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锡一棉管理创新有看点,两化融合颠覆传统显奇功

 洸河白兰鸽 2016-02-09

通知:2015’中国纱线质量暨新产品开发技术论坛”4月无锡召开,敬请关注,会议征文进行中,欢迎点击阅读原文查阅说明。


扬子江南,太湖之北。在建厂90多年的无锡市第一棉纺织厂近5万平方米的纺纱车间内,几百台抓棉机,棉箱和粗、细纱车轰鸣运转;每天数十吨棉花在这里经过一道道工序,变为不足头发丝粗细的高档纱线销往欧美、日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7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核心车间,上万个传感器通过信息化设备或通讯模块实时监控生产状态、产品质量和能耗情况;一线工人脚踩“滑板车”穿行在织机间巡视检查,每万个纱锭用工仅需25人。


无锡一棉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企业做精做强的战略基点,人均劳动生产率、产品利润率、人均利税均在同行中领先,成为“全国棉纺织企业竞争力20强”。目前,无锡一棉已成为我国高支紧密纺纱的专业生产企业,在55个国家和地区注册的“TALAK”品牌精梳纱线,出口欧盟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为避免同质化竞争,确立高档产品、高端市场的战略定位,无锡一棉通过多种途径,形成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效益水平的高档色织、针织、床上用品以及各类功能性化纤产品。公司每吨300支特高支纱的售价高达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


无锡一棉的管理创新具有鲜明特点:


一是博采众长。跟踪纺织工业包括其他行业的前沿技术,借鉴各行业成功的管理经验,汲取精华,提升和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方法。


二是求真务实。汲取传统管理中的合理部分,继承和倡导“三老四严”作风,强化“三基”管理,实施科学管理,激励全员管理,加强班组管理,夯实基础管理。


三是颠覆传统。摒弃延用了50多年的“运转操作法”,重组操作流程,简化操作程序,实施精细的定额管理,革新操作方法,一兼多职,改良运输工具,使巡回操作合理、简便,挡车看台从4台增加到30多台。改“五三保全工作法”为“以产品质量为中心,包机责任落实到点,状态维修落实到点”的新型设备维修管理法,使设备状态良好,纱线品质一流,维修用工节省2/3。


四是两化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现代棉纺织工业密切融合,运用9万个传感器,组成完整的物联网体系,与ERP相结合,用信息化技术控制生产、辅助管理,实现“两化融合”。通过严密的在线控制和弱环控制,增强管理的透明度,既能即时监察和即时管理,又能通过分析信息发现和解决薄弱环节,使事前控制、即时控制和事后控制给合起来,增强科学管理的有效性。


五是深度培训。始终坚持抓好各类人员的培训工作,在培训内容上不断更新、充实,在培训手段上采用直观的电化教育手段,在培训方法上进行理论培训和实战培训相结合,从而增强了广大员工的敬业精神、专业精神和技能素质,为满负荷劳动、有效劳动和高效劳动奠定了基础,使个人价值体现与企业健康发展统一起来。


由于创新能力的综合作用,无锡一棉劳动生产率在全行业领先,体现在万锭用工水平上,该厂仅需20人左右,与国内外同类企业用工量相比,仅为其他企业的1/3,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水平。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中国纱线质量暨新产品开发技术论坛征文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