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叨叨」立春一到,我心里就蠢蠢欲动

 真友书屋 2016-02-04

你有故事,他有故事

谁不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这是字里行间 叨叨 的第十二篇文章

叨叨的是字里君自己的故事



立春,想起王彩玲
宋晓杰


今日立春,于是又想再看一遍顾长卫导演的《立春》。我已经看了无数遍,却总想再看。这里面的每个角色、每个情节都那么棒,那么富有意味。



 

蒋雯丽饰演的王彩玲面貌丑陋,却有一副极佳的歌喉。她最大的梦想就是签到北京的剧院。她在小县城的生活很不如愿,她看周围人不爽,周围人看她也不爽。但艺术怎么成为人与环境格格不入的原因呢?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和艺术都是畸形地存在。王彩玲用契诃夫的话:“就像这城里的六指。”人一成为异类,自然更迫切地想要找到同类。于是画画的青年黄四宝和他的朋友周瑜走进了她的生活。周瑜和她学唱歌纯属没事找事。但王彩玲对黄四宝萌动的感情,却是发自内心。那其中既有知己间的惺惺相惜,也有慰藉寂寞的需要。黄四宝似乎也成为她从生活的泥沼中拔出自己的一根稻草,给她长久灰暗的情感天空闪过一丝亮光。但她把“必需品”当成了“奢侈品”,面对难得的倾诉对象难以自持,把这种激情当成了爱情。这直接造成了二者的分道扬镳。

 



黄四宝最急需的当然不是爱情,只有考学才能解除他当下的困境。无论是王彩玲还是周瑜,若不能有助于他的理想,则是无关紧要的。在一个较封闭环境中,交朋友大多不是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追求,而是来自一些客观的条件,比如同学、邻居、发小等。他们在少不更事的时候不得不朝夕相处,年纪渐长遂人各有志,彼此看不顺眼,但生活中又需要“友谊”,他们离不开对方。像是一对冲突多年的夫妻,早没有了情感,在一起只是因为习惯。使他们的关系土崩瓦解的最大的因素,就是利益。比如黄四宝有望通过考试走出县城,无此能力的周瑜自然“最不希望他考上”,甚至要千方百计地阻挠、鄙夷黄四宝,似乎忘记了他自己也曾是同样的理想主义文青,他阻挠、鄙夷的正是曾经的自己。这种摇摇欲坠的关系,必须在双方境况基本平衡的时候才能维持,一旦一方的境况有变,立马破裂。对此,王彩玲显然看得很清楚,她对董璇饰演的邻居直言不讳地指出了这一点。

 



最令我难忘的角色是跳芭蕾的胡老师。不管我在哪个城市,每每途径一个庞大的广场舞团,都可能看到一个柔软、灵巧的男人,在所有的大妈前面领舞。他们非常年轻,基本功也非常好,他们想必也都是热爱舞蹈、做着艺术家的梦吧。但一个艺术家怎么能忍受出现在那个位置呢?每次看到这些男舞者,我都想起胡老师。胡老师着力多年的芭蕾,只能出现在大街的义演上,只能用来教别人扭秧歌,并且还要承受冷眼、嘲讽、侮辱。在这个封闭的小城,艺术是没有立足之地的。艺术从来都是奢侈品,只有少数人才会欣赏,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大家伙们哪有心情看芭蕾呢?不仅不会理解,反而会对这种挑战我们审美习惯的东西产生排斥。那胡老师的突围,也即是自我拯救,将其人生的悲剧烘托到一种极壮烈、极英雄主义、也极美的境界。他侮辱了那仅有的崇敬他的学生,将自己投进囹圄。对他来说,罪恶反而是最好的救赎,囚禁反而是有效的逃离。肉体的禁锢反而让他的精神自由了,他可以只想他的艺术了。他在狱中向王彩玲踮起脚尖旋转时,露出了前所未有的轻松,甚至幸福。






王彩玲也要回家过年的,在那简陋的家里,与她衰老的父亲母亲在一起的时候,她终于不纠结了。她跳下床去看老母亲放鞭炮,她说:“妈,给你拜年了。”眼中若有闪烁。她为什么而感动呢?当影片结尾,她和领养的小女儿嬉戏的时候,已和所有平凡的母亲无异。虽然她仍不时幻想另一个光鲜照人的自己,却不会再因此陷入困境无法自拔。女主角在舞台上歌颂着苦难,真实的受难者却终要在生活中寻求平和。在小女儿身上,王彩玲已经拯救了自己。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电影海报与原著小说封面


这个结尾让我想到许鞍华导演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斯琴高娃饰演的心高气傲的姨妈最终同样堕入现实,两部电影在结尾的处理上如出一辙。它的同名原著小说对我影响很大,尤其是最后一句话,它在封底上这样写着:

 

这部小说里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面对繁华的世界心态复杂;

他们青春不再又不甘于社会边缘顿挫;

他们的生活令人啼笑皆非、心酸难忘……


他们是我们的一部分。


人们常说,时间在流逝,其实不对。

时间是静止的,是我们在流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