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ZYS556 2016-02-09

?

“无处不哲学”编辑

 来源|《读书》 1980年08期 


内容提要:

《精神现象学》“也可以叫做同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的学问,是对个人意识各个发展阶段的阐述,这些阶段可以看做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过的各个阶段的缩影“



漫谈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文/高崧 伯幼

  

1

艰难时世的巨作


黑格尔是继康德、费希特、谢林之后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又一位大师,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精神现象学》是他的第一部独立见解的著作。在此以前,他虽然曾和谢林合编过《哲学评论杂志》,发表过一些哲学论文,但总的观点,仍未脱出谢林哲学思想的窠臼,而《精神现象学》则是他的哲学研究生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在这部著作中,他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独立的哲学观点,从而在德国哲学史上揭开了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新时期。    


黑格尔是从1805年开始撰写《精神现象学》的,完成于1806年,出版于1807年3月,是年37岁,这在当时来说,算是晚成的了。黑格尔写作《精神现象学》时正值耶拿大战,法军攻占耶拿,黑格尔被迫弃家出走,他把余稿藏进衣袋,躲在一个朋友家里,借着法军兵营的火光整理了余稿。当时黑格尔生活困难,全靠歌德接济。黑格尔就是在这样艰难环境下完成《精神现象学》的。正因此我们今天读《精神现象学》,可以发现,前面大半部分内容充实,分析详尽,较易理解;后面一小部分,特别是最后一章“绝对知识”,象是个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分析较少,显是匆忙之作,读来也就晦涩费解。


黑格尔(1770-1831年)和歌德(1749-1832年)、贝多芬(1770-1827年)是同时代人,他们都是上升时期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他们都拥护法国大革命,景仰拿破仑。黑格尔在写《精神现象学》时,尽管法军大炮对着耶拿城轰鸣,黑格尔被迫逃难,生活无着,但他对法国大革命的热情并未稍减,并把这种热情倾注在拿破仑身上:“……我看见拿破仑皇帝——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这位伟大人物……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见他一面实在令人心旷神怡”。当然黑格尔对法国大革命并不是百分之百赞成,赞赏拿破仑也不是无保留的。他和贝多芬一样,都厌恶拿破仑的穷兵黩武,向外侵略扩张。贝多芬在一气之下,把原拟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的题词划去,改名为《英雄交响曲》;黑格尔则以嘲讽的口气称拿破仑为“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他只把拿破仑看作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世界精神是伟大崇高的,而拿破仑只是“代理人”而已,只是完成世界精神的目的,只是昙花一现,“目的达到,便要凋谢零落,就会象失去了果实的空壳一样”。同时黑格尔还暗示,除了拿破仑还有别的体现世界精神的英雄人物。


2

“诞生地和秘密”


黑格尔把毕生的精力用于创立一个包罗一切的哲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类思维第一次被看成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辩证过程。黑格尔把他的哲学体系分成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在“逻辑学”中,理念(或精神)在自身范围内运动,从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逐步升级,最后自我异化为自然界,进入“自然哲学”部分。在黑格尔看来,自然没有独立意义,只是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自然是被动无力的,精神是主动积极的,它必然要摆脱自然的桎梏,扬弃自身的异化,重新回到自身,作为自在自为的理念而出现,这就是精神,于是理念进入第三阶段,即“精神哲学”阶段。在这一阶段,理念也要经过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主观精神异化出一个外在于自己的客观世界,这个客观世界不是物质的自然,而是精神、文化世界,即法律、道德、国家。随后精神又扬弃自身的异化,返回自身,这就是绝对精神,即艺术、宗教、哲学。在哲学阶段,精神认识到了世界就是精神的表现,也就是它自身的表现,这样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就达到了同一。黑格尔是个唯心主义哲学家,因此这个同一是客体向主体同一,存在向思维同一。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就是对绝对精神发展的描述,从精神的低级阶段开始,按照“正--反--合三段式” (作者注:“正--反--合三段式”是黑格尔用来推演“绝对精神”发展的一套公式。“绝对精神”发展的第一阶段“逻辑”是正,第二阶段“自然”是反,第三阶段“精神”是合。“逻辑”中的第一段落“有”是正,第二段落“本质”是反,第三段落“概念”是合。“有论”中,“质”是正,“量”是反,“度”是合。黑格尔整个体系的各个大大小小部分都是按这套公式推演出来的),中间经过两次异化,两次扬弃,最后返回自身,成了一个“封闭的圆圈”。黑格尔把关于“绝对精神”的知识称作“绝对知识”,从最低意识到绝对知识要经过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精神现象学》就是对这一过程的描述。而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三个部分则是知识本身的内容,是绝对精神本身辩证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把《精神现象学》看作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导言、序幕。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把精神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宗教和绝对知识。前三个阶段相当于精神哲学的主观精神部分,第四个阶段相当于精神哲学的客观精神部分,第五、六个阶段相当于精神哲学的绝对精神部分,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精神现象学》归入他的哲学体系的第三部分——精神哲学。同时,从《精神现象学》的这一结构体系我们看到,当时黑格尔还没有明确地形成他那著名的“正--反--合三段式”结构,他那整个哲学体系的框架还没有明确地形成,但“三段式”结构的萌芽在《精神现象学》中已比比皆是了,甚至翻一翻目录就可以看到一套一套的一、二、三;I, II, III; 1、2、3;(1),(2),(3)了。


黑格尔的著作,除了《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和《法哲学原理》是他在世时就已出版了的,其他著作,如《历史哲学》、《美学》等都是由后人根据他本人的讲稿、学生的笔记整理出版的,但无论哪部著作的一些主要观点都可以在《精神现象学》里找到它们的源头。如黑格尔的《美学》是他的艺术观的系统阐述,而其中的基本观点则早在《精神现象学》时期就已形成了,但当时还只是个雏形,而且还没有独立于宗教而自成体系,还只是宗教的一部分——“艺术宗教”。他那著名的悲剧起源于片面性伦理观念的冲突的理论就是在“精神的艺术品”“悲剧”那一小节中提出来的。因此,如果我们只想粗浅地了解一下黑格尔的艺术观,那末只要读一读《精神现象学》的这一部分就可以了,但如果我们想系统地研究,那就得求助于他那洋洋三大卷的《美学》了。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精神现象学》不但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序曲,而且蕴含着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框架及其基本观点的主旨,因此,马克思说:“试看一看黑格尔的体系,我们必须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开始,《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的诞生地和秘密”。


3

伟大的思想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把意识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说成是劳动的结果,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的伟大思想,认为只有在劳动中,人才能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他对主奴关系的辩证论述上。黑格尔根据霍布斯的唯心史观,认为在原始社会里,人与人互相残杀,在残杀中,勇敢不怕死,能维护自己尊严的人成了主人;甘心伺候人,养活主人的人成了奴隶。黑格尔认为,前者的本质是“自为存在”,后者的本质是“为对方而生活或为对方而存在”。因此,主人发号施令,坐享其成;奴隶劳动,对物“加工改造”,创造财富供主人享受。然而奴隶创造财富,劳动也就造就了自己,因此奴隶开始具有自我意识,懂得活着不光是为了主人,也是为了自己。而主人是完全依赖奴隶生活,因此奴隶不但创造财富,支配财富,也进而支配主人。最后关系颠倒了过来,主人成了奴隶,奴隶成了主人。黑格尔的结论是:“正是在劳动里(虽说在劳动里似乎仅仅体现异己者的意向),奴隶通过自己再重新发现自己的过程,才意识到他自己固有的意向”,“他并且开始意识到他本身是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黑格尔的论述说明,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内在的矛盾运动都要变成自己的对立面。因此马克思说:“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和他的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辩证法——的伟大地方,……在于他认识到劳动的本质,把对象化的人——现实的、所以是真实的人——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然而马克思也指出了,黑格尔是“站在近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只看到劳动的肯定的方面,而没有看到劳动的否定的方面,即没有把否定性的辩证法用到资本主义社会身上去。他和亚当·斯密(1723-1790年)一样,都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论家。


4

逻辑与历史的一致


《精神现象学》是一部唯心主义的意识发展史,但是每一个意识阶段又有历史发展事实作为例证。所以恩格斯认为,《精神现象学》“也可以叫做同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的学问,是对个人意识各个发展阶段的阐述,这些阶段可以看做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过的各个阶段的缩影“。


例如,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阶段“欲望”就是指原始社会的思想意识。“主奴关系”是指奴隶制社会的意识。“苦恼的意识”是指封建中世纪的宗教意识。“高贵的意识”是指封建社会中被压迫阶级的意识。高贵与卑贱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就进到“分裂的意识”,“分裂的意识”是指反封建势力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黑格尔举狄德罗笔下的拉摩的侄儿为这种意识的代表。拉摩的侄儿是个极端矛盾的典型,是法国大革命前法国资产阶级精神面貌的生动写照,真善美和假恶丑在他身上浑成一体,然而黑格尔用辩证法的眼光指出,“恶的坏的东西正是善良的优秀的东西”。接着“分裂的意识”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的斗争。“启蒙运动”主张自由、平等。黑格尔认为,这会导致“绝对自由与恐怖”,导致“最冷酷最平淡的死亡”。黑格尔褒扬“分裂的意识”,而贬损“启蒙运动”,这正是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精神状态的理论表述:一方面要求摆脱封建社会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一方面又不能坚决革命,打碎旧世界。这就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他这位哲学“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没有完全脱去德国的庸人气味”(马克思语)。


然而黑格尔在意识发展中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达到了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这是他的哲学思想的“合理内核”。当然黑格尔是从唯心主义立场来解释历史与逻辑的一致的。他不是从历史发展的事实中概括出历史发展的逻辑,而是从抽象的逻辑中推演出一系列意识发展阶段,因此有些推演就很牵强附会,但这并不能抹去黑格尔这位辩证法大师的光辉。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开始就指出“真理是个过程”,他的整个《精神现象学》就是追寻真理的一次“探险旅行”,黑格尔在这漫长坎坷的旅途上撒下了无数的辩证法的珍宝,这些珍宝至今仍在熠熠发光,吸引着我们到这块神秘的“诞生地”去漫游一番,去领略那无限风光。


相似内容阅读

请点击↓

“自我意识”│从“欲望”到“苦恼的意识”

黑格尔竟是这样看易经和老子的

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哲人哲语

人应尊敬他自我,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黑格尔


  点击以下标题  可查阅相应热点文章。

179 杜维明访谈:中国为什么需要儒学

178 沃格林论现代性及其起源

177 倾听:一种可能的哲思

176 热爱世界 ▎汉娜·阿伦特

175 【深度阅读】时间的分叉

174 欲望源于他者,需求源于自身 ▎列维纳斯哲学中的“欲望”概念

173 哲学:中国、印度与西方同名下的思想遮蔽

172 哲学是一个隐喻 ▎德里达“解构”哲学

171 从音乐中看到的启蒙辩证法│阿多诺的哲学之路

170 哲学:中国、印度与西方同名下的思想遮蔽

169 意识与时间│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168 边沁的计算│以数学为道德指导原则

167 从四句哲学名言看西方哲学的特质

166 哈耶克:社会主义的衰落

165 自由意志与因果律——王国维的历史决定论

164 论“人格同一性”——洛克、莱布尼兹、休谟的解释与争论

163 从亚里士多德难题到卢梭悖论 ——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时代取向

162 法国高考,康德和黑格尔的信徒打了一架

161 乔姆斯基与福柯的世纪之辩

160 赵汀阳:语言和语言之外

159 '存在'是在有限的生活中实现无限可能性的过程│祁克果

158 爱情的哲学思考——西方哲学家爱情观述评

157 “社会契约”论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156 哲学界的逼格│施特劳斯热、兼谈刘小枫及其门人

155 漫谈哲学│一个存在主义者的见解

154 “自我意识”│从“欲望”到“苦恼的意识”

153 老百姓何以成为中国沉默的群体?

152 黑格尔式的笑话和时间陷阱

151 尼采的影响

150 “我”在“他人”的注视中显现

149 被遮蔽的马克思【深度阅读】

148 叔本华哲学的局限性

147 从证明到相遇,如何理解上帝?

146 黑格尔竟是这样看易经和老子的

145 巴丢:“文明”世界病入膏肓的真相 | 为什么一个月就忘了巴黎?

144 “畏惧”的感觉

143 每一次死亡都是一次轰动│列维纳斯

142 “怕”和阿伦特

141 最绝色的伤口│爱与死

140 如何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

回复输入aa还可获取哲学资料下载


查阅更多精华文章请点击

.精华文章目录.

与时代的独立思想者同行

·

无处不哲学
微信号:zhexue365

聆听不同声音,保持独立思考

您的每一次转发

都会多一分思考的力量


长按二维码关注,分享更多哲学思想


↓↓↓ 点击'阅读原文' 【智能搜索更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