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世民,一代中国本土的建筑大师

 孙延生孙新先生 2016-02-05

今天推送的作品是建筑设计,提及建筑,设计界不少人会想起陈世民大师,他一生所做的建筑项目不计其数,诸多作品堪称经典。

前段时间,我们刊登的《陈世民,一代中国本土的建筑师》阅读量颇高,收到许多读者的留言表示深受感动。

又因文章中几位受访者十分认真阅读了该文,提出几处严谨的修改。为此,今天我们特别再次编排此文,方便大家的阅读与收藏,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同时也向经典致敬!


陈世民

中国建筑设计大师

国家级专家

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

全国房地产设计联盟首届CEO

深圳市注册建筑师协会副会长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副会长

深圳市陈世民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



本期《设计之都》的话题是“文化建筑”,说到建筑,不能不提中国当代建筑大师陈世民。

2015年7月23日晚8时,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陈世民先生在深圳逝世,享年81岁。消息传来,整个设计界无不哀伤惋惜。而直到去世前,陈世民先生也一直在建筑设计的工作岗位上不曾停滞,他的离去,是中国建筑界的巨大损失。而回忆起这些年,《设计之都》杂志出版以来,每年都有陈世民先生与我们亲切交流杂志内容的愉快时光,从参与筹备出版到对许多栏目的热心指导,他担任着杂志的顾问且不吝赐教,受到杂志社自上而下每位领导和员工的尊敬。

我们登过陈世民先生的许多好作品,做过不止一次的专访,他严谨的工作精神、卓越的艺术天分、老当益壮的精神面貌,感染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说起陈世民,人们都津津乐道他多少年以来笔耕不辍的手绘习惯,年老的、年轻的,都为之敬佩,其深厚扎实的手绘功底、坚持不懈的耐心,是至今无人可以超越的,累积的手稿都成了珍贵的收藏,见证了一代建筑大师的成长和中国建筑面貌的更新换代变化。陈世民先生以最原始的思维方式——想到画到,画到想到,进行了一辈子的创作,在这个浮躁追求高效的时代,我们呼吁新一代的建筑师们学习陈老先生的精神:沉淀下一颗认真做设计的心,做经典的好建筑。

在许多出席担任嘉宾的场合,陈世民先生都是最认真准备的那一个,他细致有条理的PPT,声音洪亮的演讲,都让人觉得他是个活力十足的年轻人。哪怕在他去世前,他都隐藏了身体抱恙的实际情况,精神抖擞站在众人面前讲述建筑的点点滴滴。这是一个至死都在为中国建筑奉献己力的令人心生敬佩的老先生,因为热爱他的建筑事业,他乐观活力,让人们足以相信他还能继续创作更多好作品,以致去世的消息传来都让人那以置信。

为了缅怀陈世民先生,把一代建筑大师工作和生活中的正能量传递给中国更多的建筑设计师,《设计之都》特别走访了他生前的几位亲人、好友,从他们口中讲述最真实的陈世民,寄托我们对他浓浓的思念。让我们铺陈他过去的点滴,愿他的敬业精神传承不朽!

                                              《设计之都》出版人  陈维

 社 长  侯陆勋




《设计之都》独家专访

缅怀一代建筑大师,记忆中的陈世民




陈亮

(陈世民儿子,深圳市陈世民建筑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董事)

我和我的父亲相处时间其实并不长,实际上真正的陪伴,还是我回国这几年。在我小时候,看到他经常去办公室加班,然后去做模型,而我呢,经常去帮他粘家具、贴东西,我对他的理解,似乎工作永远是第一的。

在我印象中,父亲是个非常勤奋的人,这个从小对我和姐姐,包括家人来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我现在对我的子女来说也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很勤奋的,我几个小孩现在全是各个学校的三好生,学习好,品德好,然后身体也很不错。这都是我父亲的引导帮助了我们。他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建筑师,他们和我爸爸一样,勤勤恳恳做事情,这是一位大师的品格、风范,不仅影响了他的家人,也影响了他的学生。

我父亲除了勤奋,还有坚韧。他在困难面前永不言放弃的身影,总在我的脑中挥之不去。从一个建设部大设计院做主创建筑师到去香港创业建立华森,再到后来创办华艺,最后到决定创办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这都是在他一生中那些非常时刻所做出的重大决定,像这样的决定其实是一个很冒险的举动。但他做到了,特别是在应该颐养天年的60岁年纪依然选择重新创业,从零开始,这需要勇气,需要坚韧的信仰。

陈大师,他首先是一个中国本土的建筑师,并且以此自居和骄傲。他没有太多国外的DNA或者一定要扛着国外的某个旗帜。在那些崇洋媚外之风盛行之时,他提倡本土建筑,带给了中国建筑师自尊与自信,而自信的崛起正是他所认为的落在他肩上的使命。他拒绝可使他少走弯路的海外标签,坚持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他的事务所,尽管这代表着将更紧密地联系了设计师个人的成败,更具风险。

其次,他来自于一个中国普通家庭,所取得的成就本于他个人的勤奋、努力和对建筑事业的追求。你可以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但如果拥有追求,并且能够付出坚持与努力,终究能造就一番事业。不依赖捷径真心付出,是我在他身上看到的大师的风华。

毋庸置疑,他是一名优秀的建筑师,在他身边,被他一手培养出来的建筑师都是优秀精英。在爱好上,他不仅对建筑、手绘有着炙热的感情,他对艺术、小提琴、邮票、摄影、收藏、书法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人就是如此矛盾,其实坦率地说,不管是作为一个父亲或是作为一个爷爷,我们认为他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家庭生活以外。他这一生都在追求事业,并在其中付出很多代价,尽管作为他的子女、他的太太,有时都无法真切理解他,这一点是遗憾的。他为了成就他的建筑师梦想,也许实在付出太多太多,包括牺牲了许多家庭时光。

2000年,我帮陈大师在全球建筑设计大师系列(THE MASTER ARCHITECT SERIES)中出版了名为《CHEN SHI MIN》的专著,这本英语版的书是世界出版商IMAGES PUBLISHING GROP为中国本土建筑师而首次发行的。在这本书中记载设计大师及他的创作设计生涯。当时是我做的编辑和翻译,那种自豪感前所未有,我终于看到我父亲走向国际了!




吴家骅

陈世民生前好友,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陈大师其实是个穷孩子出身,别人考专业读建筑设计,都想读的时间长一些,他不一样,他希望在学校的时间越短越好,那他就可以早点实践,早点赚钱养家。刚出来那会,他甘当配角,不张扬,谦虚,接触了很多顶尖的设计师,受益良多。

后来他去了香港,发现原来光懂建筑知识不行,还要懂英语,从那以后,他住在地下室里自学英语。像他这一代没有留学背景的人,能把英语讲得这么好,能够与外国人流畅沟通,是非常难得的。

他让我敬佩的原因太多,我曾与他合作过几次,他很多事情都亲力亲为,事必躬亲很是让我感到感动。我是个敢提意见的人,但他从来都没有觉得我讨厌。大师为人谦虚、包容、聪明、反应快,这就是人才!陈大师非常聪明,讨论时很能听意见,只要是好的,就采纳,他非常敏感。而且,他手绘很厉害,表达能力极强。他执着、倔强,到了晚年,他已经不愁生活了,但他还是依然在工作,很有成就。只要他在深圳,我和他每个礼拜都会碰面,讨论设计问题。我上面提到的我这么多年体会的。我觉得要向他学习。他就是个战士,有信念、有精神。其实,他目的很简单,就是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他的思想很年轻,很有前瞻性,有一些是我不敢去想、不敢去做的,他敢!陈大师也很友好,我这个人不太容易打交道,很闭塞,但是他能够从地洞里把我挖出来。另外,千万不要忘记告诉大家,陈大师的艺术细胞非常多,可惜的是,走早了。

陈大师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本土的、很专业的建筑师,他有自己的职业精神。陈大师从建筑的草图到施工图,他对工地、对员工负责、对业主负责,从他的早期到晚期,每个建筑都切合中国经济的发展实际。这就是责任!勿忘初心,初心就是为我们服务的对象造房子。

文化、环境是会影响一个建筑师的,陈大师并没有刻意包装自己。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谁也脱离不了文化的影响,经济与政治环境引导。建筑师是有服务对象的,这是个服务行业。纳税人的钱来之不易,每一分钱都要用得仔细。选择这个职业,你就得这样,久而久之才能做出自己的职业信誉。陈大师就是个有职业信誉的人!





赵国兴

(陈世民早期合作伙伴,澳大利亚柏涛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建筑师)

我有幸与陈大师共事了几年。在我心中,陈大师是一名建筑师,一名企业家,更是一名社会活动家,多重角色在他身上显得依然和谐。我对他的印象,有几个词语可以概括:敏锐、把握、激情、担当。

敏锐,作为一个建筑师来说,对时代把握的敏锐性至关重要,其所经历的职业生涯都是与这个时代的发展脉络分不开的,甚至是紧密相连的。陈大师对时代的变化信息之敏感,令人叹服,特别值得当下年轻人学习。我们需要在高洞察力中做出变化以适应环境和时代,而能否把握方向和机会,就是许多设计师在改变中一辨高下的分水岭了。

把握,一个人如果能够把握住自己一生当中百分之二十的big moment,就决定了你人生中百分之八十的成功和轨迹。在这一点上,陈大师做到了。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闯战南北,随着改革开放,尤其随着境外事务所逐渐地进入中国市场以后,陈世民建筑师事务所的重要设计方向以及项目类型都做出了重要的转变,主要就是从公共建筑转型到住宅。直至大师离世之前,很多项目都涉及到住宅。在他所提到的第五代住宅中,更是拥有自己毕生的思考。

激情,令他一步步走到大师高度的台阶。他毕业后,到北京跟着一些大师当学徒,那时候他还没有机会做设计,更多是手绘和表现。大师笔勤,那些草图,不论是铅笔画还是钢笔速写,还是旅游记录,注解更是独树一帜,无人能及,精彩至极。他几十年如一日这么画,贯穿了他职业生涯的始终。他能够将这些整理后出版,这是让我极为感动的。打个比方,他既是一个好编剧又是一个好演员,自己写剧本,自己来演。很多建筑师都是好演员,却未必是好编剧。他特别热爱他这份职业,我记得每次跟他讨论问题,他眼里散发的激情,是会感染你的,而且他在跟甲方接触或是跟年轻人探讨的时候,都带着这份激情。

担当,在于他愿意去思考,去研究中国人的居住习惯和空间理念。他提出的第五代住宅,总结建筑设计三要素,拥有着自己对设计的思考。甚至在他晚年,他都想将理论上的一些东西进行归纳和升华,值得我们敬佩。

若说起我们的交情,我所能想到的一个词,是幸运。能与陈大师一起共事,并且在他的追悼会上,我能有幸发言,真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幸运这个词是我能想到的心中最大的感慨。我们彼此的相互认知,是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80年代在北京,我老老实实做事,一步步积累,慢慢走进大师眼界中的,或许是我做人的态度与品格,得到了大师的注意。我们来往不多,但是一通电话却能东南西北畅谈,或许我们身上有着某些相似的特点。我喜欢思考阅读,对建筑充满着激情与热爱,兴许就是因为这些,我们常常心照不宣。

与陈大师共事这些年,能够有这么一个宝贵的时间学一些东西,感悟一些东西,我觉得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那时候我还年轻,体会不到;现在回想当年的经历,体会就更加深刻了,更加理解了知行合一的可贵。





孟建民

(陈世民生前同行兼好友,中国建筑大师)

我在90年代认识了陈大师。记得当时我们在深圳举行一个建筑论坛,去陈大师那里寻求学术支持,得到了他热情的答应,从此我开始与陈大师接触。在我的印象中,他总是很忙。每次和陈大师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会找机会和他聊天,和陈大师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近五、六年,我们会定期聚会,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交流,一起讨论、学习,也是在这个时期,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陈大师一直坚持在创作一线,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建筑大师。他很有追求,总结编写了很多学术专著;也很有社会责任心,不会只顾着自己的事务所,而是关注整个专业和深圳的行业发展。陈大师对建筑创作的执着和对行业发展的关心都特别令人敬佩。

我与陈大师之间有着共同的爱好,与他共事经常能产生共鸣。他也很率真,经常毫不隐讳地说自己是商业建筑师,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与自信。因为一般来讲,业内感觉商业建筑师的地位没有那么高。但是他不会这么想,他觉得商业建筑师也是为社会服务的,也是发挥建筑师自己的专长,没有高低之分。哪个建筑师能说自己的建筑没有商业性,不和市场打交道呢?在一次会议上陈大师就公开讲过“我是一个商业建筑师”。这说明陈大师为人真挚,不用包装。他认为建筑师这个行业和市场打交道是正常的,我非常赞同。

老先生非常务实,还特别的乐观,充满正能量。相比于年轻人,我觉得陈老更有朝气,更积极向上。他到了七八十岁的高龄,不但没有“就此放手不做,好好享受生活”的观念,反而把工作当成乐趣。和我们在一起聊天时,他总是最乐于谈工作、项目、设计、行业等和工作相关的事情,还能进一步对此做些研究。

陈大师学识渊博,那是因为一直不断学习和人生阅历的累积。我最近对《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一句有新的理解和感悟。这句话其实讲的是人和人之间的能力、智力等本没有多大的差别,但往往是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根本。陈大师善于思考和总结,勤奋好学,广交朋友,这是他的“习”。由于“习”的不同,那些一开始和他差不多的人最终没有能够达到陈老的高度,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解释一个大师和一个普通的建筑师之间的区别。

陈大师为大家所知的代表作包括南海酒店、深圳火车站等一系列公共建筑,当然还有很多住宅区。改革开放前后,信息比较封闭,那时陈大师在深圳工作,借着与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项目合作之余,能较早自主地吸收香港及国外的一些先进理念和技术、专业知识、行业发展情况等,并将这些引用到国内建筑上。

由于面广识多,他设计的建筑富有新意。比如面向大海层层展开的南海酒店,在当时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又比如集办公区、商业区、休闲区、娱乐区于一体的晶都酒店,这一创新模式打造了中国早期的建筑综合体。陈大师的创新还体现在他对内部功能和品质的注重上。他的创新设计,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水平,铸造了一个时代的经典精品,也铸就了自己的经典,实属不易!

大师谢世之前,还在不懈地进行专业上的追求和努力。倘若他身体安好,凭他的精神劲头定能干到一百岁……勤奋,乐观,率真,乐观,多才,这些就是我对大师的印象。

 


陈世民作品

手绘作品


1976 北京图书馆





1983 金融中心




1990 国贸大厦



1998 黄埔雅苑





经典案例


南海酒店



诺德金融中心



天津世纪都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