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库粮食只够吃半年,这样能行吗? | 科学公园

 cat1208 2016-02-06
摘要

今天咱们来讲讲,需要屯粮食过冬的那些年。记得小时候(90年代初),家里的阁楼上有好几个超大的米缸,我们捉迷藏时经常会藏在里面。米缸装满时可以存下200斤稻谷,躲进去两个小朋友是完全没问题的。我们鄂东南丘陵地区,既种水稻也种小麦,一到秋收之后,家家都把米缸填得满满当当。没脱壳的稻谷,新碾出的晚造米,还有黄澄澄的麦粒,一家6口人,至少得屯上千八百斤的粮食。这些粮食要从深秋一直吃到来年的盛夏,等冬小麦和早稻收获了才能吃上新粮食。

 

国家粮食储备库

国家粮食储备库

经过屡败屡战的不懈努力,广州终于在大雪的节气里跨入了冬天的门槛……冬天到了,得屯点儿干粮准备过冬啦~

 

咦有没有觉得这句话不太对劲?这都什么年代了,还要屯粮食过冬?你又不是松鼠!

photo1

呃,请原谅一位80后的“老人家”对童年生活的絮絮叨叨吧。今天咱们来讲讲,需要屯粮食过冬的那些年。记得小时候(90年代初),家里的阁楼上有好几个超大的米缸,我们捉迷藏时经常会藏在里面。米缸装满时可以存下200斤稻谷,躲进去两个小朋友是完全没问题的。我们鄂东南丘陵地区,既种水稻也种小麦,一到秋收之后,家家都把米缸填得满满当当。没脱壳的稻谷,新碾出的晚造米,还有黄澄澄的麦粒,一家6口人,至少得屯上千八百斤的粮食。这些粮食要从深秋一直吃到来年的盛夏,等冬小麦和早稻收获了才能吃上新粮食。

photo2

家里屯一千斤粮食这种事情,如今在农村老家也极少能见到了。卖大米的小货车十天半个月就会到村里来吆喝一回,很多人家住在农村,但早已不再自己种粮,而是买米来吃。在城市工作的我们,就更加不会在家里屯积粮食了,各位读者家里存米存面能超过30斤的我估计都极少。

是的,我们仍然天天吃米饭,但却不再屯粮食在家里了。这个看似毫不起眼的变化,其实是一项极为了不起的进步:我们让粮食屯在流通市场里,屯在国家和商家的仓库里,不再担心买不到米,也不再担心米价坐上火箭飞上天。

五千年来,中国直到最近二十年才算真正走出饥馑,真正克服农业社会的“屯积癖”。我们,跨上了一个历史的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们可以尽情追求物质和精神财富,不再为一日三餐的碳水化合物奔走。

photo3

然而,盛世危言总是不会过时,我们现在享受的粮食丰足带来的安全感,其实还是比较脆弱的:

一方面,城市化发展逐步挤占耕地,工业发展不可避免地污染了一部分土地,这个潮流还会不可阻挡地继续下去;

另一方面,全球性气候异常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海平面上升”或者“冰河世纪”可不止是科幻小说,而是在人类历史上多次真实发生的。下一次全球范围的气温剧变何时到来,只怕不会以人类意志为转移。

一旦人口和耕地产能的比例越过平衡点,一旦发生全球性的气候异常,我们的农业体系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而现在,我们就应该为这样的挑战做准备了。

 

Winter is coming 人类该怎么办呢?

修一个巨大的粮食仓库,屯上足够全人类吃20年的粮食?还是把全球工业停下来,把工业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到零?

photo4

这当然都不可行。且不说我们建不了那么大的仓库,就算建成了,也没有那么多余粮可以屯积。即便省下了这么多粮食,20年“陈酿”的大米还能用来煮饭?实际上,且不说20年,现在国家储备粮库的粮食一般存放超过2年就成了“陈化粮”,不适宜再给人类食用。另一个大家不太注意的数据是,国家粮库的总储量差不多相当于全国人半年的粮食消耗量。

有没有感觉岌岌可危?才半年哦。也就是说,假如中国半年不生产和进口粮食,我们的储备就吃光光了。这样一算大家就知道厉害啦。

当然,也不用过分担心,以中国的幅员辽阔,就算发生局部自然灾害,全国粮食的总产量还是比较稳定的,2015年已经是我国保持粮食连续增产第12年。夏秋两季都有新粮食产出,再加上从国外进口,这样不断“新进旧出”,仓库里不会缺粮,市场上也不会缺粮。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的持续上升,国内粮食的总缺口仍然会一年比一年更大,进口粮食总量在可见的未来还会持续上升。

photo5

其实说到底,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不在于其仓库里屯有多少粮食,而在于其全部耕地的产能,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其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这就是中央所遵循的粮食安全总体方针: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自由派经济学家还会给它加上第三句:藏粮于国际。

总的来说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保障和平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保持在世界农业科技的前沿水平,粮食安全就能有真正的保障。仓库里存得多,不仅不是安全,反而是累赘。

在上述三大因素中,耕地的变化幅度不会很大,国际形势则是人力所掌控不了的,只有农业科技,是我们真正能够把握和努力的方向,是能够带给中国农业不怕风吹雨打地动山摇的保障。

扳着指头数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农业科技无非就那么几样:肥料利用效率的提升,新型农药成分的开发,先进栽培模式的推广,农业良种的培育。其中,良种培育是科技含量最高的领域,利用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基因编辑育种等技术来改良作物,是最有潜力的方向。

photo8

连吃100天转基因食品的第84天,用转基因大米做了些干粮,作为冬夜写稿的高热量宵夜。只是这椒盐锅巴太过嘎嘣脆,晚上吃有点扰民,哈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