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在今天的应试教育体系下,要欣喜悦乐,大概是很难的了。 后人提倡“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学精神,孔子不一定很反对,但大概会叹息:何至于呢? 2、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一个人,言行值得信任,懂得亲爱家人,并泛爱众人,亲近有德性的人,再向书本上用心,就可以开阔心胸,深造自得,成就一个自由而美好的人生。 3、学则不固。
因为学习让人内心欣喜悦乐,让人活泼泼地生活。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过,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自己15岁知道这一生的志向是什么吗?还在准备高考呢。 很多人到了大学毕业,甚至博士毕业,甚至临到生命尽头,也不太清楚自己这一生最重要的是做什么,又做了什么。 孟子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志于学,虽然与孟子说的还不一样,但也可谓立乎其大了。 一个人,肯志于学,其生命才可能会通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仁境。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但孔子会“退而省其私”,认真耐心地观察学生,再做结论。 颜回这样的学生不多,孔子这样的老师,也不多。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照本宣科,就可以做老师了吗? 仅有记问之学,没有个人的体验心得,不能根据当下处境出新,不能有所创造、发挥,哪里能做好老师? 6、君子不器。
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这个人,理应志于学,求闻道,而不应止步于某种特定的使用。 人不是工具,人是目的。每个自食其力的人都需要在某个具体的行业,具体的岗位,但又不应该被其限定住。 老农和老圃,栽好庄稼种好花的同时,也可以志于道,身在道中。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妨暂时搁置“新文化运动”那些猛批孔子的言论,好好地用心琢磨一下。 8、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也常有此感。子路多可爱啊。 这句话,孔子简直是提着子路的耳朵在教诲他。 一则,在求知的问题上要诚,别自欺欺人,一则,别超越人类的认知能力,去妄断那些不可知的事。 但今天依然猛烈批评孔子的人,有多少真读过孔子呢? 9、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老师能不能承认学生可以给自己启示? 能不能承认孩子有值得自己学习的至真至诚的一面? 儿童固然有顽劣一面,但更根本的,是成人再也难以抵达的“至诚之在”。大人们能不能说一句:“起予者,儿童也”? 10、子入大庙,每事问。
一说孔子认为种种礼不当在鲁之太庙中,故意发问,委婉地希望人有所省悟。不论哪种解释,都可以看到孔子的深意。
不是金融、国关、数学、经济学、政治。是道,是善生善死,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至境。 但是,道也从不离开具体的人,具体的事情,具体的学科。 11、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认为孔子的道是忠恕。如今,可以对学生说“吾道一以贯之”的老师还有很多吗? 若对自己所教授的内容,没有通贯性的理解,授业解惑,可能会勉为其难。 1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不断是向贤人学习,不贤的人,也可以从反面给自己启示。 我们常常批评他人,但能从他人的问题身上,反省自己的时刻,可太稀少了! 我们几乎天天跟他人打交道,这些跟人打交道的机缘,全都可以转化为学习的机缘。 13、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开私学,可谓有教无类。
人人皆有潜在的学习能力,不思不想,不学不问,那是很难教的了。 但是,是什么样的摧残,才能把一个小孩子天然的好奇心、探索心给摧毁掉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