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刨根问底吉林市】临江门大桥在城市发展中“挺”身而出

 日月明书馆 2016-02-05



        素有“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美景的吉林市,是一座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散落各处的文化碎片,在城市的发展中不断的聚合,发展,放大,熠熠生辉。

        我们的城市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那些古老的文化印记您可都一一知晓?从2016年1月1号起,都市110《松江潮声》推出特别报道《刨根问底吉林市》,为您讲述家乡更多的精彩。

        吉林市满语名为“吉林乌拉”,也就是“沿江的城池”。那么,一座沿江的城池肯定少不了桥梁。如今的吉林市有很多座桥,每座桥都有它自己的特色、风景以及令人回味的故事。今天的《刨根问底吉林市》请跟随徐琨的脚步,一同去感受临江门大桥在江城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伴随着改革开放,吉林市的经济发展步伐也逐步加大。但是,作为经济发展重要因素的交通状况,却显得严重不足,制约着吉林市的快速发展。

        在当时,吉林市的江南地区与市内仅有一座吉林大桥相连接。每到高峰时间,不用说开车过江,就是骑着自行车通过吉林大桥,也是颇费周折。这样形容虽显得有些夸张,但在那个时候过来的人,都清楚的记得当时的场景。

        市民秦先生说:“当时是90年代初期,那个时候上班的交通确实拥堵,江南往江北跑,江北往江南跑全指着老吉林大桥,桥上基本就是人满为患、车满为患。”

        交通的严重堵塞,阻碍着吉林市改革开放的步伐,所以必须改变!在这种情势下,吉林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在财政很困难的情况下,修建临江门大桥。

        据吉林市地方志办公室指导处处长赵健敏介绍,临江门大桥北侧桥头下,就是头道码头的所在地。那么,为什么在这里修建大桥呢?又有什么样特殊的原因吗?

        赵健敏说:“首先码头是大伙经常走的地方,所以这里形成了天然的路,而且形成路之后,住宅肯定是建在路的两边。这样建桥所需要进行的动迁和改建成本很低。而自然形成的路也是大伙经常走的方向,所以头道码头这个位置,旁边是临江门,往前就是温德河,所以这个位置非常好,适合建临江门大桥。 临江门大桥开通之后整个江南和政治文化中心之间的交通特别方便,从而极大的促进了江南的经济文化的繁荣。”

        临江门大桥于1992年开工建设,1994年12月竣工。大桥全长540.835米,宽度为27.5米,位于吉林中西部,是吉林市区的一条重要的交通桥梁,同时也是中国桥梁史上首座独塔斜拉桥。大桥北起船营区松江中路临江门广场,南接丰满区鸟语林,跨越松花江。

        据吉林市地方志学会副秘书长赵磊介绍,相传康熙皇帝巡幸吉林时检阅水师就是在头道码头,后人为纪念便在桥下修建了吉林大型群雕。

        赵磊说:“整个康熙东巡吉林大型群雕包括四部分,即康熙皇帝和几位大臣巡视乌拉水师,青铜御马及牵马武士,壁挂是松花江放船歌青铜浮雕,长26米,高5米的壁挂是康熙东巡吉林一丛及康熙东巡群雕,四部分均按照史实制作,画面层次分明,展现了康熙视察水师,在小白山望祭殿祭祖等场景。”

        临江门大桥的开通,极大地缓解了吉林市江南地区与市内沟通的交通压力,为其后不断发展起来的吉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交通保障。

        现在,临江门大桥与吉林大桥还有江湾大桥这老中青三座桥梁,联袂搭档,共同负担起了江南地区与吉林市主城区经济往来和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的重担,从而为吉林市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