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臀部皮肤良性肿瘤

 夜半钟声潇潇雨 2016-02-10
皮肤病的治疗原则和药物 皮肤病治疗药物可分为外用和内用两部分,除了药物治疗外,尚有理疗、放射治疗、外科手术等,可配合应用。从治疗的角度,可将皮肤病概括为四大类,其治疗原则为:①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如药物过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荨麻疹等,这类皮肤病一般内用抗敏药物,外用药物主要是对症处理。②感染性皮肤病:如葡萄球菌引起的脓疤疮、疖疮;病毒引起的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疣;真菌引起的手癣、足癣、体癣、头癣;螺旋体引起的梅毒;寄生虫引起的钩蚴皮炎、稻田皮炎等。这类皮肤病除了外用抗感染性药物外,严重者应同时内用抗感染药物。③肿瘤类皮肤病:恶性肿瘤如鳞癌、基底细胞癌等,一般采用外科切除、放射治疗或兼用化疗,局部用药一般难以奏效。良性肿瘤亦可考虑手术切除,但较小者可不治疗。④原因尚不明了的皮肤病:这类皮肤病比较多,包括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白癜风、斑秃等、其外用药物主要是对症,内用药物则根据情况或是对症或是针对可能的诱发因素用药。 皮肤病治疗药物可分为内用药物和外用药物两方面,内用药物包括口服及注射药物,种类甚多。外用药物是治疗皮肤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皮肤病的种类繁多,病因各异,但在外用药的治疗上只要病损的形态相似,可采用同类的药物类型。因此,治疗皮肤病,除了了解各种外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外,对各种常用药物剂型的物理作用也必须掌握。 (一)外用药物种类皮肤病外用药物种类繁多,一般按其治疗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类: 1.保护剂这类药物无刺激性,性质温和,具有保护皮肤,减少摩擦,防止外来刺激,并有吸收、干燥、收敛作用。常用有氧化锌(zinc oxide)、滑石粉(talc powder)、淀粉(starch),可单独使用亦可配为复方粉剂、洗剂、软膏等。 2.止痒剂这类药物主要是对感觉神经末梢起麻醉作用,如1%石炭酸(苯酚phen01)、1%麝香草酚(thymo1)、2%~5%利多卡因(1idocaine)、1%达可罗宁(dyclonine)、5%~10%苯佐卡因(benzocaine)。有的是对皮肤表面起清凉作用,或刺激皮肤使血管扩张,挥发散热而止痒,如1%的薄荷脑(mentho1)、1%~2%冰片(borneo1)、5%~10%樟脑(canphor)等。抗组胺药物如3%~5%盐酸异丙嗪(非那更promethazine hydrochloride)、3%盐酸苯海拉明(diphenhydranine hydrochloride,benadryl)也可止痒。各种焦油类制剂如:煤焦油(coaltar)、糠馏油(pityro1)、黑豆馏油(black soybean tar)等虽然是角质促成剂,但也有止痒作用,可配成醋剂、油膏等使用,也可加入洗剂中使用。 3.抗菌剂此类药物包括消毒防腐剂、抗生素、以及抗感染的中药等,对细菌有杀灭或抑制生长繁殖的作用。皮肤科常用的抗菌剂有:1:5000~8000高锰酸钾、3%硼酸(boric acid)、0.02%呋喃西林(furacilin)、1:2000新洁尔灭、0.1%利凡诺(rivano1)(依沙丫啶(ethacridine))溶液或0.5%利凡诺软膏、0.5%~1%新霉素(neomycin)、2.5%~10%氯化氨基汞(白降汞ammoniated mercury)、0.5%杆菌肽(bacitracin)、0.3%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莫匹罗星(mupirocin)等软膏或乳剂等。中药如:黄连、黄柏、紫草、野菊花、千里光、冬青、马齿苋等,可分别制成水剂、酊剂、油剂、软膏等使用。 4.抗真菌剂系指能杀灭或抑制真菌生长繁殖的药物,常用有3%~10%水杨酸(salicylic acid)、6%~12%苯甲酸(benzoicacid)、2.5%~5%碘酊、5%~10%硫黄,10%十一烯酸(undecylenic acid)或十一烯酸锌、1%~3%克霉唑(clotrimazole)或1%联苯苄唑(bifonazole)、1%特比萘芬(terbinafine)、10%~30%冰醋酸(glacialacetic acid)等,可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配为酯剂、软膏或霜剂使用。中药20%土模皮、10%羊蹄根也有抑制真菌的作用,可浸泡醋使用或配为酯剂、软膏。 5.角质促成剂此类药物适当浓度可促使真皮血管收缩、减轻炎症渗出和浸润,使表皮水肿减轻,减缓角肮细胞增殖和生长周期,从而使表皮角质层恢复正常。但如使用不当,浓度过大,可引起刺激,加重炎症反应。近年来研究证明角质形成剂可能作用于细胞周期的DNA合成期,阻止DNA的合成,使增生活跃的细胞核有丝分裂受到抑制,生长周期恢复正常。作用较强的角质促成剂有5%~20%的各种焦油制剂如煤焦油、松馏油(pine tar)、糠馏油、黑豆馏油等,还有0.1%~1%蒽林(anthraline)、1:8000~20000芥子气(dichloroaethylsulfide)等,作用较弱的有10%鱼石脂(ichthyo1)、10%硫黄(sulfur)、5%间苯二酚(雷琐辛resorcino1)、2%水杨酸、5%白降汞等。角质促成剂一般配为软膏或酯剂使用。应该注意的是,作用较强的角质形成剂若浓度掌握不当或擦药过频,可引起刺激性皮炎。 6.角质松解剂可软化角质,促使皮肤角质层解离脱落。常用者如:5%水杨酸、10%雷琐辛、5%~10%乳酸、10%硫黄、0.025%~0.1%维A酸(tretinoin)、20%尿素,可配为软膏、霜剂或酊剂等。 7.收敛剂可使毛细血管收缩,管腔变小,细胞间隙缩小,沉淀组织液中蛋白,使炎性浆液性渗出减少,因而有消炎、减少渗液、促进上皮恢复等作用。常用者有0.5%~1%醋酸铅(1ead acetate)、5%明矾、0.1%~0.2%硫酸锌、0.5%硫酸铜等。5%甲醛(福尔马林formaldehyde)可以抑制汗液分泌,可用于治疗腋臭,但应注意其对皮肤的刺激。 8.腐蚀剂有腐蚀作用,多属强酸强碱类,可用于除去肉芽组织及赘生物,如50%三氯醋酸、纯石炭酸、硝酸银(silver nitrate)棒等。 9.脱色剂可使皮肤色素减退或消失,其作用可以是抑制黑色素的生物合成、漂白,或加速表皮更新从而使色素脱失。常用者有3%氢酪(hydroquinone)、20%单苯醚氢醌、5%氯化氨基汞(白降汞)、20%水杨酸、30%雷琐辛等。 10.遮光剂有遮蔽、吸收和反回光线的作用,减少日光特别是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常用的有:5%对氨基苯甲酸[paraaminobenzoic acid(PABA)]丙二醇溶液或酒精溶液,5%二氧化钛(titanium dioxide)软膏、10%氧化锌软膏、3%~5%奎宁软膏(quinine ointment)等。 11.皮质类固醇制剂外用一般使用糖皮质类固醇,它具有明显的抗过敏性炎症,抗表皮细胞增生,免疫抑制和局部血管收缩等作用。其抗炎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但可能由于①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胶体、电解质及细胞等渗出血管外,使病灶部位的渗出液和细胞浸润减少,水肿消退。②抑制结缔组织增生,促进间质组织炎症的消退。③抑制诱发炎症因子的活动。④抗有丝分裂的作用,仅表皮棘层增殖的细胞受到抑制。 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根据其收缩血管试验的强度,一般可分为强效、中效、弱效3种。目前国内常用强效制剂有丙酸氯倍他索(clobetasolpropionate)(0.05%)、卤美他松(halolmetasone monohydrate)(0.05%)、氯氟舒松(halcinonide哈西奈德)(0.1%)、醋酸氟氢松(fluocinolone acetonide acetate)(0.025%~0.2%);中效制剂有倍他米松(0.1%)、曲安奈德(确炎舒松triamcinolone acetonide acetate)(0.025%~0.1%)、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0.025%~1%)、氟氢可的松(fludrocortisone)(0.5%~2.596);弱效制剂有氢化可的松(0.5%~0.25%)和泼尼松龙(0.5%~1%)等。 外用皮质类因醇制剂的效能除了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及其使用浓度有关外,还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基质使用软石蜡作为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的基质,其疗效可高于霜剂。在基质中加入二甲基亚砜能增加穿透力,从而提高疗效。 (2)封包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同时加用塑料薄膜封包,可使效力增加数十倍,封包时间以8小时左右为宜。 (3)与其它药物合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中加入其它药物,既可提高疗效,又可减轻加入药物的副作用。临床常用的有:①维A酸加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用以治疗银屑病,可减少维A酸的刺激,又可增强疗效。②尿素加皮质类固醇制剂:常用醋酸去炎舒松尿素霜,对各型干燥性湿疹及苔藓化湿疹效果良好。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实验证明,尿素加入能使皮肤穿透力增加约2倍。③唑类药物加皮质类固醇制成复方制剂,能加速真菌感染性炎症的控制,收到较好疗效。 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治疗的适应证: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银屑病、接触性皮炎的后期等。 禁忌证对皮质类固醇激素过敏的病人,病毒感染、皮肤结核或感染性皮肤病(细菌、真菌)。 副作用长期应用可发生:①皮肤萎缩与毛细血管扩张。②酒渣鼻样皮炎反应,用带氟的皮质类因醇激素易于发生。③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但为暂时的。 〔二)外用药物的剂型外用药物治疗的效果,除药物的药理作用起重要作用外,剂型的物理作用亦有重要影响。治疗皮肤病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及损害特点,选用合适的剂型,方可达到预期的效果,剂型选择不当,药物不仅不能发挥有效作用,有时还可引起不良反应。皮肤病常用药物的剂型有以下几种: 1.粉剂由没有刺激性的矿物性或植物性粉末所组成,前者如氧化锌、炉甘石、滑石等,后者如淀粉。常用的基本方剂有氧化锌滑石粉(各等量)、氧化锌淀粉(氧化锌、淀粉、滑石粉各等量)等,此类基本方中可因治疗需要加入各种止痒、清凉、收敛、抗菌等药物,如:0.5%薄荷脑、1%樟脑、5%~10%硼酸、5%硫黄、5%黄连等。 粉剂的每一粉粒均为多面挥发体,对皮肤有保护、散热、收缩毛细血管、减轻炎症、吸收汗液和皮脂等作用。粉粒愈细愈干燥,散热面积愈广,吸收愈强,疗效亦愈好。 粉剂一般用于痱子、多汗,仅有潮红而无渗液的急性或亚急性过敏性皮炎。有渗液及脓性分泌物的皮肤病不宜用粉剂。 2.洗剂亦称水粉剂,系溶液中加入适量不溶性粉剂。用前需加以振荡,使之成混悬状,然后涂在皮肤上。常用的洗剂为炉甘石(calamine)洗剂,其配方为,炉甘石15g、氧化锌5g、甘油5ml,水加至100ml。 洗剂由于水的蒸发,有清凉散热作用,干燥后在皮肤上形成粉状薄层,有粉剂的作用,其中所含的甘油可润泽皮肤和粘附粉剂。洗剂中可因治疗需要加止痒、消炎、收敛,轻度角质促成等药如1%苯酚,等量薄荷水,5%~10%鱼石脂、10%硫黄、2%~3%雷琐辛,5%明矾等。洗剂适用于急性皮炎和粉剂应用适应证一致,使用较粉剂方便。加入适量止痒剂可用于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及某些瘙痒性皮肤病。洗剂不宜用于有糜烂、渗液、结痂、脓性分泌物或干燥、皲裂的皮肤病。毛发部位也不宜使用。 3.湿敷剂常用作湿敷的溶液为略带酸性、收敛性和杀菌性的水溶液,如3%硼酸、1:8000高锰酸钾、0.2%~1%醋酸铅、1:5000呋喃西林,1:1000利凡诺、0.5%雷琐辛等。 湿敷的方法是用消毒纱布4~6层浸透药液后稍拧干至不滴水为度,敷在皮肤病变上面。注意使纱布与皮肤紧贴,盖以干纱布,以绷带固定,每日更换3~4次。换下的敷料煮沸晒干后可再用。 湿敷通过液体的蒸发散热和清洁作用,药水的消毒收敛作用,纱布的吸收和保护使与外界刺激隔绝的作用,因而具有使局部清洁、温度降低、血管收缩、炎症消退、渗液减少、痒感减轻的作用。 湿敷适用于有糜烂渗液的急性过敏性皮肤病,如湿疹、接触性皮炎等。渗液特多的,可用收敛性强的溶液如1%醋酸铅液液,有脓性分泌物,宜用抗感染药物如0.1%利凡诺溶液等。湿敷液的温度在夏季以室温或稍低于室温为宜,冬季宜稍加温。湿敷面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体表的l/3,以免受凉,对老人和儿童尤应注意。 4.软膏系以油脂类为基质加入治疗用药而制成的膏剂。常用的基质有凡士林、羊毛脂、豚脂及植物油等,植物油中须加入蜂蜡以调整其硬度。 软膏可以增强角质层的水合作用,有利于药物的透入,故药物在软膏中的透入性较好,作用较为持久。此中,豚脂有良好的涂展性和穿透性,易使药物渗入皮肤,但易氧化酸败是其缺点。羊毛脂的穿透性亦较好,仅次于豚脂,但涂展性较差。植物油和凡士林的穿透性差,但凡士林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起变化,且价廉易得,故目前常用羊毛脂与凡士林制成混合基质(其比例为1:9)供临床使用。软膏一般适用于慢性皮肤病之干燥、肥厚、浸润的病变如神经性皮炎、银屑病、慢性湿疹等。此外,也用于炎症较深的皮肤病如疖等。软膏尚有软化痂壳、鳞屑等使其易于除去的作用,故可在短暂的时期用于各种鳞屑、痂壳甚厚的皮肤病。软膏尚有促进肉芽生长和上皮修复的作用,故常用于治疗慢性溃疡。 根据治疗需要使用各种软膏,如治疗皮肤癣常用复方苯甲酸软膏(benzoic acid co.ointment)(水杨酸6g,安息香酸12g,凡士林加至100g)、治疖用10%鱼石脂软膏、治脓疤疮用红霉素、新霉素或莫匹罗星软膏。 软膏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不易透水的薄膜,阻碍皮肤水分的蒸发,能增加局部热量,阻碍渗液外溢。因此,不宜用于敏感性高,具有糜烂渗液的皮肤病,如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等。 5.糊膏亦称泥膏或糊剂,系在油脂性软膏基质中加入不溶性粉末(约25%~50%)组成。常用的如氧化锌糊膏(氧化锌25g,淀粉25g,凡士林、羊毛脂等量加至100g)。 糊膏的性质可概括为较硬而似多孔的软膏,作用表浅无刺激性。具有软膏的保护患处、润泽皮肤、软化痂皮、除去皮损表面鳞屑的作用,也具有粉剂的散热、减轻炎症、吸收渗液的作用,但其透入作用不如软膏,散热、吸收渗液的作用不及粉剂。糊膏对正常皮脂的排除及汗液的蒸发影响较小,通常多用于亚急性皮肤炎症,有轻度糜烂、渗液较少的皮损。糊膏的粘着性较强,涂后不易除去,可在皮肤上保持较久的疗效,可厚敷于窦道或瘘管周围,以防止继发湿疹样皮炎。糊膏不宜用于毛发部位。 6.乳剂系水和油加入乳化剂制成的一种均匀混合的乳状膏剂。因乳化剂不同,分为油包水型及水包油型,前者称为脂剂,后者称为霜剂(俗称雪花霜)。 乳剂的优点是洁白细腻,不污染衣着,用时舒适,易于除去,无油腻之弊。乳剂有一定散热、清凉、止痒、消炎等作用。但乳剂的缺点是有些药物如水杨酸、硼酸等可破坏乳化作用不能配入,贮藏时久,易于蒸发失水、发霉等。 乳剂一般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炎症。脂剂宜在冬季用于干燥性皮肤损害,霜剂宜用于夏季,用后水分蒸发,局部有凉爽感。 常用的霜剂如醋酸氟氢松霜、倍他米松霜、去确炎舒松霜等,宜用于过敏性皮肤病如湿疹、皮炎等,但不宜用于真菌性皮肤病。 7.酊剂和醑剂以化学药品或生药溶解或浸泡于不同浓度酒精中所得的溶液。由挥发性有机药物配制者称为醋剂。 酊剂和醑剂本身有消毒、杀菌、止痒作用,挥发快,溶解皮脂,吸收一定皮肤水分,促使表皮角质层易于松解,扩张末梢血管。 酊剂和醑剂作用表浅,不适于深层皮肤病。一般多用于浅层皮肤真菌病及痉痒性皮肤病。药物在酒精溶液中作用短暂但较强烈,刺激性大,故不可用于有糜烂破损的急性或亚急性皮炎。干燥皲裂性皮损亦不宜应用。 皮肤科常用的酊剂如复方苯甲酸酊(tincture benzoic acid co.)(苯甲酸6~12g,水杨酸3~6g,75%酒精加至100ml)治手癣和足癣。 8.油剂 系以植物油或液状石蜡为基质的制剂,用途有二:①清洁作用,如1%~5%水杨酸油可去除厚痂。②治疗作用,如常用的40%氧化锌油,其性质缓和,有收敛、缓和炎症的作用,适用于急性或亚急性炎症而有少量渗液的皮损。 9.硬膏 系以高级脂肪酸铅盐或橡胶为基质所制成,涂于表背材料上,贴附于皮肤,遇体温变软,牢附于皮肤。 硬膏一般分为粘贴硬膏(如氧化锌橡皮膏)及药物硬膏(如伤湿止痛膏及中药的膏药)两种。 硬膏贴附后可将皮损密封,限制水分蒸发和局部热的放散,使角质层贮存一定水分而软化,有利于药物渗入,并促进局部血行。硬膏适用于慢性浸润性肥厚性皮肤病,如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等。急性皮炎禁用。 10.搽剂 系液态形药剂,主要有油溶液、醇溶液及乳浊液等。如樟脑搽剂(樟脑20g溶于花生油100g中)有镇痛作用,用于关节痛及扭伤等,碱性复红搽剂(fuchsinliniment)(碱性复红0.3g,硼酸13g,液化酚5g,雷琐辛10g,丙酮5ml,酒精10ml,蒸馏水加至100m1)有抗真菌、止痒作用,用于股癣及足癣。炉甘石搽剂(炉甘石、氧化锌各8g、花生油、石灰水各50m1)有保护、收敛作用,用于急性过敏性皮炎较干燥者。 11.涂膜剂 系由某些成膜剂(如明胶、玉米蛋白、聚乙烯醇、甲基纤维素等)和增塑剂(如甘油)加入易于挥发的有机溶媒中(如乙醇、异丙醇、丁醇等)制成,涂布后迅速挥发干燥,局部遗留一层薄膜,持续粘附于皮肤上,使药物能够通过皮肤的水合作用逐渐释放,达到治疗目的。本剂型一般用于慢性无渗出的损害,也可作为防护剂,用于预防职业性皮肤病。 12.气雾剂 系将药物和抛射剂装入高压容器中,掀动阀门时,药物借助压缩气体或液化气体的压力以雾状喷出。可用于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痒疹以及保护创面、止血等。 (三)外用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 1.合理选用剂型 不同的剂型对于皮损可发挥不同的作用,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例如在急性湿疹的渗出期,以选用湿敷为宜,若用硼酸水或其它药水湿敷可收到较好效果。如选用软膏,例如硼酸软膏,虽然药物及浓度相同,反而会使炎症及症状加剧。合理选用剂型是使皮肤病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原则之一。 2.合理选用药物 应根据皮肤病的性质和病期,选用适宜的药物。例如在急性炎症进行期,皮肤敏感性高,宜选用性质缓和和浓度较低的药物如保护剂,收敛剂等,应避免刺激性强和浓度过高的药物如角质松解剂及作用较强的角质促成剂。细菌性及真菌性皮肤病应选用抗菌药物。外用药物因浓度不同,其药理作用亦大有差异,例如水杨酸软膏在低浓度(3%以下)可有止痒及轻度角质促成作用,5%~10%则有角质松解和剥脱、杀真菌作用,20%以上则有腐蚀作用。外用药物因所处的剂型不同,其性质亦大有差异,例如5%水杨酸粉剂(锌氧粉)用于足癣无大刺激性,5%水杨酸软膏则有一定刺激性,若5%水杨酸酊则刺激性较大。 3.注意个体反应性女性和年幼者皮肤娇嫩,颜面、颈部、外阴及四肢屈侧等部位皮肤亦较娇嫩,用药应较缓和。面积大用药浓度宜低,刺激性宜小,特别是有破损的更应注意。同一药物对某人疗效甚好,对另一病人疗效可能不显著,甚至过敏。有些药物初用尚佳,久用又可无效。因此,治疗过程中,必须密切注意病人的个体反应,灵活用药。 4.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用药方法适当与否,常可影响治疗效果,湿敷敷料应不少于6层纱布,每天更换不少于3次。粉剂、洗剂可多次使用,软膏、乳剂、糊膏每日以1~2次为宜。糊膏一般不宜直接涂于皮肤,应先涂在纱布上,然后盖在皮肤表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