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立春了,去“咬春”吧!

 年年有于674 2016-02-04

今天立春了,去“咬春”吧!

今天立春,在唐朝,那可是个大日子。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立春,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之首。农谚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春之计在立春”。

立春作为节气,形成于周代。但是在立春这一天,正式举行一系列的迎春礼仪和活动,却是在东汉形成的。

唐朝政治相对安定,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皇帝们有财力、有功夫也有心情,带领全国上下,找由头闹腾、过节。

立春这样好的由头,岂可放过?

立春这一天,从皇帝到老百姓,至少有“祭春”“鞭春”“饰春”“咬春”四个主要活动,需要参加。

祭春

“祭春”是官方活动,没老百姓什么事儿。

《旧唐书·礼仪志》载:“武德贞观之制,神祗大享之外,每岁立春之日,祀青帝于东郊。”这,就是“祭春”。

唐朝礼制中,强调了大中小三种祭祀的级别,“祭春”属于大祀的一种,那场面,是相当浩大。

而且,“祭春”在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是皇帝和文武百官都要参加的重要礼仪活动。以后的历朝历代,在人员规模和重视程度上都没有超越唐朝的。

这位青帝,是唐朝人崇拜的春神,是神话中的东方大神,是守望春天的春神,也是主管农事的神。

春神,被命名为“勾芒”,传说是三皇五帝之一少昊的儿子,本名则叫“重”。

这位神仙命名的来历,很有意思:春天到来之时,豆子出土的豆芽弯成“勾”形,青草出土的叶尖带“芒”,因此,人们将“勾芒”视为是春的象征。于是,这位神仙也由此命名。

今天立春了,去“咬春”吧!

春神身材不是太高,因为按照规矩,他的身高要象征一年的三百六十日,所以只能身高三尺六寸,换算之后,也就是一米二左右。

今天立春了,去“咬春”吧!

除了身高以外,春神的形象是:“四方形人面”“鸟身”“素服”,还有“脚踏两龙”,也就是脚踏着两条蛇。他的岗位职责是管理草木生长,正是因为这个重要的岗位职责,所以才被尊为春神。

大家不要小看这位春神,他的来头还真不小:一是他的鸟身,说明他是我中华民族“玄鸟”、凤崇拜的来源之一;二是史载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就曾在自家宗庙里见到了这位神仙。这说明春神也是秦国的祖先之神,而秦国可是在后来统一了中国的啊。

而且,从周朝开始,就在立春时节祭祀这位春神。春神,由来已久。

除了在京城由皇帝亲自率领,举行“祭春”仪式以外,王朝各地的行政长官如刺史、县令等,也要主持举行类似的小型“祭春”仪式,同时向百姓发放赈济,劝课农桑。

鞭春

今天立春了,去“咬春”吧!

与“祭春”仪式一起举行的,还有“鞭春”。

“鞭春”这一仪式也起源于周朝,也是官方活动。与“祭春”有所区别的是,这个活动虽由官方主持,但鼓励老百姓参与。

那么,“鞭春”怎么玩儿?

你先要做一个和真牛一样大小的、用泥土做的土牛,土牛的笼头、缰绳、牛鞭啥的,要一应俱全。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牛鞭是“鞭春”仪式所需要的主要道具,也是真的用来赶牛的鞭。想歪了的,自己面壁去。

拴牛的缰绳,则必须长达7尺2寸,因为象征着七十二节候。

土牛身上,还要涂上颜色。涂什么颜色,则相当有讲究,是有规矩的,不能瞎涂。大诗人杜牧的爷爷杜佑所著的《通典》,说这个涂色的规矩是“各随方色”。

啥叫“各随方色”?就是根据各州县与京城的相对方位,来确定土牛的颜色。具体来讲,东方涂成青牛,南方涂成红牛,西方涂成白牛,北方涂成黑牛。

顺便要提一句,这个仪式传承到了宋朝时,把个土牛的颜色,规定得复杂无比:“以岁之干色为牛首,支色为牛身,纳音色为牛腹,以立春日之干色为牛角、耳、尾,支色为牛颈,纳音色为牛蹄。”看看,牛头、牛身、牛腹颜色不同,甚至牛角、牛耳、牛尾、牛颈和牛蹄的颜色都各由天干、地支来决定。这宋朝的牛,也太牛太花了。

道具齐活了,开始“鞭春”。

“鞭春”在“祭春”之后,紧接着进行。在唐朝前期,是由主持仪式的最高领导,或皇帝或刺史或县令,拿着牛鞭,象征地鞭打土牛三鞭,以催促牛儿勤劳地春耕,为老百姓创造个好收成。“鞭春”之后,再将这个土牛保存七天,以便让更多的老百姓看到,并提醒他们,该春耕了。

但到了唐朝末年,这个“鞭春”就比较野蛮和火暴了。那就不是鞭打土牛三下的问题了,而是要把土牛打成碎片,然后由在场的老百姓一哄而上,各抢一个碎土块去撒到自己的田里,据说这样可以保佑自己的田地到秋天获得大丰收。老百姓抢这土牛的碎土块,又叫“抢春”。

这样的野蛮搞法,当然也有人看不惯。著有《刊误》一书的唐人李涪就是看不惯的人之一。他在书中说:“今天下州郡立春日制一土牛,饰以文彩,即以采杖鞭之,既而碎之,各持其土以祈丰稔,不亦乖乎?”

唐人卢肇也是见过这种仪式的,他在《谪连州书春牛榜子》一诗中如此描述“鞭春”:“阳和未解逐民忧,雪满群山对白头。不得职田饥欲死,儿侬何事打春牛。”

“鞭春”的仪式,从周朝到清朝,中华大地上一直在举行。不同的是,仪式的规矩变化较多,但其中核心的鞭打土牛的仪式则一直传承了下来。

饰春

所谓饰春,就是用与春天有关的装饰物,来营造春天到来的气氛。简单地说,就是“人戴春胜,屋挂春幡”。

“胜,妇人之首饰也”。春胜,就是立春这一天,美女们戴在头上的象征春天来临的装饰物。这些装饰物,可以用纸、布、金、银、玉等材料进行制作。美女们佩戴春花、春燕、春鸡、春蝶、春蛾、春杆,小孩子则佩戴春娃。

而当时的男子,也有在头上佩戴春胜的。不像我们现在的帅哥们,头上都是光光溜溜的。你要是在头上戴个啥,甚至插个花,那估计得被人在心里评估精神病指数。

春胜,多数还是用彩纸做的。剪彩为燕,称为“春燕”;贴羽为蝶,称为“春蝶”;缠绒为杖,称为“春杆”。

唐人曹松在《客中立春》一诗中写道:“土牛呈岁稔,彩燕表年春”。上一句说到了“鞭春”的土牛,下一句的“彩燕”就是“春燕”。

用绢制作成小娃娃的样子,就是“春娃”,这是小朋友们的专用春胜,家长们以此为他们祈福。

还可以缝制一些小布袋,内装豆子、谷子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

人用春胜装饰,房屋则用春幡装饰。

春幡,就是把彩纸剪成悬挂或张贴用的小彩旗,以表达人们迎春的喜悦。

春幡上写的字儿,一般是“迎春”“宜春”“大吉”等吉利字,或是“春风得意”“六合同春”等吉利话。

这些春幡,可以贴在门楣上,挂在院子花枝下,从而使整个房屋,或者庭院(如果你家买得起的话),呈现出一片春意浓浓的迎春气象。

来感性认识一下春胜:

今天立春了,去“咬春”吧!

今天立春了,去“咬春”吧!

再感性认识一下春幡:

今天立春了,去“咬春”吧!

今天立春了,去“咬春”吧!

咬春

立春吃东西,叫做“咬春”。

“咬春”,一种说法是指吃“春盘”。

“春盘”源于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关于“立春日食生菜”的记载。

“春盘”,又叫“五辛盘”“辛盘”。哪“五辛”?“葱、蒜、韭菜、芸苔、胡荽”。前三种好理解,芸苔是现在的油白菜,胡荽就是现在的香菜。

“五辛”,也是“五新”。唐朝人认为,立春、新春适合吃这五种刚刚生长出来的新鲜蔬菜。

中医认为,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属性,分为辛、甘、酸、苦、咸五味。其中的辛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功能。比如麻黄、薄荷、木香、红花、花椒、苍术、肉桂等,都属于辛味食物和药物。上述的“五辛”也是。

立春之时,气候由冬入春。在这个季节转换的时节,聪明的古人选用辛味食物,以运行气血、发散邪气,对于调动身体阳气、预防流感,保证身体健康,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立春吃“春盘”的道理,就在于此。

当然,“春盘”之中,可能还不仅限于这五种新鲜蔬菜,而且可能因地域差异,蔬菜品种也会有不同。

除了这“五辛”之外,立春时节有的蔬菜,应该均可以进入“春盘”,以便让全家人都可以尝一尝新鲜的滋味、春天的滋味。

这些蔬菜怎么吃?切丝儿。杜甫的《立春》里写了:“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最后一句诗里的“青丝”,显然不是指美女们的头发,而是切成丝儿的绿色蔬菜。

切成丝儿的这些绿色蔬菜,是直接生吃,还是炒过之后再吃?

我认为,部分适合生吃的蔬菜还是生吃,但至少有一小部分蔬菜是炒过之后才放入“春盘”的。

有人问了,你说是炒过的,在唐朝时有炒菜这种烹饪手法吗?

今天立春了,去“咬春”吧!

有的。唐朝人刘恂《岭表录异》记录:“即牡砺也……蚝肉大者腌为炙;小者炒食。”“小者炒食”,看看,看看,唐朝的广州吃货们多有口福,他们都有爆炒海鲜吃!

以我本人资深厨子的经验,海鲜既然能炒,那蔬菜当然也可以炒。

当然,“春盘”也有配各类荤菜的,可以有鱼也可以有肉,也是一律切成丝儿。北宋苏东坡的春盘里有鱼肉,他在《春菜》诗里说:“烂蒸香荠白鱼肥”。方岳是南宋高官,曾官至吏部侍郎。他留下的《春盘》诗,就告诉我们他吃的春盘里有猪肉:“更蒸豘压花层层”,“蒸豘”就是蒸熟的猪肉。

“春盘”里的菜,要配“春饼”吃,还可以配粥。“春饼”,就是小而薄的圆形软面饼。

到了开吃的时候,这些蔬菜丝儿、肉丝儿,你每样挑几根儿,用“春饼”一卷,就像现在北京烤鸭的吃法一样,就算是吃“春盘”了。这也叫“春到人间一卷之”。

现在南方的“春卷”,亦由此而来。

今天立春了,去“咬春”吧!

“春盘”不仅自己家里做,而且从东汉以来,一直就有邻里之间互相赠送的做法,叫做“馈春盘”。

上述的“春盘”是老百姓的家常做法,皇家的春盘则另有一番富贵气象:据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当时皇宫中的春盘“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能够一盘“值万钱”的富贵春盘,我没见过,反正皇帝他家很贵很土豪就是了。

元朝耶律楚材作为高官,他所吃的“春盘”,内容也比较丰富,蔬菜品种也比较多。他也有一首“春盘”诗,告诉了我们,他吃的“春盘”里都有些啥:

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

木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

匀和豌豆揉葱白,细剪蒌蒿点韭黄。

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粱。

他是在立春后一日吃的“春盘”,他面前的“春盘”里有:粉丝、藕丝、豌豆、葱白、蒌蒿、韭黄等。

“咬春”,另一种说法专指生吃萝卜。

为什么要吃生萝卜?因为萝卜和那“五辛”一样,也属于辛味食物,吃萝卜可通气、消食,有利于身体健康。另外,民间也有传说,吃萝卜可以解除春困。

我个人倒觉得,生吃萝卜,更有“咬春”的感觉。

那么,今天立春了,一起吃个生萝卜,“咬春”吧!

今天立春了,去“咬春”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