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睡难、睡得晚怎么破?早教老师告诉你五种情况的应对之策

 爱小雨到程 2016-02-10

孩子晚上入睡总是要很久,即便上了床,也要玩啊翻啊一两个小时才肯入睡,一看时间都在十点十一点了,该怎么办?身边很多麻麻都有这样的烦恼。

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从事早教工作近15年的啾啾妈分享她的实战心得。



文:啾啾妈


入睡难,睡得晚,要先找到原因,然后才能找到好对策。我在工作中和很多小朋友相处,在家里陪伴儿子入睡,由此总结出,一般有五种原因导致了入睡难、并且晚。


情况一:

爸妈因为忙工作或者本身是夜猫子,所以家里作息比较晚,孩子跟着晚睡。


对策:爸妈一定要给孩子养成相对固定的作息习惯。比如八点准备上床的,那么七点半左右,家里就要安静下来。爸妈有事要忙,等孩子睡了再动工。

可以做如下安排:先洗澡,放松一下;然后上床,讲讲故事听听轻音乐;十到十五分钟后互道晚安关灯睡觉。在边上陪伴的爸妈只管自己睡,对于孩子关灯后的任何行为或者与你聊天一概不回应。(注意,睡觉了就是关灯,而不是把灯光调得微弱。)



情况二:

白天睡得太多,一睡就是三个小时,晚上一下子睡不着,又是很晚睡,周而复始。


对策:第一要提前他午睡开始的时间,第二要减少白天的睡眠时间(可以从减少十五分钟开始,逐渐到减少半小时或者减少一小时,根据情况调整白天的睡眠量),不要让孩子无节制地午睡。

美国睡眠方面权威的书籍《婴幼儿睡眠圣经》中也提到,白天的小睡固然重要,但它和夜间的睡眠在功能上并不一样,所以爸妈们不要企图用白天的小睡去填补夜间睡眠的不足。

(关于如何提前唤醒,也是有技巧的,后面会有具体步骤分享。)




情况三:

害怕孩子哭,睡前活动都完成了,关灯睡觉就哭。听不得哭,开灯继续玩会儿。


对策:睡觉是不容商量的。爸妈可以在平时和宝宝协商好几点就应该上床睡觉了,重要的是守约定,只要有约定在,你只需温和坚定地执行约定即可。拒绝孩子过多的要求不会伤害到他。如果他哭就让他哭会儿吧,适度的哭泣并没有坏处,你就当他在消耗多余的能量。


情况四:

睡前玩得过于兴奋或疲劳。


对策:看到孩子哈哈大笑很开心,爸妈总是会忍不住和孩子多互动一会儿,一不小心孩子整个儿就兴奋起来。这个时候他入睡一定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爸妈在白天多和孩子互动,临睡前还是忍一忍。过于疲劳也是一样的道理哦。




情况五:

孩子生理原因,惊吓或生病。

对策:对于这种情况,爸妈们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尽量让孩子们感到舒适一些。


也有一些孩子天生就是精力特别旺盛的,他怎么也睡不着的话,就说明白天的运动量还不够,所以即便上了床他也是各种折腾,一定要把多余的精力消耗完才行(男孩子比较多见)。所以爸妈就要加大孩子白天的运动量咯,当然也不要过量(运动量没有可比性,自己的孩子爸妈最了解啦)。

另外,也要注意不要让孩子晚餐吃得过饱,给他盖的被子也不要太厚。


还有几个重要的心得分享:

1.有孩子半夜睡醒一定要起来玩,怎么办?

很简单,不开灯不回应,只睡自己的觉。哭就让他哭。几次之后他就能明白了。


2.一直习惯了晚睡,怎么调整?

作息时间形成了,突然提前肯定是不合适的,要循序渐进。比如之前一直十一点入睡,今天开始十点四十,然后一直这个点三天;接着继续往前,调整到十点二十,维持三天。作息一定可以逐渐往前的,这当中可能有反复。


3.白天睡太多,需提前唤醒,怎么叫醒?

你睡得正香,有人一下子打断了你的睡眠,你肯定懊恼得很。所以对于孩子而言也是一样的,不要直接摇醒他。可以先把窗帘拉开;天气热的时候,可以先关掉空调;然后我们把门打开,弄出点声响。如果孩子仍然熟睡中,可以亲亲他,摸摸他的脸,小声在他耳边说话。实在不行,再去摇摇他。


4.孩子稍微大点,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睡觉的好处,让他主观上接受睡觉这件事。

关于睡觉,我是这样和孩子交流的:

儿子问:妈妈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我说;你可以试试一天到晚不睡觉,你想睡却没的睡。

儿子说:我不要。

我问:为什么?

儿子答:因为会难受!

我接着问:那你没睡醒的时候,妈妈把你叫醒你难受吗?

儿子答:难受!

于是我就会抓住这个机会问:所以你觉得睡觉重不重要呢?

儿子答:重要。

然后我就会告诉他:睡觉很重要,我们身上的每一个小伙伴(小手,小脚,眼睛,耳朵,嘴巴等)工作了一天都很累了,需要我们尽早睡觉,让他们能好好休息,这样他们第二天才会更灵敏。所以到晚上小朋友们大人们都要早早睡觉。

儿子就完全接受了要睡得早、睡得好这件事了。于是早睡就一直执行得比较顺利。


通过睡眠这件事情,我也想和爸妈们说,不论我们让孩子做什么事,都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按照你说的去做会给他带来怎样的好处,而这个好处需要他自己去体验和感受。但是我们要帮助孩子一起把这个好处总结并表达出来,让孩子从主观上去接受这个事情,那么一切都会容易很多。


作者:啾啾妈,学前教育专业毕业,从事早教工作近15年,小小个子大能量,她一直坚持“陪伴孩子一定要学会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



妈咪OK
港大教育学博士主创
深受高知妈妈欢迎的原创育儿号

由国际幼儿教育协会专家指导
专注0-6岁宝宝的大脑科学、智商情商

分享睡眠、喂养、疾病等
用得上、可对照的育儿知识
转载/合作 个人微信号:mmbmf6
长按下方二维码订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