将它好好地传承下去。

  苏州端午节与伍子胥

  苏州民俗博物馆研究员、民俗专家沈建东

  中国端午申遗影响深远,是由湖北秭归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组成。

  历史上,和端午有关的名人有两个,一个是伍子胥,一个是屈原。苏州的端午与其他地方的端午不同,吴地端午是为了纪念一位对苏州有着巨大贡献的历史名人——伍子胥。当年,正是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构筑了周长47里的大城和周长10里的内城姑苏古城。此外,在伍子胥治理吴国的30多年里,他政绩卓著,有口皆碑。为了安君治民,兴霸成王,除“立城郭”外,伍子胥还“设守备,实仓禀,治兵库”,为苏州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伍子胥对苏州的水利建设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世界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就是在伍子胥的主持下开挖的,胥江的出现,既避免了吴地的水患,又便利了当地的漕运和灌溉,对当地百姓的生计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个节日与这样多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相关联,有如此不可分离的关系和渊源,恐怕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从屈原之魂来寻找端午的永恒延续

  汨罗市屈原纪念馆馆长徐蔚明

  一个文人拥有一个传统节日,并生生不息延续了两千多年,这在世界文明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农耕文明时代的产物,能否在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得到延续?我认为,只有从屈原之魂来寻找,才能确保端午这个充满文化魅力的节日永恒延续。

  随着乡村社会的萎缩和外来文化的侵蚀,中国端午的原生态形态被打破,也遭遇到消费文化的异化。一个原本蕴藏着华夏民族“招屈子英魂、励士民壮志、祈社会统一、求国家安康”美好心愿以及“忧国忧民、团结求索、奋勇争先、乐观向上”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古老节日,却被商业化侵蚀,也被后生代淡化,变得苍白无力。

  为此,我认为要抓住屈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这一文化之魂,引导民众在端午节的各种习俗中怀想屈原、感悟屈原、学习屈原。

  一是要强化民族的端午文化意识。建议由文化部非遗司牵头,组织四地,编写四堂课时的教材和教案,分别入小学、入初中、入高中、入大学。通过培育学生的端午文化意识,来引导家庭和社会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节日。

  二是要强化典型示范的文化性。建议组织三省四地人员,举办端午文化保护与传承研讨班,系统讲述什么是传统节日,为什么要延续传统节日、如何保护和传承节日等理论实践问题,重点解读屈原之魂。

  三是要继续加大端午的宣传力度。从“我们的节日”等方面引导,使端午节最终成为民族的爱国节。

  整合端午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黄石市西塞山区旅游局局长、文体局副局长刘丹

  一是简单介绍“西塞神舟会”的基本情况。“西塞神舟会”2006年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主要包括制作神舟、建醮、巡游、祭祀、唱会戏、送神舟下水等活动,从农历四月初八开始,历时40天,是目前国内端午节时间最长的民俗文化活动。

  二是从哪些方面传承和保护端午习俗文化。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谈我的个人观点。

  第一是正确处理与旅游的辩证关系,旅游离不开文化,文化要通过旅游这个载体进行宣传和发扬,这种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不可分割,但是在传统文化节日的宣传上,应以传统节日的核心价值为主题,如端午的核心是祭祀屈原,宣传他的忠孝爱国精神,尊重他的原生态,不可人为过多地商业化、政治化。

  第二是在国家支持发扬民族文化传承的大环境下,各地可以建立传统文化的档案馆和博物馆。以馆藏形式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当地民众对端午文化的认识了解,同时能更有效地进行民俗原生态的维护。

  第三是建议我们国家非遗保护中心为中心单位,以各地相关部门为核心成员单位,这个范围扩展到三省四地以外,我相信我们五十六个民族,传统文化有很多,能够进入非遗名目的也很多,不局限于三省四地,成立研究端午文化的研究会,创办期刊,出版端午文化的专著,以专著形式发扬、宣传我们的民族文化。

  第四是国家地方政府应该在传承和发扬保护民俗文化的工作上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性资金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对四地端午文化的支持,鼓励各地发展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旅游文化。

  第五是加大端午文化的外宣力度,组织对外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既然民俗文化这么博大精深,那它就不应该局限于我们中国国内,而应该作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标杆、表率走向世界。

  第六是非遗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要从孩子抓起,建议文化部、教育部把具有传承价值的民俗文化载入中小学课外教辅材料,让孩子通过图书去了解传统文化,去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秭归端午习俗的变与不变

  秭归县县委党校教授、民俗专家、研究员郑承志

  一是秭归端午的千年之变。首先是时间之变,相对于其他地方,秭归端午分为三个:头端阳、大端阳、末端阳,从五月初一就开始,到五月结束。从开始我们就要确定聚会的场所,确定人员分工和议事规则。头端阳会祭祀龙头,一般来说,在大端阳,是祭祀屈原和龙舟比赛,末端阳是稻田娱乐活动。第二是仪式之变,我们的仪式包括祭祀龙头、游江招魂,但相对于他地,秭归有一个变化即骚坛斗诗,主要特点有四个方面,诗社主体成员是农民;诗社成员创作以古体诗词为主;保持了用楚地方言吟唱诗歌的传统;诗社经常与外界进行交流,甚至出现斗诗现象。第三是峡江险滩赛龙舟变为了高峡平湖赛龙舟。

  二是秭归端午的千年未变。主要是精神内核,以屈原为重要原色的精神没有变化。

    (三峡晚报  整理人:赵巍 周燕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