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这次获奖的人选,让全世界讶异——严格来说,他并不是什么纯粹的文人,而是一位我们熟悉的数学家! 除了在学术方面的名气,还还因提倡试婚、一生风流而出名。他字字珠玑,说出的名言让人直呼“真理”,其中有一句我们至今还经常转发。 他就是著有《数学原理》的英国人伯特兰·罗素。 为什么一个数学家,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大概的原因有以下两个: 一是诺贝尔奖根本没设数学这个奖项,而罗素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却不可忽视。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共有和平奖、文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及医学奖、经济学奖这六个奖项,却唯独没有数学奖。 诺贝尔奖当初设立的目的,是要表彰那些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人。而罗素耗费十年心血著成的《数学原理》,奠定了20世纪数理逻辑发展的基础,具有非凡的意义。 二是因为,罗素不单纯是一个数学家,他还是一位天生奇才。 他热爱思考,勤于创作,一生著作颇多,在哲学和文学等领域,都有了不起的建树。 有人评价,作为数学家的罗素,比作为哲学家的罗素,更加为世人所知,因此“数学家”的光环,掩盖了他作为哲学家的光芒。其实罗素的哲学著作《西方哲学史》、《道德与婚姻》等,在哲学领域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下面我们穿越到罗素的时代,走近这位天才的真实生活。 罗素天赋异禀,思路敏捷,据说可以每天下笔三千字而毫无差错。不过,两千多页的《数学原理》的创作,却完全不像是“罗素速度”,居然花费了他十年的光阴。 原来,在创作过程中,罗素遇到了一个敌人。 罗素年轻时,准备和自己的老师怀特海合写《数学原理》。按理说,按照罗素的创作速度,这本书两三年就可以出版,可是他却突然遇到了一个强敌。这个强敌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 罗素此时发现了著名的“罗素悖论”,这对他的整个研究都造成了冲击。 什么是“罗素悖论”?学渣小编实在解释不来,据说这和“理发师悖论”的道理相当,大家试着理解一下吧:
罗素被缠绕在这个圈里,仿佛深陷在巨大的迷宫中。他艰难地论证着,寻找着突破口。他甚至被自己蠢哭了,评价自己写的是“一本愚蠢的书”。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每天早晨拿出一张白纸,对着枯坐一整天,却一个字也憋不出来。
十年之后,这本闻名世界的巨著《数学原理》,才突破瓶颈得以出版。 然而曲高和寡,据罗素所知,能将《数学原理》通读下来的,世界上只有六人。这导致他做了个噩梦,梦到自己花费巨大心血的书,被管理员当垃圾丢到了垃圾桶…… 事实上,这本书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它在论证数学原理的同时,体现了诸多哲学观点,并将数学与逻辑学融会贯通,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罗素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专家。
罗素熠熠生辉的第二个领域,是哲学。可以说,是“八年之痒”开启了他的哲学智慧。 1902年的一个春天午后,罗素在一条乡间小路上独自骑车。温煦的暖阳,宁静的田野,让他沉醉其中。突然,一阵清风吹来,仿佛一下子吹到心底,他清醒地意识到了一件事:他已经不爱他的妻子爱丽丝了! 和爱丽丝结婚八年来,他并没有意识到爱情在逐渐衰退,直到完全消失的这一刻,这一阵风才他才顿悟! 罗素十七岁时,就爱上了比他大五岁的爱丽丝。他二十二岁时不顾家人反对,将她娶进门。八年过去,激情却以不易察觉的速度,一点一滴消失,直到耗尽。是时间的无情?是人作为生物的本能?是爱情本身的规律?他还应该继续这段婚姻吗? 此时罗素正缠绕在自己的悖论中,而爱情的消退又让他陷入对婚姻、对人生的思索。从那一刻起,他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知道是否从那时开始,罗素对于婚姻的态度,达到了一种“境界”——他开始倡导开放的婚姻,主张试婚。他甚至“以身作则”,私生活变得越来越开放,身边不断更换着女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追求着爱情的刺激。 历史学家保罗·约翰逊曾评价,罗素会毫无顾忌地引诱任何一个女人上钩,而“受害者”们通常是身份卑微的人:家庭女仆、保姆,或是经过屋子的随便哪位年轻、漂亮的女性。 他总结罗素是“不顾高龄追逐每一个穿裙子的人”。 的确,在与爱丽丝婚姻存续期间,他交往了一位情人,奥托琳夫人。 后来在芝加哥,他与海伦·达德利小姐不明不白,据说曾共度春宵。在此期间,他又结识了交际花梅尔森夫人…… 1920年,年近五十岁的罗素,又投入了一个年轻女学生的怀抱,这个女孩名叫多拉·布莱克。当年罗素来中国讲学时,身边就陪伴着多拉,他们甚至公然住在一起。这让中国的知识分子开了眼界,一些学生大胆效仿起来,称之为罗素式爱情。
罗素一生结过三次婚,而婚外情的对象数不胜数。 他曾经说过:“我追求爱情,首先因为它叫我消魂。爱情使人消魂的魅力,使我常常乐意为了几小时这样的快乐,而牺牲生活中的其他一切。我追求爱情,又因为它减轻孤独感——那种一个颤抖的灵魂望着世界边缘之外冰冷而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时,所感到的可怕的孤独……” 也许这就是一个天才与世界相处的方式。他将这些婚姻和爱情的感悟,凝结成了一本著作《道德与婚姻》,成为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品之一。 九十八岁时,这个收获了荣誉、饱受过争议、品尝过孤独、追逐过爱情的世间奇才溘然长逝。 他给自己这一生,打了很高的分数。他在自传里说:“我觉得这一生是值得活的,如果真有可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将欣然再重活—次。” 罗素一生中,留下了许多金句,每句都会让人直呼:“真理啊!”。比如我们熟悉的这句话,就出自他口,至今人们仍在引用和转发: 下面这些名言,满是罗素式的傲娇,你却不得不服!
●再来说说大伙好奇的问题:诺贝尔奖为什么不设数学奖? 一种说法是,诺贝尔为了报复情敌。据说诺贝尔的女友,跟一个著名数学家私奔了。从此,他“恨屋及乌”,对一切数学家都耿耿于怀,于是设立奖项时,干脆把数学拒之门外。 第二种说法是,诺贝尔是在斗气。在他立遗嘱期间,瑞典最有名望的数学家是米塔格·勒弗列尔,而诺贝尔特别不待见他。而如果设立了数学奖,这个人十有八九得奖。于是,诺贝尔斗气一般,将数学排除在外。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供大家娱乐的八卦,第三种说法还比较靠谱: 在诺贝尔的时代,数学在化学中的应用还无法预见,诺贝尔无法想像数学在他死后的贡献是多么巨大。因此,他设置奖项时自然忽略了数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