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汤亮的书法艺术人生...

 清风322 2016-02-04

不同的艺术门类,表现形式虽然林林总总,但是追求的思想意境却是相通的。“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历史文化故事。六朝时,南宋画家宗炳是个旅游发烧友,他一生游历名山大川,边游边画。晚年走不动了,他就把以前的画作挂在墙上,卧而观赏,权当再游。宗炳提出的审美标准,就是要把自己的情怀过滤得十分清澄,要一尘不染,这样才能细细体会山水画中的“自然之道”。近代中国美学家们都非常推崇宗炳的这种说法,“澄怀”是审美主体,“观道”是审美客体。

每一个人心中都蕴藏着一种审美需求。无论是喜欢书画、音乐、舞蹈,还是喜欢阅读、运动、旅游,源动力都是来自于内心的一种审美渴望。他认为这是最美的精神享受,他就会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沉浸其中,物我两忘。

喜欢泼墨的人,通过写字环境的熏陶、字形布局的琢磨、自如运腕的挥洒,包括书法内容的选择等,来享受一种精神的抒怀、释放和升华。和许多热爱中国书法艺术的人一样,艺术家汤亮经常通过书法来放松心境,忘掉尘世欲求,洗涤心灵杂质,让心静下来,达到禅宗所说的那种“静照忘求”的思想境界。

书画家汤亮与艺术结缘,更多是来自家庭的熏陶。汤亮出生于一个钟爱传统文化的书香门第,外公,叔公及四位舅舅,在书、画、印诸方面,皆有相当的造诣。很小的时候,舅舅们就领着我去美术馆看展览,他们的书画作品也挂在展厅里。舅舅在他小时候就年幼的他指点着沈尹默谢稚柳程十发陆俨少唐云、林散之等大家作品。汤亮才十几岁,就喜欢上了中国画,记住了许多画家名字,也能大致分辨出他们不同的绘画风格。

汤亮谈到虽然他自幼习书,临汉碑,学二王,但是要说“学宗一家”,自感还没到那个地步。多年来汤亮追求的是如何把字写得“更有中国书法的味道”,这也是早年家庭长辈的教诲,汤亮一直记在心头不敢忘怀,也很受用。

中国的传世书法,最初也是起源于民间书体。如历代书家推崇备至的汉碑来说,原本就是庶民体,“一碑一奇,莫有同者”。后世以碑为帖,才逐渐演化成为不同的文人体。中国历史上,书画虽说同源一体,区别还是有的。譬如,历代有专职画家,可几乎没有专职的书法家。所有书法大家,大抵都有本职,书法是业余的,写得好,有了名气,前来求赐墨宝的人就多了。

汤亮平常研习较多的经典书帖,有王羲之、智永、李邕的。最钟情的书家有褚遂良怀素、柳公权、米芾等。他说,要做到“通临百家”,何其难也!至少,我远没做到。现代人毕竟不像古时的文人士子,有大把的时间呆在书斋里,可以用一辈子光阴去“通临百家”。据我所知,古代书家真正做到“通临百家”的也很少,更遑论今天的书家。我的看法是:与其“通临百家”,莫如“精读各家”。临帖重要,读帖也很重要。这和“熟读唐诗,下笔有神”的道理一样,读帖常有新会意,临帖才会时有新意。

汤亮在谈到自己对书法学习创作中的一些体会时举例说了王羲之和怀素。

兰亭序》原帖是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写成的。当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少长咸集,宾客兴致极高,所以王羲之的字也写得遒媚劲健,有如神助。事后他又写过很多幅,但都不及当时所写的这一幅。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是兴之所至,一挥而就的艺术。若兴不至,势不成,下笔必迟滞。《姨母帖》的风格又不同,笔法多变,内含筋骨。梁武帝萧衍曾评其字“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唐太宗李世民甚至认为他的字已经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丧乱帖》则反映了王羲之苦于丧乱的不安情绪,因无意于书,随意间,书法越见自然。此帖的用笔、结字,与《兰亭序》比较,更略带古意。曾有些专家推断,此种书体才更近王羲之书法的本来面貌。

读到怀素三帖的体会是《苦笋帖》的字不多,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虽变化无常,但法度具备。此帖多用枯墨瘦笔,尽管笔画粗细变化不多,但有单纯明朗的特色,增强了结体疏放的感觉,与其奔泻直下、一气呵成的狂草书势相得益彰。《自叙帖》有七百余字,首尾贯通,每字的点画体势,都准确地体现了草书法度。怀素创造性地把篆书笔法融入草书,尽量运用藏锋出笔,或借用上一笔余势来造成下一笔回锋,充分表现出线条的圆转活脱和刚劲矫健。《食鱼帖》则是另一番气势,富华圆润,清劲浑熟,放逸张狂,动不失规矩,静不失生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醉僧”狂草,酒酣兴发,书以畅志,字完而势不尽,气概自是不凡。

关于书风的看法,他认为,一个人的书风形成,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很难刻意为之。只要把字写好,写出自己最佳状态就行。在自然、随性的抒发中,体现出一种书卷气。

继承和创新是当代书法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书家在创作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中华文化两千多年来延承不绝,主要得益于方块汉字的一以贯之;而汉字的一脉相传,又主要得益于笔墨书写的艺术传承。汉代以降,中国书体虽然多有变化,但基本的书写规则变化不大,为了追求书法艺术的美妙变化,似乎已经穷尽天下书家的心智。所以,当代书法艺术面临的首要挑战,不是创新,而是继承。一般来讲,学书者皆唯恐书风不古,有些自创的“创新”书体,其实是有悖于书法之传统。当然,这并不等于书法就不能创新。且不说当代书法所用的笔墨纸张,本身就与古代大有不同,而且好多字体也有明显变化,今人书法本身就蕴含了许多创新。书法要尊古,但也不能食古不化,譬如有些书家把字写得谁也看不懂,就没这个必要;要鼓励创新,但也不能乱搞。

中国传统文化与书法之间的影响深远。汤亮说,书法独步天下,悠悠数千年,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魂。书法既是汉字的造型艺术,又与中国历代的优秀诗词、楹联、碑铭作品等互为依存,在审美感染中相互生发作用,在文化传承上相辅相成。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器物,如甲骨钟鼎、竹简帛书、碑版铭志、匾额条幅等等,都是书法艺术特有的表现空间。还有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也都是中国书画艺术催生的传统文化物质。书法艺术正是借助了这些传统文化的硬件,才创作出了具有艺术特性的作品。除此之外,中国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也是极其重要的。我认为,其影响主要在四个方面:一、“阴阳五行”的古哲学思想,派生出了书法艺术的黑白、虚实、大小、粗细、浓淡、枯润、方圆、奇正、向背、呼应、顺逆、刚柔、疏密、巧拙等对偶艺术论;二、“天人相应”的理念,孕育出书法艺术“得天趣、通自然”,“不落斧凿痕迹”的境界;三、“中庸中和”的儒学,让传统书法艺术达到了“不俗套”、去“火气”的精炼与和谐;四、“克己修身”的修养,衍生出“书品即人品”、“风格与人格”的一致性。这四种传统文化对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都起到了深刻的渗透与指导作用。

汤亮书法作品高清图欣赏

(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一点资讯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