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效应的形成原因及其规律——187例个案研究 作者:金洪源 转发:中华心理学习群523444128...

 中外比上 2016-02-10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效应的形成原因及其规律——187例个案研究 

作者:金洪源                                                        
早在本世纪40-5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尔和斯金纳等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探讨条件性情绪反应(CER)。并将其定义为:指一种情绪反应是人工地按照条件作用原理引起的,是心理学的行为学派研究情绪的一种技术方法。这种方法是用条件刺激作用于实验动物正在进行着某种操作活动,以引起某种情绪反应。
像这种条件性的情绪反应
归根到底是一种情绪性条件反射。而本文研究的焦点在于获得这种情绪反射效应的人当中,有许多人是在潜意识情况下,表现出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射的特征。

一、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射的概念
在心理学文献中,尚没有现成的概念可供直接使用。因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主要研究动物的外显的情绪行为,而忽视其内部的意识状态或水平;而在我国的研究中,关于潜意识现象的外延也涉及不多,潜意识状态下的情绪反射现象及其意义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如果将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研究的情绪反应现象分为两类,
一类是意识状态下的有意识觉察到的或受意识调节的情绪反射,另一类便是在潜意识状态下的不易受意识或认识察觉和调节的条件性情绪反射。试以华生和雷纳的经典实验为例说明之。他们曾用实验使一名本来对大白鼠表现出接近倾向的婴儿产生“害怕”大白鼠情绪反射。在婴儿试图接近大白鼠时,他们制造一个突如其来的大的声音,将婴儿吓哭并离开白鼠。以后婴儿对白鼠长期保持着“害怕”的情绪反射。如果婴儿一见到白鼠,就知道一但接近它会有一个吓人的大的声音,因而“害怕”白鼠,我们就将这个建立在认识或意识背景中的情绪反射称之为──意识性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如果婴儿长大之后,已经充分认识到白鼠不会产生一种大的吓人的声音,以前把自己吓哭的是一种人为制造的声音,但是,他还是一见到白鼠就“害怕”。那么,我们就称这种情绪反射为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射。
从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形成时条件刺激物是否被意识到,可以把潜意识的条件情绪反射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知道条件刺激物是什么情绪反射。如在华生的实验中,婴儿被一个声音吓哭,因而害怕白鼠,长大成人以后,他是知道自己最初“害性”白鼠
的原因是由于华生他们用那个突如其来的大的声音吓自己造成的。为了叙述方便,我们称这种条件性情绪反射为知道引起反应原因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
最典型的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射是主体不知道自己形成某种条件性情绪反射原因──条件刺激物是什么。试以本研究中的个案实例说明之。例(1):某大学生,男,成年。在大学宿舍用电热杯煮海白菜。电热杯中水被烧沸后顺杯口溢出,流到电源插口处产生电源短路喷出电弧光。火光喷射出一米多远,该生当时惊恐异常,吓得双手发抖。经历此事件后,这位素常一
贯爱吃煮海白菜的学生,一闻到该气味就恶心,就心里发慌。他本人对此迷惑不解。经心理学工作者帮助分析才弄明白原因。原来该生在被电弧火惊吓产生恐慌情绪的同时,房间里还迷漫着很浓的海白菜气味,虽然他本人并未认识到这股气味,也还是在下意识状态下作为一种条件刺激物与当时的惊恐情绪状态相结合,建立起一种潜意识条件下的条件性的情绪反射。在这一情绪反射形成的过程中,电弧火是主体意识到的条件刺激物,由于它的刺激而引起的情绪反射(如主体害怕电热杯或不愿接近电源等),就是前边谈过的有关条件刺激物引起的情绪反射。而海白菜的气味则是主体当时未意识到的,并与电弧火无关的条件刺激物。由于它的作用而引起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我们称之为──无关条件刺激物引起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对该种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还可以其反映的性质为依据,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两类。上述列举的主体产生的各种“害怕”或厌烦等情绪反射,自然属于消极的潜意识情绪反射。此外还有积极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试以例(2)说明之。
例(2):某妇女喜欢医院里用以环境消毒的来苏水气
味。而绝大多数人却反感这种气味。经调查该人有关生活经历才发现,原来该妇女有一次去一家军队医院看望分别多年的儿子。当时心情特别愉快。而部队医院里几乎到处都有这种气味。她本人当时并未注意,而是在以后她再闻到这种气味时,就莫名其妙地感到心情愉悦,既说不出道理,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儿童反映自己喜欢蜡烛熄灭时放出的气味和火药燃烧后放出的气味。其中有的儿童能讲出道理──这种气味使他们想到了庆祝春节时的情景,有的儿童,则只知道喜欢这种气味,长时间说不出原因和道理。
这几种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家庭和学校教育、艺术欣赏、社会宣传等各种领域中普遍存在。正确认识其产生和起作用的规律,不但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有实践意义。
 
二、研究的方法与结果分析
该研究是以对广大被试进行大量个案调查为主要材料来源。被调查对象主要是参加教育学院专科函授学习的18--40岁左右成年在职教师,其中文科班94人、理科班56人。在调查指导语中:①列举一些关于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的典型事件,介绍一些有关心理学原理。②然后询问被试,在他们
的生活经历中,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是否从身边熟悉的人身上见过类似的事件?③要求被试如果有过类似的经历或见闻,用书面材料向主试报告。在指导语中共列举了四个事例,以帮助被试理解主试要求报告的是那类事件。这四个事例是:①把本文开头描述的华生与雷纳的经典实验进行了假设性补充扩展,假设该婴儿长大后仍然下意识地“害性”白鼠;②本文第一节中的例(1);③本文第一节中的例(2);④列举了美国电影《爱德华大夫》中的一段故事──关于新任精神病院院长看见青年女精神病医生用餐叉在白色桌布上划出长长的白色条痕,便下意识地一反常态,怒不可遏的事件。并指出其原因是由于该人在好友遇害时的滑雪场上雪撬板划出的条痕无意中印进了记忆里,充当了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的刺激物。
调查结果是,150名被试中有130人报告说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或见闻。其余11人未对该调查做出正式答复。在130名作肯定答复的被试中,有85人报告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提供实例122件(有的被试能提供二三例之多)。其余45人报告了自己身边生活的亲人或熟人中发生过的此类事件共75例。另外
还有人提供了听闻的传说,文学故事等共18例。本研究仅以被试报告的亲身经历和亲自见到的真实事件(共187例)为依据,进行初步研究。

对这187例真实事件分析的初步结果是:
(一)消极性质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发生率多于积极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
在187例中两种不同性质的条件性情绪反射之间的比例是167:20。而且积极的反射往往程度轻微,对生活或学习工作中有一定积极影响。如例(3):刘某,男,青年,素常反感饮酒,尤其害怕白酒的又辣又怪的气味。一次和几位分别已久的同学重逢,心情异常高兴,共同饮了几杯酒。经此事件后,刘虽然为饮酒时的那种辣味发愁,却再不像从前那样从心里厌恶饮酒,而是对各种聚会饮酒都
具有愉快感。与例(3)性质相反的个例如例(4),赵某,女,少年。一次乘公共汽车远行时,发生晕车反应。别人给她一个桔子,她没吃,只是拿了一会,闻到了桔子气味。此事件后,陈一闻到桔子气味或见到桔子便想呕吐,感到心里烦躁。此种消极情绪反射较容易形成,并且多发生教育事件或与饮食有关的事件中。
(二)儿童比成人更容易形成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
在本研究中的关于儿童的个案材料都是从4─5岁至17─18岁年龄范围内的。多半材料来源于青年教师对自己童年经验的回顾。在187例总数中,
发生于成人时期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事例仅有37例(男22例,女15例),占被调查个案总数的19. 8%。从形成原因上看,成年人一般都是在很强烈的刺激下,才产生这种情绪反射。如车祸(4例),雷击或触电(4例),亲人暴死(3例),以及严重病痛或惊吓等。在调查个案总数中,发生于儿童时期的此种情绪反射事件则为150例,占调查个案总数的80. 2%。其中幼儿的62例,少年儿童的为88例。在88例少年儿童(中小学学龄儿童,泛指8─17岁)中,表现出女性多于男性的趋向。其中女生为59例,占儿童个案总数的67%;男生为29例,占儿童个案总数的32. 9%。
 (三)女孩比男孩更易形成消极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
从88例儿童形成该种情绪反射的原因分析,一般男孩形成该情绪反射的客观刺激强度都比较强烈,如交通事故、惊吓、饮食方面的意外事故等。而女孩在此种情绪反射形成的原因方面,约有1/ 3左右的个案发生的原因显得理由不充足,亦即客观刺激的强度往往并不强烈。试举例说明之。
例(5)姚某,女,7岁时,其祖母病逝,姚无意中看见尸体下边铺着一个黄色褥子,以后每
当姚看见这种黄色衣物便出现恶心、要呕吐的反应。成年后仍然一见到这种黄色的生活用品便心情烦躁、恶心。例(6)朱某,女,初中生。素常与同学唐某关系密切。唐某的母亲突然病故,朱去唐家看望唐。两人一见面,唐忍不住哭了起来,哭时的样子很难看。朱深受刺激,从此以后总是害怕见到唐某。即使时过境迁,朱明知唐不会再当她面哭泣,还是不敢去见唐。例(7)于某,17岁。于有一件黄色上衣,她很喜欢,常常穿用。一次在街上看见一个面容奇丑的人也穿一件这样的上衣,便觉心里很不舒服。回家后立即脱去自己的这件外衣,永不再穿。并从此以后她总是厌烦黄色上衣。另外在调查中还有许多教师被试提供了几十例教育方面的个案。考虑到儿童虽然可能因某种刺激作用而厌烦或喜欢某门学科,由于其中其他变量作用不易分离出来,故在本研究中暂未引用。总之,上述的消极条件情绪反射在女性儿童身上易于形成,且其中的某些条件性刺激本来并不强,竟令人费解地造成一些儿童产生这种情绪反射。
 
三、本研究的意义与局限
首先,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的心理效应几乎遍布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实践领域。仅本次调
查研究搜集的187例个案中,就涉及到①儿童教育领域,例如学习恐怖行为与偏科(偏爱某位老师和学科);②人际关系领域,如师生关系、父子关系等形成中的爱屋及乌等;③心理卫生领域,如心理性厌食、厌学或厌恶某种无关事物等;以及审美、商业广告、婚恋等许多领域。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对其理论方面的意义略作分述。
(一)该研究丰富和深化了心理学对潜意识的研究。最近几年我国心理学界对潜意识研究有一定进展。但基本上还是限于对其基本概念、实质、生理机制以及研究发展历史等基本理论的研究。
还很少见到对潜意识原理在实践领域中的应用性研究。在周冠生著《个性心理学》中,虽然对潜意识的外延进行了扩展性叙述,但本文所叙述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显然未能被包括在内。本研究所描述的潜意识现象更具有独特之处,更能给潜意识心理研究以更多的深思余地。
(二)给儿童学习动机研究以新的启示。在本研究的调查中,共搜集教育方面的个案实例41例。总共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某些儿童本来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能够自觉地学习并成绩较好。由于受到教师的某种惩罚或其他消极刺激,儿童对
教师产生某种障碍性消极情绪反应,如一见到老师就心烦,恐惧或焦虑等。其中大部分学习比较自觉的儿童能够勉励自己不要因为与教师的情感关系而影响这科成绩。尽管在意识中是这样调控自己的行为的,而客观上的学习成绩还是要明显下跌。第二种情况是一些相反的情况,即由于儿童喜欢某教师而该老师所教学科的成绩莫明其妙地上升。尽管有些学科是家长暗示学生可以忽视的,学生还是无意中把它学得很好。事实给我们提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即人的动机是否也有潜意识的动机与有意识动机之分?
(三)给异常心
理研究的启示。以往对某些与情绪相关的异常心理研究,往往只研究消极的一端,忽视积极的一端。本研究对儿童学校(或学习)恐怖症等异常心理形成的机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示,也启示人们看到异常情绪心理的另一极端──嗜好的形成原因。在理论上揭示了某种“害怕”“厌烦”和某种“好感”“嗜好”的形成,所依据的心理规律是共同的。这一极端的外延不仅对吸烟、酗酒、赌博等消极嗜好,还包括对学习、劳动、艺术与文体活动乃至交际行为等等积极情绪倾向的培养。它们的形成总是要受到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形成的规律的制约。
作为初步研究,本文致力于提出问题以引起心理学界的关注。在研究方法和内容等诸方面存在问题颇多,希心理学界的前辈和同行们赐教。
              (转载自《心理学探新》1992年第2期P36--3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