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部分 解决问题中顿悟思维的心理机制   首先关注情绪,对身体状态的觉知就是心理学上讲的情绪,情绪是所有心理现象的核心。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所以情绪来源于心理上的落差,即预期与结果之间的落差,表现在

 中外比上 2016-02-10
第二部分 解决问题中顿悟思维的心理机制  
首先关注情绪,对身体状态的觉知就是心理学上讲的情绪,情绪是所有心理现象的核心。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所以情绪来源于心理上的落差,即预期与结果之间的落差,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结构的失衡,带来认知功能的失调;二是早期的基础焦虑来源于安全感的缺乏;三是潜在的焦虑易形成情绪的波动,造成心理上的落差。要想有高效、理性的思维,必须先控制好情绪,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产生焦虑,始终有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这样才能形成孩子学习的内心合力。
我们同时要明确以下三点:  
1.情绪在心理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2.两种情绪对人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一是认知情绪,二是条件性情绪(潜意识) 3.控制情绪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核心  
从积极意义上去看问题,人类条件反射中伴随着情绪状态。能自动运行的知识,如从1数到20,不会消耗脑资源,这类知识有潜意识行为的特征。那么条件反射是自动运行的程序,条件性情绪的消除不需要说服,更需要技术上的干预。以开车为例,在处理路状紧急情况时,刹车、换挡、减速等一系列动作都受控于人的潜意识,无需思
考后做出。研究也再次表明,人90%的思维及行为状态受控于人的潜意识,所以克服潜意识带来的情绪影响是成绩提升需要调控的重点。  
控制情绪的方法有哪些?  
1.临床放松练习  
2.运动  
3.身心调节  
4.顿悟思维的影响  
学习的自信心不只是夸赞出来的,更多的是做出来的,尤其是有氧运动,效果更好。跑完400米后再到教室做题,肌肉运动带来了人心理上的放松,情绪状态就会更加积极。 
用顿悟思维控制情绪,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项重要措施。有的学生平时很好,关键时刻就发挥不出水平,有
时教师机械的训练学习各种题型,却忽视了顿悟这一环节。心理学为教育服务的落脚点在于通过学科融合渗透,推动受教育者的顿悟思维能力。学生的创造力差,在于顿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所以一旦遇到没有训练的题型,就做不出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现了短板。  
儿童是成人之父,是我们成长的载体。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要感谢孩子们,他们使成人将支配、安排、告诉转变为自我反思,促进了成人的自我成长。  
 
第三部分  调整学生各类心理状态的策略  
1、整体观是问题解决的基础——
学习系统的问题心理问题的核心   
2、掌握科学的方法是解决情绪的钥匙  
对待学生,教师不可简单的要求,要多向孩子展示我们优秀的一面,注重向师性作用的发挥。教师应较好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展开积极反思,帮学生找到解决学习问题中的自我因素,抓住学生成长主题积极应对。  
3、找到让我们看的更远的一只眼睛——表征  
表征,是信息在大脑中呈现、记载的方式。理解好表征一词,可让我们看到或发现别人所不能及的东西。人脑对各类信息的管理有两种状态,一是共鸣,二是误会。在教学中,教师
要善于将教师呈现的情景与学生的呈现相对接,这样才能产生认知上的共鸣,我们的教学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井底之蛙跳到井沿后,将观察到的大天世界告诉了井里的小鱼,可鱼对青蛙呈现的信息却与原状态有较大差别,这一事例就要求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时,一定要调整好我们的语言,考虑到学生怎么去呈现教师所呈现的信息,要找到学生大脑中的旧知识,列举一些引发思维共鸣的例子,做到最简单化的呈现,这是调动学生有效听课的最佳方式。试想,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所学的内容,他们在大脑中没有任何一点与之相对接的旧知识,感知、接受起来难度自然就大。  
4、同化——使我们找到知识迁移的捷径  
同化,简单讲,其核心就是利用旧知识吸收新知识。  
知识可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大类。陈述性知识是指狭义的知识,它所回答的问题是世界是什么?事物怎么样?属于纯粹的单一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如同计算机的编程一样,是以如果…那么…的模式呈现,它回答的是事情应该怎么去办,注重的是对外的调节。策略性知识要解决的是这样做行吗?到底可以吗?属于对内自我调节的范畴。有
的学生,背过了一些概念却不会灵活的解题,这是典型的只注重了陈述性知识,而忽视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事例,所以,只重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是不能有效提高学习成绩的。  
任何问题的形成背后都有一个根源,多因一果,要多研究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要经常思考如何让学生会学。成功与失败的区别,在于成功需要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失败,多个因素中有一个因素就可以导致失败。在造成学生学习失败的多个因素中,思维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是最核心的因素。学习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用知识训练大
脑对信息的加工与处理能力,对知识的学习是重要的载体,是让大脑变得更加灵活,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系统。这其中,顿悟思维(豁然开朗)是关键环节,顿悟时人会非常快乐,会带来积极的情趣,它是思维中的核心。本质的顿悟要经历一个对问题主动探索的过程,由问题到解决的过程,教师要用有效的方法控制顿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以知识为载体来改造影响学生学习的核心因素---思维,并且以改善学生思维中的上位体系----元认知系统,推动学生不断的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突破自我,以达到不断的对自身
的思维系统进行优化,进而达到人格的完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5、传统的顿悟  
教师的思维与学生的思维同步表征,教师的语言与学生的反映同步呈现,不能教师用语言说明了,但学生没有信息的呈现,这就忽视了思维的可视化。如我们提倡学生用演算稿,教师进行形象板书等,都是为了给学生呈现思维的可视化,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及知识的加工。只有新问题得到解决,才算是顿悟。心理学家苛勒通过黑猩猩在树下想办法吃到树上的香蕉研究实验表明,陈述性知识不能解决问题,要用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相结合。黑猩猩在树下不断的走动时,大脑在表征问题情境(想如何吃到香蕉),要看懂所有的事物(绳结、筐),再想如何吃到香蕉,最后打开绳结,香蕉自然下落,这就经历了由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中,黑猩猩顿悟的是打开绳结就可以吃到香蕉。在问题解决之前,它经历了从停顿到思维的跳跃过程(这是传统的顿悟说),但这不是简单的顿悟,而是大脑在表征问题情境的所有知识,当所需的全部知识清晰、稳定的呈现出来的时候,思维就出现了跳跃,就形成了顿悟。大脑完型功能不是靠保健品滋补,而是靠问题情境的所有知识得以全部呈现,哪怕一个词不明白,也会影响问题的解决。苛勒实验给了人研究顿悟的一个基本思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顿悟的说法是不正确的。顿悟是可控的,当问题情境的所有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得以呈现时,就能推动思维的发展,自然就形成了顿悟。  
通过两道数学题来体会顿悟。(1)、买1支笔剩8角钱,买2支笔缺6角钱,问1支笔多少钱?(2)、已知a2(a的平方)+2a+b2(b的平方)—6b+10=0,求a,b  
实验表明,教师在面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案选择时
,因年龄和生活阅历的不同,思维已不能较好的和学生同步了,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状态,与他们的思维同步,才能让新知与学生大脑中的旧知相对接,才能较好的接受新知。潍坊市广文中学赵桂霞校长的博客中有一篇文章,题目是《阅读文本是最好的学习》值得学习,文章提示了顿悟思维过程中的停顿与跳跃的关系及转化状态,提出了要把复杂信息简单化和加强阅读文本能力,提升教学成绩的观点。  
顿悟是解决问题的顿悟,而问题则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
被克服的刺激情境,当问题解决在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必然产生思维进程的停顿,全部问题解决,必然会体会到认知上的跳跃和情绪上的激动。  
思维跳跃的两个条件:一是要检索制约全局的知识,二是大脑已储备足够的知识。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关键是要把知识表征好知识、组合好、搭配好、组织好,通过阅读文本,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知识结构趋于合理,符合大脑的感知规律,顺应学生的知识结构,构建起合理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知识表征策略与顿悟的实现。  
6、制约顿悟的因素  
(1)大脑的记忆
系统与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容量对顿悟思维的限制  
短时记忆的容量会制约顿悟的生成,影响短时记忆的可控因素是知识的表征方式和当前的情绪状态。信息在大脑中的存储方式合理时,就能提高短时记忆的效果。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存储(如运用打草纸、板书等)对记忆的影响。  
 
第四部分  元认知高效学习系统在班级教学中的思考  
1、积极心理暗示让整个班级系统良性循环。  
2、培养学生阅读文本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短短一个月班级得分平均能提高10分。  
4
、通过问题解决顿悟思维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问题信息与数量关系条件化联系。  
5、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不断地进行对自我系统进行优化,突破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