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吵亲:那时的吵亲作为难得的娱乐方式,新郎的父亲成为大家愚弄的对象,节目主要是“扒灰”等。

发红蛋:婴儿出生后一周之内,产妇家属会把涂上红色的鸡蛋发给邻居吃。

裹粽子:那时由孩子们在河边采回芦叶,看着母亲在糯米里掺入赤豆,然后下锅煮,那种清香,闻闻就满足了。

掸檐尘:进入腊月后,各家各户都要戴上草帽和头巾,认真彻底地将墙壁、家具和屋顶上的灰尘清扫干净,以全新的环境迎接新年的到来。

吃廿四夜饭:农历腊月廿三,沙地人要送灶神,同时有吃赤豆饭和青菜豆腐的习俗。

炒年货:炒花生、炒蚕豆、炒蕃芋干等,都是孩子们的最爱。

蒸糕:过年时的保留节目,蒸糕的日子也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日子。现在软糯的崇明糕一年四季现蒸现卖,随时都可以享受这道美味。

做圆子:遇到喜庆日子,一般都要做圆子,原料主要是糯米粉,馅有豆沙、芝麻、萝卜碎肉等。

正月十五点兔子灯:正月半晚饭后,小孩子们的最爱,此习俗延续至今。

正月半拔灯:元宵节晚上,农家屋前,高高地竖起一两只大红灯笼,同天上的明月相映生辉,祈福明年风调雨顺、全家安康。

照田财:元宵节的晚上,用芦柴扎成火把,由男主人拿到田里点燃舞动,祈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牵磨:多人配合转动石磨,研磨粮食。如今石磨一般在博物馆才能见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