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温经典:古诗里的春节习俗

 杂货店伙计 2016-02-07

 

  作为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崇高的、神圣的,同时也是一个最欢乐祥和的节日,历经千年不衰,各类传统习俗也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而显得丰富多彩,那古人是如何过春节的呢,和今天又有哪些不同呢,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去一探究竟。

 

  赋闲在家仍心忧农事

 

  从昨天夜里起,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当早上的第一缕阳光照上窗棂,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时间过得好快啊!转眼间,我已经四十岁了,如今赋闲在家,处江湖之远,虽然没有官职,但心中始终念念不忘的还是老百姓今年的农事。在附近种满桑树的田野里,勤劳的农夫应该已经开始为今年的耕作做准备了,希望自己也能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享受自食其力的乐趣,听有经验的农家人推测说,今年会是一个丰收年。希望今年真的能够的如愿,风调雨顺,农人们辛苦一年能有一个好收成,等到腊月的时候,再去农家喝两壶浊酒,听一听他们质朴的欢声笑语。

 

  代表作:孟浩然的《田家元日 》

 

  更换桃符畅饮屠苏酒

 

  不放鞭炮,怎能叫过年?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热闹欢乐的气氛让过年的氛围愈来愈浓。年关一过,和煦的春风就徐徐扑面而来,虽然带着点料峭,但是开怀畅饮屠苏酒,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人高兴的。和煦的春光一扫冬日的阴霾,将温暖的光辉普照到千家万户,正好照耀到每家每户新换的桃符上,除旧布新,希望桃符在新的一年能避免灾祸,给家人带来吉祥。桃符是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这首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王大人估计是言在此意在彼,通过写春节的全新景象来抒发了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代表作:王安石的《元日》

 

  除夕守岁看小儿卖痴

 

  除夕夜如约而至,但是大家都没有丝毫睡意,有小孩已经瞌睡的不行了,父母过去推一推,快醒醒,新年马上就到了。到了一起见证新年到来的时刻了,小朋友们大呼小叫的在街上乱跑,瞧他们那高兴劲儿,这卖痴卖呆的是要把痴呆转移给别人啊,希望自己越来越聪明。从唐朝就开始流传守岁,大家都强忍着瞌睡,要一起见证年关的新旧更替,希望来年的希望之光能照耀到自己及家人身上,来年健康平安,而小二卖痴呆是吴中一带的春节风俗,小孩卖痴呆可以将痴呆的毛病甩掉,变得聪明伶俐。先生的这首诗活泼生动,充满生活情趣,原来他老人家是这样过春节的。

 

  代表作:范成大的《卖痴呆词》

 

  相互投递拜帖拜年问候

 

  春节到,亲朋故友之间的拜年开始了,相互之间不一定非要见面,只是希望通过拜贴来问候彼此,因此我的屋中早上堆满了各种名贵的拜贴,凝聚着亲朋好友们各式各样的新春问候。我也就随着潮流走吧,向那些老朋友投送拜贴,表达共度新春佳节的新年问候。大家都觉得这样拜年更简易,免去了很多繁文缛节,不会认为这是什么空虚的礼节。投送拜贴这一风俗始于宋代,到了明清越演越烈,交换个“名片”,表示礼数到了,表个心意,既礼貌,又雅致,礼到人不怪,相当于今天的赠送贺年卡。

 

  代表作:文征明的《拜年》

 

  守岁喝酒发压岁钱

 

  又过年了!头上稀疏的白发又多了两根,大年三十的晚上和家人围坐在火炉边守完岁,面对新的一年却久久无法入睡。看着蜡烛一点一点的燃烧,时光也就在着火光抖动中悄悄地流逝着,慢慢的喝着酒,如同品味着人生百味。晚上已经将身上的钱分给家里的小辈,就当是他们的压岁钱吧,听到爆竹声声,好像自己的童心仍在,兴致勃勃的看着他们更换门前的桃符。四周鼓角声不断,梅花也争相开放,等到了五更时分,人们该欢笑着相互拜年了。离开官场后不用操那么多心,恬静愉悦的过一个新年。

 

  代表作:孔尚任的《甲午元旦》

 

  流传千年的风俗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在不断的发生流变,不变的是人们对于春节的期盼和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朴素的祈愿,在回顾中祝愿,在重温中传承,让传统节日的魅力之光投射到千家万户的门楣和庭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