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山歌在三千多年前就被称为“蛮歌巴舞”、“下俚巴人”。清代长阳著名诗人彭秋潭在《长阳竹枝词》中写道:“换工男女上山坡,处处歌声应鼓锣,但汝唱歌莫轻薄,那山听见这山歌”。在县境内的地名中留下了不少痕迹,如“对舞溪”、“歌唱坪”、“锣鼓淌”、“发歌岑”等等。
长阳山歌在全县各个乡镇广泛流传。截止目前已收录长阳山歌一千四百余首,分为在田间边生产边喊歌和边劳动边打锣鼓喊歌两种类型。 长阳山歌旋律高亢嘹亮,节奏自由奔放、悠长,旋律进行多为级进,音域多在八度与十一度之间;长阳山歌开门见山的七度大跳,先声夺人,加之山歌甩腔中的颤音,具有浓郁的特型音调和山野气息。长阳山歌调式的宫、商、角、徵、羽调式均有。以羽、徵、宫、宫羽交替、羽徵交替为常见。长阳山歌调式特点最鲜明的是宫羽调式交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