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效应的形成原因及其规律——187例个案研究
作者:金洪源 早在本世纪40-5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尔和斯金纳等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探讨条件性情绪反应(CER)。并将其定义为:指一种情绪反应是人工地按照条件作用原理引起的,是心理学的行为学派研究情绪的一种技术方法。这种方法是用条件刺激作用于实验动物正在进行着某种操作活动,以引起某种情绪反应。 像这种条件性的情绪反应归根到底是一种情绪性条件反射。而本文研究的焦点在于获得这种情绪反射效应的人当中,有许多人是在潜意识情况下,表现出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射的特征。
一、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射的概念 在心理学文献中,尚没有现成的概念可供直接使用。因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主要研究动物的外显的情绪行为,而忽视其内部的意识状态或水平;而在我国的研究中,关于潜意识现象的外延也涉及不多,潜意识状态下的情绪反射现象及其意义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如果将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研究的情绪反应现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状态下的有意识觉察到的或受意识调节的情绪反射,另一类便是在潜意识状态下的不易受意识或认识察觉和调节的条件性情绪反射。试以华生和雷纳的经典实验为例说明之。他们曾用实验使一名本来对大白鼠表现出接近倾向的婴儿产生“害怕”大白鼠情绪反射。在婴儿试图接近大白鼠时,他们制造一个突如其来的大的声音,将婴儿吓哭并离开白鼠。以后婴儿对白鼠长期保持着“害怕”的情绪反射。如果婴儿一见到白鼠,就知道一但接近它会有一个吓人的大的声音,因而“害怕”白鼠,我们就将这个建立在认识或意识背景中的情绪反射称之为──意识性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如果婴儿长大之后,已经充分认识到白鼠不会产生一种大的吓人的声音,以前把自己吓哭的是一种人为制造的声音,但是,他还是一见到白鼠就“害怕”。那么,我们就称这种情绪反射为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射。 从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形成时条件刺激物是否被意识到,可以把潜意识的条件情绪反射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知道条件刺激物是什么情绪反射。如在华生的实验中,婴儿被一个声音吓哭,因而害怕白鼠,长大成人以后,他是知道自己最初“害性”白鼠的原因是由于华生他们用那个突如其来的大的声音吓自己造成的。为了叙述方便,我们称这种条件性情绪反射为知道引起反应原因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 最典型的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射是主体不知道自己形成某种条件性情绪反射原因──条件刺激物是什么。试以本研究中的个案实例说明之。例(1):某大学生,男,成年。在大学宿舍用电热杯煮海白菜。电热杯中水被烧沸后顺杯口溢出,流到电源插口处产生电源短路喷出电弧光。火光喷射出一米多远,该生当时惊恐异常,吓得双手发抖。经历此事件后,这位素常一贯爱吃煮海白菜的学生,一闻到该气味就恶心,就心里发慌。他本人对此迷惑不解。经心理学工作者帮助分析才弄明白原因。原来该生在被电弧火惊吓产生恐慌情绪的同时,房间里还迷漫着很浓的海白菜气味,虽然他本人并未认识到这股气味,也还是在下意识状态下作为一种条件刺激物与当时的惊恐情绪状态相结合,建立起一种潜意识条件下的条件性的情绪反射。在这一情绪反射形成的过程中,电弧火是主体意识到的条件刺激物,由于它的刺激而引起的情绪反射(如主体害怕电热杯或不愿接近电源等),就是前边谈过的有关条件刺激物引起的情绪反射。而海白菜的气味则是主体当时未意识到的,并与电弧火无关的条件刺激物。由于它的作用而引起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我们称之为──无关条件刺激物引起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对该种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还可以其反映的性质为依据,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两类。上述列举的主体产生的各种“害怕”或厌烦等情绪反射,自然属于消极的潜意识情绪反射。此外还有积极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试以例(2)说明之。 例(2):某妇女喜欢医院里用以环境消毒的来苏水气味。而绝大多数人却反感这种气味。经调查该人有关生活经历才发现,原来该妇女有一次去一家军队医院看望分别多年的儿子。当时心情特别愉快。而部队医院里几乎到处都有这种气味。她本人当时并未注意,而是在以后她再闻到这种气味时,就莫名其妙地感到心情愉悦,既说不出道理,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儿童反映自己喜欢蜡烛熄灭时放出的气味和火药燃烧后放出的气味。其中有的儿童能讲出道理──这种气味使他们想到了庆祝春节时的情景,有的儿童,则只知道喜欢这种气味,长时间说不出原因和道理。 这几种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家庭和学校教育、艺术欣赏、社会宣传等各种领域中普遍存在。正确认识其产生和起作用的规律,不但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有实践意义。 二、研究的方法与结果分析 该研究是以对广大被试进行大量个案调查为主要材料来源。被调查对象主要是参加教育学院专科函授学习的18--40岁左右成年在职教师,其中文科班94人、理科班56人。在调查指导语中:①列举一些关于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典型事件,介绍一些有关心理学原理。②然后询问被试,在他们的生活经历中,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是否从身边熟悉的人身上见过类似的事件?③要求被试如果有过类似的经历或见闻,用书面材料向主试报告。在指导语中共列举了四个事例,以帮助被试理解主试要求报告的是那类事件。这四个事例是:①把本文开头描述的华生与雷纳的经典实验进行了假设性补充扩展,假设该婴儿长大后仍然下意识地“害性”白鼠;②本文第一节中的例(1);③本文第一节中的例(2);④列举了美国电影《爱德华大夫》中的一段故事──关于新任精神病院院长看见青年女精神病医生用餐叉在白色桌布上划出长长的白色条痕,便下意识地一反常态,怒不可遏的事件。并指出其原因是由于该人在好友遇害时的滑雪场上雪撬板划出的条痕无意中印进了记忆里,充当了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的刺激物。 调查结果是,150名被试中有130人报告说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或见闻。其余11人未对该调查做出正式答复。在130名作肯定答复的被试中,有85人报告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提供实例122件(有的被试能提供二三例之多)。其余45人报告了自己身边生活的亲人或熟人中发生过的此类事件共75例。另外还有人提供了听闻的传说,文学故事等共18例。本研究仅以被试报告的亲身经历和亲自见到的真实事件(共187例)为依据,进行初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