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教子故事

 挺好图书 2016-02-05

           曾国藩教子故事

                                                                     来自网络

         

       曾国藩 (1811—1872) 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白杨坪(今属双峰)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从唐鉴、倭仁讲习理学。1853年初(咸丰二年底)为对抗太平天国,以在籍侍郎身份在湖南办团练,旋扩编为湘军。次年发布《讨粤匪檄》,攻击太平天国。率兵出省作战,夺取武昌和田家镇。1 855年在湖口、九江被打败,退守南昌。次年因太平天国发生“杨韦事变”,再陷武昌。1858年占九江,令李续宾率湘军主力攻三河,被歼灭。旋以曾国荃吉字营为基础,扩充实力。1 860年升两江总督,授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节制苏、皖、赣、浙四省军务。主张“借洋兵助剿”。1862年(同治元年)为协办大学士,派李鸿章到上海,左宗棠入浙江,会同“常胜军”、“常捷军”夹攻太平军,并派曾国荃围攻天京(今南京)。1 864年7月攻陷天京。次年奉命督办直隶(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后战败回两江总督任。与李鸿章、左宗棠创办上海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军事工业。1868年授武英殿大学士,调任直隶总督。1870年查办天津教案,惩办民众,对外妥协,受到舆论谴责,回任两江总督。后病死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资料图 图源网络)


                              曾国藩 教子故事

        

       曾国藩在读书和做人方面,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经常以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去感染教育儿女。他对儿女说,他在朝做官20年,不敢稍稍沾染一些官宦习气,饮食起居,都坚守着清贫朴素的家风,不敢放纵。平时虽然军务繁忙,但曾国藩从不间断读书、写字、研究学问。对待亲戚、朋友、邻里,他从来都是“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解之,有喜必庆贺之,有疾必问,有丧必吊。”这些做法无不潜移默化地教育着他的儿女们。
       曾国藩在给儿子纪泽的信中说: “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舆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对于女儿和新嫁进门的媳妇,曾国藩也要求她们不要因为是富贵子女就不乐于操作,一定要经常下厨房做饭,纺纱织布,勤于劳动,不要懒惰。
       曾国藩的次子纪鸿回乡参加科举考试,他料到自己官爵显赫,儿子到省城后难免会有巴结讨好的小人,于是及时写信教儿子考完试之后马上回来,对人要恭谦,交友要谨慎。曾国藩的这种教子思想是很可取的。
       他在教育儿子时说: “一般人多希望子孙做官,我希望你能成为一个读书明理的君子。勤俭自持,习惯于劳苦,既能过富裕安乐的生活,也可以过艰苦节俭的日子,这就是君子。凡是当官的人家,由俭朴变成奢侈很容易,但从奢侈返回俭朴就难了。年纪还小的人,切切不可贪恋奢华,不可养成懒惰的习惯,无论大家小家,也无论是士农工商,只要勤苦俭约,没有不兴旺的,而骄奢倦怠,没有不衰败的。你读书写字不可间断,要早起,不要失去高祖所创立的家业。人在少壮时没有不付出艰辛而能成就事业的。”
       由于曾国藩教子有方,他的两个儿子都长大成才,长子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学贯中西,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外交家。中俄伊犁谈判中,他毫不屈服,捍卫了民族利益。次子曾纪鸿,虽不幸早逝,但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成就。 

       教子点拔

       曾国藩在修身、为人处世、治家、为官等各个方面都善于做子弟的表率。可以说,曾国藩处处注意为子弟做榜样,凡是要求儿辈做到的都要求自己先做到。曾国藩不仅以身作则,而且要求诸弟都为子女做榜样。总之,曾国藩教子总是从自身做起,带动夫人、诸弟,形成良好的家庭风气,为子弟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并对子弟产生了很好的示范和熏陶作用。
       曾国藩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方法应该说是教育子女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以身作则法就是通过自己的良好言行,有针对性地影响对方,使其通过心灵内部体验达到信服对方或仿效的教子方法。
       以身作则法之所以能影响、打动人心,使之仿效,首先在于这个方法本身所具有的巨大魅力。以身作则法,一般是指以自己的行动教育他人、引导他人。这种以行动对人进行教育、影响的方法通常又称为“身教”, “身教”是相对于“言教”而言的。言教固然也能影响人、启发人,但必须辅之以身教。如果只言教不身教,是不能打动人心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字一句都会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要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比如:让自己的孩子替你拿样什么东西,应该说: “××× (孩子名),请你帮妈妈去拿×××,好吗?”当他帮你拿来之后要说: “谢谢你了!”一般来说,孩子听见你的“谢谢”后,都会很高兴的,更重要的是,让他不会对你产生一种家长式的恐惧感,让他感觉到妈妈其实还是他的朋友,愿意和妈妈说说话,愿意做妈妈的小帮手。反之,如果当时采用命令式的口吻对女儿说: “×××(孩子名),快去帮妈妈拿×××。”就算这次女儿是帮你去拿了,但日复一日,她一定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到那时,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不利呀。

      教子小径
1.教育孩子要读书明理,帮助他人。
2.教育子女要勤俭自持,习劳习苦。

       教子名言

      高傲是在自视比他人优越的错觉中产生的喜悦。 ——斯宾诺莎
      你必须努力战胜懒怠。坐在软毛上,卧在被褥下,就没有美名可传颂。 ——但丁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渡过难关;谁在富有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萨迪

        曾国藩教子有方

      曾国藩出身低微,然而他不仅学识渊博、见识阔宏、文武兼备;而且当时的朝庭信赖他,满朝文武官员钦佩、尊敬他;死后被谥为“文正”、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的一生,谦虚诚实教子有方。他的儿子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他不幸早逝;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曾国藩在教子方面有三个方面给人启迪:
       教育子孙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白事理:他致力于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注意观察他们的天赋、潜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培养雕塑。他认为一个人只要身体好,能吟诗作文,能够明白、通晓事理,就能有所作为,就不会没有饭吃,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他认为当官是一阵子的事,做人是一辈子的事;官衔的大小不取决于自己,而学问的多寡则主要取决于自己。
       教育子孙要艰苦朴素:曾国藩在京城时见到不少高干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胸无点墨,且目中无人。因此,他不让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长沙等繁华的城市,要他们住在老家。并告诫他(她)们: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匾;出门要轻车简从;考试前后不能拜访考官,不能给考官写信等等。因此,他的子女因为自己的父亲是曾国藩反而更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够检点、学识不够渊博而损害自己父亲的声誉。所以他们磨砺自己,迎难而上、奋发图强。
       身教重于言教:曾国藩很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自己的孩子的影响,凡要求小孩子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他生活俭朴,两袖清风。传说他在吃饭遇到饭里有谷时,从来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齿把谷剥开,把谷里的米吃了,再把谷壳吐掉。他要求纪泽、纪鸿也这样。他日理万机,但一有时间,就给小孩子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还常常与他们交换学习、修身养性的心得体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曾国藩既是父亲又是朋友;既是经师又是人师。他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孩子们都非常钦佩、崇拜他,把他视为自己的人生偶像和坐标。

       如今,有些父母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有些自己游山玩水、挥霍浪费,却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有些家长自己看不起读书人,却要自己的小孩子学有所成;有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却不关心小孩子的操行等等。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其子女反其道而行之,主要是因为他们只注重言教,而不注重身教,或者只注重他们的学习,而忽视他们的德行。

       曾国藩教子秘诀:你的行为决定孩子一生

      曾国藩的教子经:事无巨细 躬亲示范
      曾国藩在家庭教育上,特别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注重榜样的作用,二是注重从小事做起。
首先,他选择历史上的名人为榜样。他曾写了如下三十二个字,命儿子纪泽画出此三十三人的像,为子孙楷模。
文周孔孟:周文王、周公旦、孔丘、孟轲。
班马左庄:班固、司马迁、左丘明、庄周。
葛陆范马: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
周程朱张:周敦颐、程颢和程颐、朱熹、张载
韩柳欧曾: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
李杜苏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
许郑杜马:许慎、郑玄、杜佑、马端临。
顾秦姚王:顾炎武、秦蕙田、姚鼐、王念孙。
       日常生活中,他还亲自为子女们做出榜样。而且不管事情有多小,他都一丝不苟。
       对子女的教育,大至军国大事、官场迎送、读书治学,小至扫屋抹桌、收粪锄草、养猪种菜,都纳入了他的家庭教育项目。对于大事上对子女教育,是很多人都容易做到的。而有的人是“大事明白,小事糊涂”。曾国藩的成功之处正在于抓住大事的同时还抓住了小事。
“家中养鱼、养狗、种竹、种蔬四事。皆不可忽。一则上接祖父以来相承之家风,二则望其外有一种生气。登其庭有一种旺气。”
       此等“小事”,列入家教,可见其细致入微。
      他在大事小事上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子女做到的,他必须首先做到,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他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非常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他要求孩子生活要俭朴,他自己首先就做到生活俭朴,两袖清风。这种生活小事,他也没有放过,凡是在吃饭时遇到饭里有谷粒,他从来不把谷粒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齿把谷粒剥开,把谷里的饭吃了,再把谷壳吐掉。孩子们觉得奇怪,这种做法,就连下人也不曾有过的呀!他就告诉孩子们“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并且要求纪泽、纪鸿也这样做。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巨大,自古不乏其例(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他要求孩子们勤奋学习,自己首先就抓住一切可能的时间读书学习。虽然他日理万机,但是一有时间,他就读书、学习,写字、写诗、写日记、写心得,或者给孩子们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还常常与他们交换学习、修身养性的心得体会。“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他既是父亲又是朋友;既是经师又是人师。他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孩子们都非常钦佩、崇拜他,把他视为自己的人生偶象和座标。
       他教育孩子要艰苦朴素,他自己就首先做到生活俭朴。日常生活中,他要求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匾,出门要轻车简从。
       曾国藩在京城时见到不少高于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胸无点墨,且目中无人。于是,他教育孩子们要为人谦虚谨慎,礼贤下士。他自己也首先做到这一点。不管同僚中地位比他高还低的,甚至是一芥草民,他都以礼相待。因此,人们常说他是无人不敬,无人不拜。
       他还拿出毅力改正不良习惯,戒掉了多年来养成的抽烟的习惯,为子弟们作了好榜样。“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自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
       家庭教育无小事,请家长们注意,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只能“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成就一个人和毁灭一个人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千千万万个日子的结果,是你潜移默化的结果。
当你业余泡在电视机旁的时候,你教会了孩子懒惰;
当你在下属面前趾高气扬的时候,你教会了孩子自负;
当你和爱人吵得昏天黑地的时候,你教会了孩子自私;
当你在乞讨者面前漠然走过的时候,你教会了孩子冷酷;
……
你要记住,在孩子面前,再小的事也会对他造成影响,哪怕是随地吐一口痰,或者扔一根小小的烟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