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皇帝过年说啥干啥:“敬业福”非雍正莫属(图)|清朝|皇帝

 目断柳岸春生少 2016-02-09

在中国传统最重要的节日春节这天,一般人欢庆阖家团圆的时候,最高领导人们要面对的则是整个国家。在古代没有网络、电视的时代,深居九重的帝王们,会在这一天说些做些什么?又以怎样的方式传达呢?

敬业狂雍正:大年初一十一道上谕全谈工作

雍正元年(1723)正月初一,清世宗胤禛迎来了他登基后的第一个春节,这天,雍正颁布了十道上谕,内容全是长篇大论的给各地督抚及其他军政官员指导工作,同时总结前任康熙帝的先进治国理念:

雍正朝汉文谕旨·元年正月初一(1)

雍正朝汉文谕旨·元年正月初一(2)

这些上谕头头是道所言甚详,全不是一般的套话,“四爷”勤政敬业,看来确非虚名。

到了雍正五年,他老人家好像不再那么唠叨了,这年正月初一没有发表长篇讲话,而在正月初二的上谕里,开头依然是一本正经的对大臣们大讲“人心即天意”之类的大道理,但读到后面,分明是在急着声明“朕就是这样汉子”。

“朕所书福字赐在廷大臣,本无心于先后,而观诸臣中似觉以彼此之先后为朕意之重轻,此即小器也。”

“我没有对你们区别对待,完全没有这个意思,你们不要想把我揣度一通,你们呐,太小器,还是要提高自己的水平。”

好了,你是个耿直的皇帝汉子,大家都知道了。

资料图

过年赐“福”:“小器”的乾隆

其实过年赐臣下御笔“福”字,并不是雍正的专利,而是清朝历代皇帝的传统做法,下面是几位清朝皇帝的御笔“福”字,谁写得好?你们自己感受并评判下。

康熙赐福(资料图)

雍正赐福(资料图)

乾隆赐福(资料图)

以上分别是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御笔“福”字。说到乾隆,他阿玛当年不是为臣下揣度赐“福”字先后轻重烦恼么?他倒好,每年写的第一个“福”字,干脆一概不赐予臣下,自己留着,而且要郑重封存,永不开启,以示留住福气,之后的,才分赐给王公大臣。

众大臣内心:您爹说我们小器,您这才是真小气···

弘历:我比我阿玛不知机智到哪去了(图片来源:故宫淘宝)

贺年预制诗:咸丰是预言帝?

除了训话督导工作,写“福”字赐大臣外,写贺岁诗也是清朝皇帝们常有的过年方式,这里首先要讲的,当然还是作诗四万首,高产似某某的乾隆帝:

此日乾隆夕,明朝嘉庆年。

古今难得者,天地锡恩然。

父母敢言谢,心神增益虔。

近成老人说,云十幸能全。

这是乾隆六十年(1795)除夕,即将传位给儿子嘉庆的乾隆皇帝的“得意”之作,这里的“得意”不是说诗本身写得有多好多赞,而是这位自诩“十全老人”的高寿天子,字里行间志得意满的得意劲儿,简直扑面而来,而且只有他能这样写,他的“得意”无法复制。

不过,半个多世纪后,到了他曾孙咸丰上台的时候,可能就不大得意的起来了。

咸丰元年元旦(春节)御制诗

这是咸丰1851改元后第一首御制贺岁诗,依的是其父道光三十年前(道光元年辛巳,公元1821年)的韵。道光皇帝一生勤勉简朴,怎奈能力平庸且时运不济,赶上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洋人坚船利炮来敲门,他丧权辱国后带着苦闷和困惑郁郁而终。咸丰接手的摊子自然好不到哪天,列强欲壑难填虎视眈眈图谋扩大在华利益,而在两广的山村里,一场将贯穿他整个统治并动摇大清帝国根基的动乱正在悄悄酝酿。

这首诗的内容无非是“惟期万姓康”之类的吉祥话。不过最后一句“咸丰治化光”,要开脑洞的话,简直可以算作一句预言。登基时才二十岁的咸丰皇帝,肯定想不到,自己会在十年后仅仅三十岁时就撒手人寰,把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留给孤儿寡母和各怀心思的群臣。而自己唯一的儿子,同治皇帝,竟然更加短命,十九岁时就暴病而亡,皇位不得不传到侄儿(光绪)手中。而那个千娇百媚聪慧讨喜的“兰儿”,则成为帝国真正的主人,把持朝政长达四十余年,。咸丰(同)治化光(绪),咸丰元年是辛亥,六十年后,又是一个辛亥年,一声枪响打破南方省城的宁静,大清的江山真的要“化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