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节年为首。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来临,不管你是踏上了回家的路,或是选择“就地过年”,春节都是人们维系情感的重要节日。“年”从寓意丰收到象征团圆,传递了炎黄子孙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请看—— 中国人重视各种传统节日。古语所谓“百节年为首”,在诸多传统节日之中,“年”是最为隆重和盛大的。 “年”来源于农耕社会,最早出现于周代,指庄稼获得丰收,并不是节日的名称。《说文·禾部》解释“年”为“谷熟也”,“年”字最初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谷穗的形象。作为节日名称的“年”与周代民间盛行的欢庆丰收的“腊祭”活动有关。虽然“年”历经千年,内涵多有改变,但利用年节尽情娱乐的习俗得到了延续。在漫长的岁月中,“年”几易其名。“上日”“元日”“正日”“元正”等都是“年”在某个历史阶段的“曾用名”。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名称是“元日”“元旦”。唐宋两代诗人常以“元日”“元旦”入题作诗。如唐代成文斡、孟浩然,宋代王安石曾分别以《元旦》《田家元旦》《元日》为题写“年”;唐代边塞诗人岑参《送裴侍御赴岁入京》一诗中也把“年”称为“元日”:这几首诗中的“元日”“元旦”都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这一天。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为了区分阴历和阳历的一月一日,我国将紧邻“立春”的阴历元月一日称为“春节”,而把“元旦”的名字给了阳历元月一日。中国所有的节日都有独特的风俗,春节也一样。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写道:两首关于“除夕”的诗歌都写到了两个相同的文化符号:一是屠苏,二是桃符。这两个文化符号关涉两个年俗:换桃符和喝屠苏酒。桃符是指刻着神像的桃木板。古人认为用它可以祛除恶鬼,给人们带来幸福。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换新符,新符需求量很大,因此就有了陆游诗所说的“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诗人斟了半杯屠苏酒,还来不及喝,便忙着在灯下赶写桃符。今天的贴春联就是换桃符习俗的延续。屠苏酒是古代过春节时常喝的酒,用一种叫屠苏的草浸泡而成。春节喝屠苏酒常常是年纪最小的先喝,祝其又长一岁;年纪最长者最后喝,祝其长寿。虽然除夕是中国年真正的起始,但年的序曲实际上从腊月二十三(在南方是腊月二十四)就开始了,俗称“小年”,有“祭灶”的风俗。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粘口何需多如此,买颗先命小儿尝。(《吃灶糖》)年关催人诸事忙,乞以结伴扮灶王。敲竹歌噪门前舞,赏钱好言禀玉皇。(《跳灶王》)这两首诗写了祭灶的习俗——扮灶王、吃糖,其目的都是讨好灶王爷,希望他在玉皇大帝那儿说好话。今天,在我国北方很多地区依然保留着祭灶吃糖瓜的习俗。余秋雨说:春节是节制的节。恪守礼仪并进行各种活动是春节最明显的特征。其中“拜年”是最隆重、最热烈,也是最烦琐的一项礼仪活动。除了亲族内有按照长幼亲疏顺序安排的互拜活动,还有姻亲间的互动拜年,更有为了维系人际关系而进行的投送拜帖。明代文徵明的《拜年》一诗写的就是古人“拜年”的风俗:那时候人们用竹木削成条,写上贺词,派仆人送给亲朋好友代为拜年。这种看似空虚的拜帖礼节,蕴含的是一份祝福和牵挂,因此人们不会嫌弃。这种风俗延续到今天,就是每年春节的拜年信息。元宵节是中国年的句号。民间说到元宵节,总喜欢添上一个“闹”字。元宵节的风俗也总是跟“闹”有关联。辛弃疾有一首题为《青玉案·元夕》的词,上片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满街五光十色的彩灯,璀璨绚丽的烟火,“鱼龙曼衍”的“社火”,呈现的是元夕闹花灯、舞龙灯的习俗。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春节的意义,能够担当此重任的唯有“团圆”。在中国人的传统中,最美好的节日总是要跟最亲的人一起庆贺。春节“团圆”的主题可以从守岁诗中窥得一斑。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守岁诗是南北朝梁徐君茜的《共内人夜坐守岁》: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诗中写的是作者与妻子围炉守岁的场景。其后的守岁诗也多以与亲人相守为主题。如宋代姜夔的《鹧鸪天·丁巳元日》中写道:家人相守是过年时最美好的享受,享受天伦之乐是过年最大的意义。守岁的意义就在于“共欢”,团聚永远是过年的主题。在这方面,君臣与寻常百姓是一样的。“团圆”的过年主题在羁旅诗中也可以得到验证。唐代边塞诗人高适曾写过一首《除夜作》:诗人自己是“身在千里思故乡”,而亲人是“故乡今夜思千里”。羁旅之人对亲人思之深、思之久、思之苦,正如唐代孟浩然的《除夜有怀》所言:这些诗歌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团圆”之于春节的意义。“团圆”作为年的主题,一直沿袭到今天。不论千山万水,不论贫穷富贵,回家团圆是所有炎黄子孙关于春节的美好愿望。由于疫情影响,不少在外地打拼的人也许无法回家过年,然而心系彼此,也能让人明白“团圆”的意义。又是一年春光至,诗中识得年滋味,欢欢喜喜过大年。 (改编自2022年1月26日《语言文字报》文章《诗中识得年滋味》;作者: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宿迁经贸分院教授/沈晓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