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奉系将领郭松龄发动兵变,张作霖命悬一线,却为何能转危为安?

 快乐老年435 2016-02-11

文/大京

奉系将领郭松龄发动兵变,对奉系主帅“东北王”张作霖反戈一击,这个历史事件不论是在奉军的历史上,还是在中国近代史当中都不是一个小事件。这个事件严重地消弱了奉军的实力,也直接改变了中国当时的政治生态格局。

郭松龄在奉军中能成一定的气候和势力,这是因为他结识了少帅张学良。

奉系将领郭松龄发动兵变,张作霖命悬一线,却为何能转危为安?

郭松龄是由同学秦华的推荐,进入了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任战术教官。秦华当时任奉天督军署参谋长之职。郭松龄在讲武堂教学,而张学良刚好在这里学习,所以二人是师生的关系。由于教学,两人经常在一起接触,似乎是很有共同语言,后来逐渐发展为忘年之交。郭松龄比张学良大18岁,张学良当时还不满20岁的少年,不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可以说还很稚嫩的。

张学良从讲武堂毕业后被任命为张作霖的卫队旅旅长,由于太年轻还不能独当一面,所以张学良就推荐郭松龄任卫队旅的参谋长,成为自己的副手。虽然老张对郭松龄并不很感冒,不过小张却把郭松龄奉为良师益友。有了小张的庇护,郭松龄很快就在奉军中站住了脚跟。

郭松龄这个人,还是很有军事才能的,如果自己没有本事,只是靠着和张学良的关系过硬,那在奉军中也是不可能立足的。

可以举两个例子,说明郭松龄是如何一步一步在奉军中奠定了自己的位置。

比如1920年的7月,这一年爆发了直皖大战。当时张学良任奉天省城戒严司令,率卫队旅驻防沈阳。而郭松龄率领卫队旅的主力出关参加战斗,他在天津附近,以一个团的兵力击败了皖系军阀的两个旅,从此初露锋芒。

其实郭松龄在两次直奉大战中都立有不小的战功,充分地展示出了卓越的军事才干。

奉系将领郭松龄发动兵变,张作霖命悬一线,却为何能转危为安?

还是在这一年,吉林土匪闹得很凶。张作霖派奉天陆军第一旅旅长阚朝玺和郭松龄二人前往吉林剿匪。我们知道东北的土匪又凶残又狡猾,很难剿灭。阚朝玺也算是猛将了,可是未立寸功,而郭松龄靠着智勇双全,在巧妙地进攻中竟然一举成功,把当地的土匪彻底肃清了。这次剿匪使他名声大震。

郭松龄不论打仗还是剿匪,都是一把好手。从此,郭松龄仗着和张学良的特殊关系,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和战功,逐渐成为奉军里手握重兵的实力派将领。

那后来为什么郭松龄要发动兵变,要倒戈一击呢?

大概主要有这么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和大帅张作霖政见不合,张作霖主张向外扩张不断地穷兵黩武,而郭松龄不同意,他劝谏张作霖应该退出关内,保境安民。郭的建议自然被张作霖驳回。张作霖感觉这个人越来越不听话了,感觉郭有野心。

(大京老师个人的观点,不一定正确。我觉得郭松龄是因为膨胀有了很大的野心,想取张作霖而代之成为新的“东北王”)

再一个就是郭松龄和奉军中的日本士官派代表人物杨宇霆矛盾很深,郭松龄感到处处被杨宇霆这一派系牵制和排挤,心中非常恼怒。其实明眼人能看出来,这就是张作霖安排的,是为了制衡不同派和势力。

第三个原因也很重要,却很少有人提到。第三个因素是苏俄,苏俄一直再做奉军内部将领的工作,打算策反某些将领。因为苏俄一直都想干掉张作霖,为什么呢?这个原因很复杂,这个话题需要另写一篇文章才能说清楚。

后来,郭松龄就和素有“倒戈将军”美名的冯玉祥暗地里结成了同盟,决定发动兵变造反。

奉系将领郭松龄发动兵变,张作霖命悬一线,却为何能转危为安? 冯玉祥

1925年的11月,郭松龄发动兵变,率领7万大军直扑奉军。兵变之初,郭松龄的部队势如破竹,攻占了很多地方,打得张作霖都没有还手之力,后来竟攻陷了锦州,直逼奉天张作霖的大本营。眼看郭松龄的大军马上就要拿下奉天。这时候张作霖可谓是命悬一线,连他自己都感觉大势已去,这回玩儿完了,他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收拾金银细软准备逃亡。

奉系将领郭松龄发动兵变,张作霖命悬一线,却为何能转危为安? 李景林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形势发然发生了大逆转。其一是日本关东军出兵干预了,情况急转直下,不仅如此,郭松龄的好队友,那位倒戈将军在郭松龄与奉军激战之时坐山观虎斗始终按兵不动,再加上李景林倒戈背后又捅了一刀。瞬间,郭松龄由胜利在望转变为功败垂成。在几股强大的势力的联合打击下,郭松龄最终兵败被俘,张作霖命人将郭松龄夫妇两人就地枪决。

-------------------------------

大京个人微信号:1531996867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