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魏墓志书法之“定法” ——“有意”之定法与“无意”之自在在魏碑书法中的精彩演绎
作者:黎德良 单位:兰亭书院
魏碑导读:北魏时期墓志盛行,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其不仅存世数量众多,镌刻精美,而且书法艺术风格独特,技艺精湛,内涵丰富,是我国历史上墓志书法精品盛产的时代。魏碑与唐碑都属于楷书范畴,然风格迥异。魏碑由汉隶演变而成,整体表现出茂密雄强,恣意豪放、稚趣天真、古拙粗犷的金石书风面貌。唐碑则源于魏碑和钟王,将楷书的法度推向到极至,整体表现出端庄遒美、严谨成熟、方正典雅的书法风貌。包世臣曰:“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记得板。”北碑字之定法之“法”即是本论文所要论述之重点。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北魏书法的笔法、笔画、字法到章法之“定法”核心。从以下几点:魏碑书法的方圆特征;笔画与基本技法的关系;笔画与笔势的关系;字体与字势的关系;笔画与字形结构的关系;字与行、行与行、字与篇的关系,揭示 “有意”而为之定法与自在生趣之“无意”在北魏书法中有机结合的阴阳辨证关系。 关键词:魏碑 外方 内圆 有意 无意 书法 笔法 字态 笔画 笔势
书法中的“有意”与“无意”
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这是强调书写中的有意行为的作用。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板桥就“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张彦远)这一基本法则,作出了自己的生发。一般讲,“笔参造化”的“化机”的闪现,缘于天才艺术家的一刹“妙语”,即艺术家本身亦不可能事先明确地意识到,此即所谓“其天机流露,有莫知其然而然者”。板桥云:“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板桥题画·靳秋田索画》)“化机”(趣)与“定则”(法)之间,就存在着这样一层“顿”(顿悟,飞跃)、“渐”(渐修,量变)关系。又云:“必极工而后能写意,非不工而遂能写意也。”((板桥题画·竹))意亦如此。 “手中之竹”说的是画家所创出的一个“第二自然’”,一个新的生命体。它虽来自“眼中之竹”,却非其自然形态的复写,而是经过画家的观照、沉浸,获得对竹的“神理”的某种妙悟,其中渗入画家自身的个性(特别是人格)、想象、情感等等,因而构成朦胧的审美意象即“胸中之竹”。进而,运用长期苦练得来的异常娴熟的技法(如笔法墨法),而又不泥于法,伴着仍在继续中的创造性想象,所谓“笔到意生”,让实际落入纸上的竹的形象,霎时进入“传神”——“变相”状态,因而“活”起来。这样,由渐而顿,“定则”(法)与“化机”(趣)融结一起,终于凝成一幅气韵生动、“趣在法外”的令人把玩不尽的竹的图画。[1]
书法中的“有意”指的是人为对笔画、字态、位置的定法其包括笔法中的有意造势发力等,是书法的客观载体;而“无意” 指的是笔画、字态、位置的自然呈现其包括笔法中的巧力(即惯性力和笔毫自然聚散的反弹力等),是书法的第二次自然呈现,不受人本意识控制的再造,是自在生趣的化机流露。它们是一对阴阳矛盾体,具有辨证统一的关系。书画之外的一切艺术美的创造都莫不如此。
魏碑的 “外方”与 “内圆”
方,这里的方不是指四四方方,而是有菱有角。从距离感观上说,它表示近距离感;从清晰度感观上说,它表示清晰感;以阴阳论,方代表阳;以规则论,方代表有。圆与方却刚好相反,它与方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也可以说是“有”与“无”的完美结合。“外方”与 “内圆”体现了魏碑书法的层次感,是魏碑形质魅力之精神所在。 魏碑书法的方主外与圆主内的完美结合正是我们对它热爱的原因,它又谙合了我国千百年来男主外女主内的民风民俗。 解读北魏书法的方圆,不应单一地固定在某一形式上,还可从点画边界来分:外圆内方或外方内圆;从点画自身来分:方笔圆角的方圆结合,圆笔方角的方圆结合;圆筋方笔,方筋圆笔等等。 魏碑中笔画的与基本技法的关系
笔画的形质是通过基本技法来实现的,没有基本技法的书写就只能算是涂鸦,基本技法(笔法)决定着笔画的形质。 书写点、横、竖、撇、捺、钩所要用到的运笔方式是属于基本的技法范畴。笔画形质的优劣与笔法的优劣及对笔法掌控熟练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笔法的应用要根据字形大小,字体不同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字形愈大笔法当愈丰富,动作愈多;幅度愈大,字形愈小笔法当愈简。所谓运指、运腕、运肘、运臂用至运体之说就是根据字形大小来选择。 用笔与用力决定笔画质量 用笔,一般用笔方法有提按、平移、振动、使转、翻转;至于逆划、顶冲和扭锋,这些方法在北魏墓志书法中随处可见,北魏之后却很少有人使用。用笔应在 “有意与无意之间”如:按为有意用笔,提为无意用笔。 控管笔法,使转笔法有公转与自转,一般说来公转管字形,自转管笔画形质,公转与自转的交互使用使得北魏书法在以方为主的形式下得以方圆有机地结合而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用力,最佳的用笔状态在笔毫的自然弹性范围内,有意用力和无意用力交织使用。起笔造势为有意用力,借用惯力或弹力(即笔毫的自然力)为无意用力,如:翻笔法,起笔切入为有意用力;捻管,行笔收笔由有意用力转为无意用力。如:拉弹簧拉,拉为有意用力,伸手弹簧自动缩回为自然回力,就属无意用力,二力交织运用。这种状态又类似于太极中的借力打力。笔之用力以巧妙为高,得到的点画形质也更好。 点法决定笔画质量 点法乃万法之源,点的起笔有力则笔画之起笔有力;点的收笔干练则笔画的收笔干练;点的变化丰富则笔画的变化丰富;点画变化丰富,字形才会丰富。
(图5.本文作者编写的始平公笔画技解)
因魏碑的外方内圆的字态特点,所以魏碑的点画形态务必为其特点服务,点画形态要以方笔为主,起收笔或方圆并用以达至转角接点外方内圆的效果。(这一方法是魏碑书法的重点技法之一);所用笔法以翻转为主以使转为辅。 笔画的阴面与阳面 在魏碑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这样的笔画,它的一面如刀切而另一面则自然如蚀。
(6.二面线)
魏碑中笔画与笔势的关系:
魏碑中的笔画定势源于因势附形的笔画形态。笔画形态的高质量完成又缺不了画外的定位、定势的造势动作。 画外之势,就是铺毫之前的发力动作或收毫之后的惯性动作。铺毫之前的发力动作,目的是用以完善、辅助铺毫过程的顺利完成,以“有意”用力为主;收毫之后的惯性动作同样是为了完善、辅助铺毫过程的顺利完成,以“无意”用力为主。 魏碑因其方笔的特点,其画外之势的运用使魏碑书法笔画形态方整,边锋犀利,彰显金石之气,给人以雄强之感。
魏碑中的笔画与结构关系
魏碑的笔画特点和结构特点 魏碑中的笔画形态灵活多变,原因是笔画必须服务于主体字态的造型,这一方式被称之为因势附形。因势附形在北魏书法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但每一个字的姿态造型因其位置之势而定,而且每一个笔画又是因字态而定。所以在一幅精典的魏碑作品中很难找出一个形态相同的笔画。 魏碑的笔画,因字形而生笔势。 魏碑的结构,是因势造形,就是魏碑的结字的“定法”。 北魏书法有着茂密雄强,恣意豪放、稚趣天真、古拙粗犷的金石书风特点。其字态变化万千,给人眼花瞭乱,让人无迹可寻。如果认识不到魏碑的内在联系,学习魏碑就会有比登天还难的感觉。 魏碑的结构通过造型方法:“积木法”来完成,通常采用切、移、合、拼、嵌、连、排、叠等方法。 (图7.积木图)
切,如同切西瓜,切蛋糕一样将一个总体分切开来。这样虽然每一个部分是分散的,但给人以形散神合的奇特美感。
(图8.切分图)
移,将一个整体切分后移位变成两笔或多笔。如:图11
(图11.切移位)
合,将二个或以上的笔画融合成一个笔画。
(图14.融合)
拼,将多个笔画拼凑在一块形成一个分散的整体。
(图17.拼)
(图18.本文作者临鲜于仲儿墓志选字)
嵌,笔画与笔画或部分与部分镶嵌起来,使字形紧凑密不可分以达茂密之感。
(图19.嵌)
连,以一个聚点为中心,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笔画或起笔或收笔指向这个中心点,使它们联系起来,以求形散神聚,既得天趣又不失矜持。
(图22.连)
排,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笔画按一定规律排列以达到“有意识”切划的整齐效果,与参差变化“无意识”的恣意自然分布形成对比。 (图25.排) 叠,将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笔画用叠的方法组织在一起,以求融铸感和层次感。
(图28.叠) 魏碑中的笔画与结构是相互加持,互为影响的关系,在“有意”与“无意”中游淌。
魏碑的字体与字势的关系
“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记得板”——包世臣。唐楷因定法在外形,故学习唐楷时虞、褚、欧、颜、柳等要一家一家地学习。 “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 ——包世臣。故学习魏碑应与学习唐楷有所不同,魏碑字体琳琅满目,一人一体,因其定法不在外形而在内核。起势既定则各字态随势而生,机杼自出,蜿蜒不绝,姿态万变。然而万变不离其中,“中”即定法,即内核也。为“有意”之定势法规;万变者外形,无定法,为“无意”之形态。 魏碑字体造型多变.字势现于外形而系于内核之定法。字形只是表面的形象,魏碑内核之定法是势。字形受规于势,固需因势附形。 势又分为“形势”和“意势” 遵形势,受地理位置之环境影响,随遇而安,即因势附形(无意造形)。 遵意势,受地理位置之环境影响,形安意出(有意造形)如:一个圆形的萝卜片被切成多边形,它的实形虽是多边形,但它的意形却是圆形,就是通常所说的形方意圆。 二者,宛如人之工作、生活受规于环境,一、可随遇而安,人安心安;二、一面安于生活,一面心怀理想,人安心不安。 魏碑的字体与字势在“有意”与“无意”的中庸演绎下神臻妙境,态变随风,是魏碑书法魅力之精神所在。
字与行、行与行、字与篇的关系
魏碑书法中的字有 “定法”不仅表现在笔画与单个字的字形上,还表现在字与字,行与行,行与篇,字与篇。它体现了一种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会,集体与集体,集体与社会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大宇宙的关系。个体字虽然与字与行与篇都应产生关系,但它们的关系要有主次之分。为了迎合这些关系,个体多以欹侧、伸缩、迎接、避让等方式调整其形态;笔画多以牵扯、指向等形式附和,就像结网一样上下左右相连。 (图33.本文作者选临魏灵藏造像局部)
[1] (图34.本文作者魏碑创作局部)
参考文献: [1].摘自百度.百科 黎德良于2014年5月13日 月雅书画中国网编辑整理推荐 |
|
来自: 幽莲生梦 > 《暮帆零乱送西风《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