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晦”“朔”浅说

 闲野之家 2016-02-07

“晦”“朔”浅说

王芳  张茂昌

 

姚鼐《登泰山记》中有句话:“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其中的“戊申”,是干支纪日法,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为什么“戊申”的后面还要加一个“晦”字呢?

这要从月相说起。

古人站在地球上长期地观看月亮,发现它的圆缺明暗是有规律可循的:每逢农历初一时,见到的月相是刚有点儿月牙(文学上叫新月);到了初四五,由于月亮已经绕地球转动了45度,亮的部分比新月多了些(文学上叫蛾眉月,如美女弯弯的娥眉);当月球与地球形成90度角时,也就是初八九,我们见到的是半明半暗的月相(文学上叫上弦月。因月亮一边是明的,一边是暗的——东暗西明,面对月亮显示为左暗右明,看来弦在上边,故称);月球继续转动,当它绕到地球的另一面,形成太阳——地球——月亮成一条直线时,出现了银盆般的圆月,这时大约是十五或十六(文学上叫满月或望。望是因太阳和月亮此升彼落,一东一西,遥遥相望);月球继续绕地球运转,农历每月二十三日前后,我们见到的又是半明半暗的月相(文学上叫下弦月。因月亮西暗东明,面对月亮显示为右暗左明,看来弦在下边,故称);到了二十六七,明亮的部分明显缩小,又形成了蛾眉月。至二十九或三十,也就是一个月中最后的那一天,月亮亮的部分最少。这一天一过,新月又出现了。

为了纪月准确,人们把月亮最暗的一天(即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叫做“晦日”,把新月发生的那一天(即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日”。

“晦”“朔”两日,一般即称干支又称“朔”、“晦”,其它日只记干支。知道朔、晦的干支就可以推算其它只记干支的日子是这个月的第几天了。比如根据姚文中“戊申”后缀的那个“晦”字,就可知道这一天是除夕,而且是俗称的“秃尾巴年”,即腊月二十九,没有三十。由此向上推,可知丁未是十二月二十八,丙午是十二月二十七…… 向下推,乾隆四十年己酉日是正月初一,庚戌日是正月初二…… 假如“戊申”后不加“晦”字,即使前面标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仍无从得知“戊申”是十二月中的哪一天。所以,行文时“晦”“朔”是必须要标明的,否则,时序就成了一团乱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