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都印象之一 巴山夜雨“考” (原创)

 bo.guo 2016-02-09

  成都印象之一 巴山夜雨“考” Bob.guo

  淅淅沥沥,缠缠绵绵,昨夜下了一场雨。

  到成都定居逾一年。经历了四季轮回,情感已由初始的新奇渐渐趋于平和、思绪也由感性认知趋于理性思考,这时会很自然地去回味和探究一些问题。对一个曾常年生活在北方的人来说,最大的不同莫过于这里的雨多、尤其是夜雨多多,而且“古往今来,一成不变”。

  “夜雨”往往给人以浪漫、遐想,寄托人们的情思、哀怨,对此,历代的文人墨客自然是情有独钟,留下了众多的佳句名篇。然而,对于“夜雨”,没有亲历亲为、没有常随常伴的体验,是无法领略“夜雨”的美与情。今天,再细细地品味和把玩几首唐诗,尽管已是耳熟能详却有了几分别样的感悟甚至发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史称“诗圣”的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春夜喜雨》的前四句。此诗正是“安史之乱”后期,唐朝已是渐入衰败,诗人在仕途也郁郁寡欢,后由西安颠沛到成都定居在浣花溪畔(即现在的杜甫草堂)。这里,恬静、安逸的田园生活又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热情,《春夜喜雨》诞生之时他恰恰也是在成都一年有余。

  成都的春雨是那样的“善解人意”,在万物复苏之时,伴着和风,入夜姗姗而来,润泽大地,复明又默默离去……。这才是成都的“雨”、具有成都味道的“夜雨”。另一首同时代诗人孟浩然的五言《春晓》中也对“春雨”表达了更加浪漫的情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能是“春困秋乏”的道理,一梦初醒,早已是鸟啼声声,窗外可见落地后洒满甘霖的点点花瓣,方知昨夜一场春雨来。这首诗虽作于诗人故乡——鹿门山,但此刻借用作描绘成都的雨却是如此贴切。

  成都的雨,映射出这里民俗乡情的一面:安逸而恬静、温润而包容,而北方的雨——要么“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要么“大雨倾盆,来去匆匆”。同样是雨,竟如此大相径庭。

  另一首唐诗,似乎对成都的“夜雨”成因,做了“点拨” 。

  唐代大家,晚唐诗人李商隐有一首《夜雨寄北》,是独在异乡——“巴蜀”的诗人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我以为 ,诗中的“巴山夜雨”这一表述,恰恰道出了成都“夜雨”的玄机。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巴山”并非特指“大巴山”而是泛指四川境内盆地周边众多的“山”。因此,“巴山夜雨”说的正是所谓“山水相连,互成因果”的气象道理。如此,也才会有“晚见江山雾,霄闻夜雨来”的奇特景观。

  其实,杜甫入川后,对山也有精妙绝伦地表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其色彩的勾勒、其动静的点化、其远近的渲染,写意还是写实、或是兼而有之?活脱脱一副“浓墨重彩”跃然纸上,堪称一绝。诗中的“西岭”大抵为今天的“西岭雪山”,现仍是成都近郊的著名旅游景点,距成都仅几十公里。早春,晴好之时,仍可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之胜景。而“门泊东吴万里船”无疑展现了成都盛唐水运的繁茂。即便今天,船舶不再,江河仍存:静静的锦江流经市区,似乎还在诉说昨天的故事……。


  有山,有水,何愁无雨?四川的大环境,成都的小气候都注定这里必然与雨结缘。

  那么为什么四川多夜雨呢?地理气象学给出了答案:这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密切有关。四川西接青藏高原,盆地四周为群山所环抱,地形闭塞,气流不畅,且终年空气均较潮湿,云多雾重。入夜后,云层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而云层上部辐射冷却迅速,易使水气凝结,上冷下暖的气层不稳定,利于夜雨产生。特别是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区,因紧靠高原,高空西风盛行,夜间高原上经由地面辐射冷却的冷空气流向该区上空,而低层原有空气较暖,上下温差较大,容易产生对流,促成降水,所以在四川西部地区夜雨就多。据统计,成都“夜雨”可占到全年降雨次数的63%,春季“夜雨”次数比夏季等其他季节高23%。

  水是生命之源。正是由于“上天”的恩泽,才有了天府之国的富庶,绵绵千年,亘古不变。

  我爱成都的“雨”,更爱成都的“夜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