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看看港台春节习俗

 昵称2377452 2016-02-10

年28要大扫除和“洗白白”(洗澡),香港称作“洗邋遢”。把之前一年不好的东西洗去,以焕然一新姿态迎接新一年。传说春节前洗澡理发,有消灾去病之效,因此各家各户认真地清扫,做到窗明几净,不见灰尘。

大年夜的前夕,是一年最繁忙的一天,为除夕做准备。中国人一向把红包视为吉祥的象征,所以爱用红色制成各种点缀品,像联、画、灯、彩花等等,几乎朱红一色。

大年三十晚是重头戏, 中国人会全家团圆一起吃年夜饭,又称围炉,起源于古人皆围着炉子吃饭。在香港过年,团圆饭既能品尝代表香港地道年味的盆菜、年糕,也能选择中西混搭的创意美馔。“盆菜”是地道华南料理,最上层通常置放如鲍鱼、大虾、牡蛎、蚝豉等高档食材,接着放入冬菇、发菜等,中层放“炆猪肉”,最底层则是鱿鱼、枝竹等容易吸收汤汁的食材。

    正月初一是鸡日,(“鸡”谐音“吉”),俗称“过年”,守岁的人盼望子时(十二点)来临,宣布新一年的开始。这时候鞭炮齐鸣,非常热闹。全家都会早起,一家大小穿上新衣到亲友家中拜年。主人会端出各种甜食招待宾客,客人也要即兴说些吉祥话,如“吃甜甜,大赚钱”等。大年初一,香港民众会扶老携幼“抢头香”,举家前往参拜香港著名庙宇——黄大仙祠,甚至有不少香港人在除夕午夜前,就已前来争相排队抢“头炷香”,以求来年平安如意。

    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夫婿也要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已成为中国人过年的习俗。传说如果大年初一回娘家,会使娘家变穷,所以大家都在初二回娘家。而回娘家也不能空手,必须要准备一些礼物,称为“带手”或“伴手”。

    年初三又称“赤口”,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习俗上今天不拜年,因为听说这天容易跟人吵架。赤狗是熛怒之神,遇之则有凶事,所以香港老一辈的居民,在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凶煞。

    年初四是“接神”日,家中的神灵,自腊月二十四日上天述职,到年初四便返回各家各户。

年初五要开祭财神,元旦的热闹气氛到此为止,俗称“初五隔开”。神前所有贡品可以移开,但柑桔塔,要等到元宵佳节才拆下。 屋内积存垃圾,今天可以清除。这样,原来生活步伐回复过来。

踏入大年初六,一切回复正常,店铺开业,照常工作。


台湾春节过年习俗

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大陆民间大同小异,但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

每到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日这天,台湾同胞都要穿上好衣服,在家中供上猪、羊、鸡、鸭、鱼之类禽畜海鲜,以及甜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烧香放鞭炮,为灶神送行,冀望其“上天言好事”。而从这天起,“过年”也就开始了。

除夕之前,台湾同胞也都要进行全面大扫除和整理庭院居室,纷纷备办年货,忙得不亦乐乎。

到了除夕这天每家每户往往先将象征新春祥瑞、万事如意、招财进宝等内容的春联,贴在自家的门窗处,尔后在堂屋供桌上摆设供品、香烛,以祭拜祖先并迎接他们“回家过年”。从这时开始,燃放烟花、爆竹之声此伏彼起,热闹非凡,而且一直延续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除夕之夜,岛内全家人都要欢聚在一起“围炉”,即一家男女老少团团围坐在火炉或火锅旁吃年夜饭。这一餐当然要格外丰盛,除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肉丸和寓有“食鸡起家”之意的鸡肉,以及表示“年寿长久”的韭菜,还有各种极富地方风味的油炸食品、汤圆、年糕,特别是吃“乌龟豆沙年糕”(一种用刻有乌龟形状的木模压制而成、内包豆沙馅子的年糕),则有益寿延年之意。

年夜饭吃过之后,便是长辈们给子孙赠送“压岁钱”的给法也颇具特色:年龄大的孩子,其“压岁钱”是用红纸预先包好递到他们手里的;而年幼孩子的“压岁钱”,则是大人们事先用红线绳缠好并系成一个小套环,套在他们颈项上的。正月初一这天,人们都会早早起床,梳妆打扮和洗漱停当之后,便开始了极富人情味的互相拜年、请安、祝福,以及走亲访友或游览公园等等,迎来送往,热闹而惬意。

大年初二,是新女婿带着妻子去丈人家拜日子。女婿登门,女儿回到娘家,自然更有一番情趣。

初三这天,被台湾同胞视为不吉利之日。人们多不出门,晚上也早吃早睡,这也是闹中取静的休息良机。

初四,是迎接“灶神”下凡的日子,自然又得热闹一场。

从大年初五日开始,许多人便开业的开业,上班的上班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