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夜饭:一桌团圆,满杯亲情

 汉青的马甲 2016-02-07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农历除夕(每年最后一天)的最后一餐。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一年一度的团圆饭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提醒我们每个人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对父母的牵挂、对家的感恩。

 

我们对年夜饭的重视,也就是对传统的重视。《尔雅·释天》中说:“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岁为名,把“年”当作收获的象征,于是大家聚在一起烧些好东西吃一顿,这种庆祝的活动最后就演变成了年夜饭。

 


 

年夜饭文化:团圆、喜庆、祝愿

 

年夜饭集中体现了三个重要的文化元素:团圆,家人团聚;喜庆,庆祝一年的收获;祝愿,展望明年做什么,包括大人对小孩的期望。

 

年夜饭的菜色对应着“好意头”:腐竹意味富足,豆腐意味富贵,生菜即生财,芹菜表示工作勤劳,葱与蒜是希望孩子聪明。年夜饭里,包含着人们的追求、希望和祝福。

 

年饭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围,年饭之意不在饭,而在于那份亲人之间的温馨。年夜饭就是中国人最内核的向心力,年夜饭的温情铭刻在民族的骨头里,温暖在一家人的问候中,沸腾在每一个人的血脉中。

 

年夜饭象征着幸福憧憬,这种幸福来源于父母的叮嘱,父母期盼在外打拼的孩子归家共团圆;也是无数游子顶着寒风、踏着大雪往家里赶的执着与真诚。一家人一起吃顿年饭,酒肴相对,轻言细语,诉说别后离情、生活感悟,是何等惬意之事!

 


 

年夜饭风俗:吃的是温情

 

走得再远,千金难换家乡味道,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吃出家的味道,吃出幸福的味道。

 

每年的年夜饭是中国人春节的重头戏。所以在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年夜饭也叫“合家欢”,俗话说得好: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

 

吃年夜饭时,家家都要有一道菜——全鱼,取年年有余之意。在我国南方,鱼是整个宴席的最后一道菜,大家并不是真正去吃,只是端上来摆摆样子,留到明年表示日子有富余。

 

中国之大,各地风俗不尽相同,南方和北方有着明显的差别: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南方除夕一般吃元宵和年糕,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

 


 

年夜饭的传说

 

我国早在汉代就有除夕吃团圆饭的习俗。旧时,由于生活水平较低,平时做不到饮食丰厚,只有到了过年时才能改善一下,因此对年夜饭的质量和内容要求较高,饭菜要尽可能丰盛,一是为了解馋,二是这种充实感也预示着来年的丰衣足食。

 

关于年夜饭的来历,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故事。其中,流传比较广泛的,是一个关于人们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年”的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头如狮子身如壮牛的凶恶怪兽,到了冬天山中的食物稀少了,便要跑出山来闯进村子,见人伤人,见畜伤畜。因此一到冬天,人人惊恐,村村不安。大伙儿只得搬到远远的地方去逃避“年”的伤害。时间长了,人们发现“年”虽凶猛,却也害怕三样东西:一是鲜红的颜色,二是明亮的火光,三是巨大的声响。于是大家商量,只要家家都具备这三样东西,“年”就一定不敢进村了。

 


 

到了冬天,凶恶的“年”快要出山进村侵扰了,村里的人相互约定,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挂上用红色涂抹的大木板,门口烧着旺旺的火堆,夜里大家都不睡觉,在家里敲敲打打,到处发出巨大的声响。夜深了,“年”窜到村口,只见处处红色,处处光亮,兼之巨响遍传,十分害怕,赶快掉头躲进山里,从此不再出来危害村民和牲口了。第二天清早,全村的人聚在一起,为驱逐凶兽获得的胜利互相祝贺道喜。这是一个多么不易得来的日子!

 

每到冬天,人们总是忘不了往年防御“年”进村侵袭的日子,家家户户照样挂上红色木板,点着火堆,通宵敲敲打打,第二天也相互道喜,欢庆平安。这样代代相传,“过年”的习俗就形成了。为了庆祝过年,过年吃年夜饭的习俗也就流传下来了。

 

在古代,人们认为年夜饭还有逐疫、驱邪、健身的作用。因此,年夜饭是全家大团圆的宴会,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为了这个团圆,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赶在除夕前返回家来,如果没能及时赶回来,餐桌上要给未归人留一个空位,摆一双筷子,表示全家团聚。

 

本文由【儒风大家】编撰

转载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