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智”谁为先?

 江山携手 2016-02-04

“德”“智”谁为先?

“成才先成人,做事先做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这些倡导和提法对不对?当然对。好不好?当然好。但现实中,许许多多的教育者、教育管理者并没有把德育摆在优先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把这些教育的根本问题已经喊成了空口号,在他们的心目中成绩、政绩才是最重要的。

什么是德育?李镇西说:“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李老师这一观点浅显易懂,但又道出了德育的本质,让德育生活化、日常化,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教育无小事,处处皆育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从节约水电,文明礼仪,助人为乐,遵纪守规,讲究秩序,打扫卫生,爱护花草,履行责任等方面对学生施以教育,这些事情虽小,但育人价值很大。如果能把这些小事一件一件的做好,能不断挖掘和丰富这些小事的教育内涵和价值,那就是了不起的大事。德育教育很现实,没有那么多的大手笔、大架构、大途径。就这些日常的教育小事、琐事,只要用心去做,总有价值可以去挖掘,总有内涵可以去丰富的。但事实上,我们许多教育人却往往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好大喜功,华而不实,追求一些形式上的轰轰烈烈,却丢失了最基础,最本质的东西。

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有了新的特点,有人说:“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是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目的是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进而达到独立行动,成为一个心灵博大、精神坚强的人”。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迪。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智育重要,还是德育重要?我承认,智育很重要,但智育无法代替德育。德育才是教育的根本。新课程提出了“人本”教育,依我看“人本”的核心是综合素养,综合素养的核心正是道德品质和德行素养。智商高而情商低劣的人,不知道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今天,成绩对学生重要,对教师重要,对学校重要,对领导重要,对家长同样重要。而德行素养对学生重要不重要?对社会重要不重要?对他人重要不重要?对国家重要不重要?对民族重不重要?对人类重不重要?

 抓不住道德品质和德行素养的培养这个核心的教育,就是没有抓住教育的本真,就没有逃过“功利教育”的魔掌。真正的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德行素养抓起,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抓起。但有人担忧,注重了学生德行素养的培育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要我看,这种担忧不但是杞人忧天,而且是很荒唐的。德行素养的教育培养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并不矛盾。德行素养为先,德行素养是根基,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这个根基上只能更好。

多年前,素质教育口号喊得很响,但应试教育依然轰轰烈烈。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也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在讨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命题时,我们不妨做一个比喻,假如把一个人的人格比作袋子,那么,装在袋子中的东西就是这个人的才智。只有先把袋子做好做大,才能够盛装更多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人格不立,就无以立他?一个人如果高分低能也就罢了,但如果一个人高分低品又无德,那就比较可怕了。就中国今天的教育而言,如果说一个学校不关注分数,就不会得到生存和发展的话,那我更愿意相信,一个只关注分数的学校,更不可能走向长远。

一个名人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段话的确值得我们去深思。在我看来,教学生真善美比教学生获高分重要;教学生朴实求真,比教学生熟练做题重要;教学生内心通达,立志成才,比教学生如何考试重要。一个学生的成绩好,他的德行素养未必就高。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养高了,道德品质高了,成绩一定不会很差。即便是成绩不够理想,但也一定是对社会有益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