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可以学稼、学圃

 传统文化网站 2010-11-18

【原文】樊迟请学稼1,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2,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3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4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教学习种植五谷。孔子说:“我不如农民。”樊迟又请教学习种植菜蔬或花草。孔子说:“我不如老圃。”

樊迟退了出去。孔子说:“真是个普通老百姓呀,只有少年人的智力,这个樊迟。在上面的统治者重视社会行为规范,则民众不敢不敬仰;在上面的统治者重视最佳行为方式,则民众不敢不服从;在上面的统治者重视真心诚意,则民众不敢不说真话。如果这样做的话,则四面八方的人民都会背负着他们的小儿女来投奔,怎么用得着自己去种植五谷呢。”

【说明】刚说了“正名”原则,樊迟就想学种庄稼。这里我们一定要弄清楚,两千多年来,凡是读书的士子,读了《论语》这一段后,都不肯当农民,自力谋生,这就是对《论语》的误解。孔子在这里并不是贬低樊迟,也不是瞧不起农民,而是在说了“正名”原则后,樊迟应该懂得自己的名份所在,他跟随孔子学了许多知识,应该是承担一些较大的社会责任,引导普通老百姓更好地生活。也就是要他“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地做上面的事,尽上面的责任。我们要注意孔子的语气,樊迟是“请学稼”“请学为圃”,而孔子结尾的一句是“焉用稼?”意思并不是不教,也不是反对他学习,而是叫樊迟不要亲自去种植五谷,去当一个农民。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什么?一是自力谋生,二即是为国家效力,三即是为人民服务。当一个人学了很多知识后,不去为国家效力,不去为人民服务,而只想当一个普通的农民,他也就辜负了他所学的知识。比如现在一个物理学博士,抛开自己所学的知识而去当农民,他也就辜负了国家对他的培养和人民对他的期望。作为一个统治者,或者说作为每一个普通的人,都应该知道稼穑之艰辛,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但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去当农民。而且这里也体现出孔子的谦虚,他并不是不教,而是说自己不如老农,不如老圃。是呀,孔子专心于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等六经文化的整理,当然也就没有时间专心研究农业种植问题,所以他不如老农、老圃。他的言下之意是叫樊迟去找老农老圃学,而不象现代人,自己不很懂,也要为人师。“知未的,也轻传”

社会是由许许多多的人组成的,也是由各方面、各行业的人组成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懂得并尊重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名份,尽到自己的责任,这个社会才能健康而稳定地发展。若是每个人都不懂并且不尊重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名份和地位,混淆自己的社会角色,这个社会也就会混乱不堪了。本节主要是围绕着“政”事,也就是讲怎样处理政事的,因此,一个为政者可以去学稼、学圃,但不能去稼、去圃。

——————————————————

【注释】1.稼:《诗·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诗·鲁颂·閟宫》:“俾民稼穑,有稷有黍。”《仪礼·少牢礼》:“宜稼于田。”《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山海经·大荒南经》:“巫载民不稼不穑食也。”这里用为种植五谷之意。

2.圃:《诗·豳风·七月》:“九月筑场圃。”《周礼·太宰》:“二曰园圃毓草木。”《周礼·职方》:“其泽薮曰圃田。”《国语·周语》:“薮有圃草。”《韩非子·难二》:“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圃。”《说文》:“圃,种菜曰圃。”这里用为种植菜园、花园之意。

3.小人:《易·遁·九四》:“好遁,君子吉,小人否。”《书·无逸》:“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是西周乃至夏商前对一种被统治的生产者的称谓,古人用“小”比喻成年人还只有少年儿童的智力,其又称为百姓,是有姓氏的自由民。

4.莫:《诗·大雅·行苇》:“戚戚兄弟,莫远具尔。”《诗·大雅·云汉》:“圭璧既卒,宁莫我听。”《管子·形势》:“莫乐之则莫哀之,莫生之则莫死之。”《论语·里仁》:“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国语·鲁语下》:“女知莫若妇,男知莫若夫。”韦昭注:“言处女之智不如妇,童男之智不如丈夫也。”这里用为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