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室,同样的书本,同样的考试,有的孩子能考650分,有的却只能考350分?为什么有的孩子轻轻松松就能学好?为什么有的孩子很努力却仍是成绩平平?是什么拉开了孩子的分数?是什么造成了成绩的差异? 亲爱的家长朋友,您是否也被孩子的学习问题困扰?到底怎样才能把孩子的成绩提起来呢?我是青果教育毛老师,从今天起,我将通过微信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些问题。我会拿出12年的从教经验,以及青果百名教师团队的教学教研成果,和您一起为孩子的学习出谋划策,帮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孩子在成绩的提升中找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说实话,本人从教12年,也经常被一些问题疑惑。就像前文中所说的那样,学生都在一个教室里,同样的老师授课,读的都是一样的书,考的都是一样的题,最终成绩却有喜有忧、天差地别?面对抽象复杂的数学题目,为什么有的孩子充满灵感,有的孩子却苦恼不堪?孩子到底差什么?差一本参考书?差一套练习题?差一次补习?差一小时作业?量变引起质变,这些固然是影响成绩的重要因素。但我认为,最关键、最重要的,还是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差异。2013年,青果在做归纳总结课的前期教研时,曾对北大、清华等名校的新生做了一次网络调研,我们想知道这些成绩优异的孩子都是怎么学习的。从近300份调查问卷的结果中,我总结出了学习好的两个关键点。我们发现,在对知识的思考和理解上,尖子生确实与大多数孩子拉开了差距。 如何借鉴尖子生的方法来学习?下面就为大家分享。 第一,多思考,把问题往深处想。 先举一个例子。中学阶段,数学是比较拉分也很重要的科目,函数又是数学中比较难学的一块。因为它是抽象的概念性的东西,需要深入理解。然而,学生对函数的理解到底有多深?我们发现,其实很多学生只是背会了概念和公式而已,从来没有深入思考过。比如,为啥叫函数这个名字?为啥用f表示?为啥要有“唯一”?值域是啥意思?这些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这些问题没想明白,函数是不可能学很好的。顺便吐槽一句,编课本的人把书编成那个鬼模样,要负首要责任。其实如果能在书本中加入一些函数的起源、功能、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的解读,不超过1000字,或许就能让学生学得更明白。尖子生喜欢追究课本上没有提到的东西。他们不满足于“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关于函数,他们脑海中有很多个为什么,并且会通过各种方式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而成绩平平的孩子,不会想这么多。书本上说什么就是什么呗,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呗,哪有那么多的为什么。 尖子生爱思考,善提问。不管问的有没有道理,都要养成问的习惯。如果老师不愿解答或不会解答那些所谓的“幼稚问题”,可以让孩子借助互联网去找到想要的答案。自己摸索出来的东西,记忆也更深刻。 第二,善发现,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关于学习,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如何在生活和学习中积累、扩充知识量。虽然是给我们大人看的,但看完之后,联想到中小学生的学习,我觉得其实也可以按照那个方法来:从点到线再到面,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脑海中构建知识网络。会学习的人每学到一个知识都会停下来寻找联系,在脑海中搜索,生活中有没有什么现象是跟这个知识相关的,是能依据这个理论解释的。比如,书上讲“人的爬行脑更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这句话很简单,任何人看完,5秒钟就背会了。但会学习的人会问自己“我遇到的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解释”。他会联想到ipod的广告“把1000首歌放进口袋”,将想要传达的信息视觉化、具象化,显然比“小体积大容量”的抽象说明更容易被人记住。他会联想到雷军的“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还会联想到“一石二鸟”、“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等等各种形象化的表达。 在这里举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如何扩展学习,如何在脑海中构建知识联系。孩子的学习同样如此。知识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初一数学和初二数学有联系,函数与几何有联系,第一章与第二章有联系,数学与物理有联系,与上学放学走的路有联系,与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有联系。有的孩子喜欢联想,善于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懂得举一反三,懂得拿生活中的实例帮助自己理解书本中的理论。通过知识之间的联系,不仅扩充了知识面,也加深了理解,加深了记忆,从而彻底掌握知识。 今天先为大家分享这两点。总结起来,好学生之所以会学习、学得会、学得好,很多都是来源于自己的思考。所以,我们不妨在思维方式上引导孩子,引导他们养成多思考、多提问、多探索的好习惯。 接下来的每一周,我都会抽时间分享一些关于孩子学习的干货。您如果能够花几分钟认真看完,相信会对孩子的学习大有帮助。另外,如果您想“一对一”咨询有关教育和学习的问题,可以添加我的个人微信mao2279,我会根据您孩子的实际情况和个别问题做深入解析,给您出出招。我还会在朋友圈中分享一些实际案例和方法经验,把最好的教育带给大家! 青果教育微信号:qingguoxueyuan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