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鹿文化的思考

 雪峰读书 2016-02-11


 

文化是我们熟悉的字眼,按照词典多为“囊括了人类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财富”的广义解释,而平时我们所指多为偏重于精神文明,如包括深奥的哲学,玄妙的宗教,现实的政治和伦理道德,高雅的文学艺术,浅显通俗的民间工艺、民间信仰等等作为构成文化的重要因素的狭义内涵。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我国先民们,遵循着旧石器----新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铁器的轨迹,创造了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有特定内涵的灿烂文化。如果说,这似一部文明史发展的经线,那么,出现于各个历史阶段的、以某一自然物或人造物为标记的文化,如龙文化、鹤文化、鹿文化等,则似其纬线的组成部分。它们出现后,因时代条件的不同,时隐时现,变换连绵,交织其中,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整体。而与偏重于精神层面的龙文化、鹤文化等的不同,物质和精神层面都很丰富的中国鹿文化就是我们民族文化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中国鹿文化的特点

据初步研究,笔者认为中国鹿文化有以下特点:

1.1.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鹿是地球上一种比人类资格更老的动物。人类的历史才300多万年,而鹿早在距今350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但鹿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入人类生活,则是较晚的事。可以想象的是,我们的祖先与自然界的鹿发生联系,最早应该是在物质领域,《礼记  ·.礼运》记载“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那么这些食物中也包括鹿则是不言而喻的。后来人类发现了火,烧烤过的鹿肉的特殊香味,对人类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使鹿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类的一种更为自觉地食物来源,对鹿的猎杀、捕捉、烹调技术以及对它的认识,就逐渐融为古代饮食文化的一部分。《礼记·内则》中就记载有只有上层人物甚至只有君王才能享用的菹(音zu租)、辟鸡、 (音wei萎)等以鹿为食材的高级食品。鹿由自然界的普通动物,变为人类的食品,再进一步变为专供君王们享用的高级食品,比较典型地表现出自然物逐渐被人文化的过程。而鹿进入古代医药文化则几乎和进入古代饮食文化同步。

按照合理的逻辑,鹿与早期人类的第二个联系表现在人类进入农耕文明畜牧业产生后。公元前14世纪商纣王建“大三里,高千尺”的鹿台是中国也是世界养鹿的最早记载。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养鹿业也有近300年的历史,现人工养殖存栏达近百万只。养鹿业已成为我国方兴未艾、并且波及领域不断延伸开阔的特色产业。

鹿除了与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相联系外还在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普遍存在的图腾崇拜意识----对麒麟的崇拜不但说明了这一点,而且反映我国先民的猎物中鹿占有的重要地位----这有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和“河套人”遗址的考古资料可资证明。

鹿进入文学艺术领域显然要晚于与人类物质生活的联系,但也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鹿文化约始于先秦,兴于汉,盛于唐宋,明清继而不衰。经历了由自然物?人格化 ?神化?产业化和科学化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的演化过程。经历史长河中众多出身、地位、身份不同的人士们的观察、提炼、加工,从而广泛渗透于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体育及日常生活中,其表现形式纷繁,内涵丰富,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人文习俗和强烈文化氛围,在我国民族的心理上产生积淀,对民族性格的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

1.2.无所不在

我国是世界鹿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世界现存鹿类38种,而我国就有16种。我国传统药用鹿产品有44种之多,几乎囊括了鹿的全部组织与器官而与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产生广泛的联系。

1.2.1.在神话与宗教中,鹿是中国儒释道三界之神话图腾以及北方狩猎游牧民族崇拜的动物神之一,是仙人的骐骥和成仙的脚力。

1.2.2.在文学艺术中,由于鹿的美丽温驯,无害于人,挺拔的鹿角,美丽的斑点,雄健善跃的体魄,以及喜欢群聚、有食相招、定时解角等美好特性和美学价值的多元,使其逐渐被人格化,蒙上了一层文化色彩,并对人们的文化习俗产生了重要影响。带着人们对自然情趣的追寻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使其很早就进入文学艺术各门类,并成为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并反映出我们民族心理中崇尚自然,自得其乐的一个侧面,在对大自然的追寻中实现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愉悦。事实上,以鹿等文化动物作为文学艺术各门类的题材,无不是为了这个目的,而这又与我们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老庄道家思想密切相关。

1.2.3.在饮食文化中,自有文字记载后,历代的诸多典籍多有鹿产品名菜佳肴,近现代鹿产品食用有了更大的发展,创新菜式不断推出,并作为必备的主打菜式或风味特色全席,进入不同规格的筵席宴会。早已成为中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受消费者欢迎的门类之一。

1.2.4.在医药保健文化中,我国古代典籍,特别是历代本草对鹿产品多有记述。被认为是“血肉有情之品”,应用于人类更容易产生“同气相求”之效,多列为中药之中上品。使其自古以来就是疗疾养生的珍品,而非猎奇炫异,斗富摆阔之物。在大中华文化圈,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了解一些鹿和鹿产品的知识:鹿是“阳兽”;“斑龙”是梅花鹿的古称;鹿茸是“血精”,是中药中“补阳药之首”;鹿角是“兽精”;鹿血是“皇室不传之秘”,是宫廷皇族、达官显贵治病健身的珍品,“服之令人气血充盛”;斑龙宴酒(鹿血酒之一种)是“仙家服食丹方”,“不拘那男女老少,服之终身无疾而寿”;“鹿全身都是宝”;……对鹿产品应用的广泛性、显效性和特需性的认识,几成为生活在大中华文化圈的人们的文化共识。在滋补保健领域,鹿茸更是与人参一起成为首选,形成了传统的“参茸文化”, 延续至今,为国民身体素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不断做出历史的贡献。

1.2.5.在传统武术养生文化中,我国先民从鹿的神情姿态行为中得到了健身养生的启示,产生了有一定的养生和治病功效的健身术,最典型的如华佗的“五禽戏”。这些健身术都讲究意念、姿势、呼吸的训练和调整。有些方面与道教的内修摄养之术相通。历史发展到现代,它们已揭去神秘的面纱,但其依然存在于现代人的生活而继续以丰富的内涵、多样的形式,发挥产生着健身作用和养生价值。

1.2.6.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重要的食用药用价值,鹿还有重要的观赏、狩猎、制革、乳用、美容化妆、役用、绘画原料、酿酒、濒危动物中药材代用品、装饰等多元的实用价值,所以鹿与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就产生了广泛的的联系,成为国人最喜欢的无所不在的文化动物之一。

1.3内涵丰富

中国鹿文化广泛渗透于诸多领域,浸染于人们的生活及文化习俗之中,飞越了浩瀚的时空,而愈熠(音yi)熠生辉。究其原因,或在于其美学价值的多元性,因而可以产生见仁见智的艺术效果。中国文人,尤以有所作为的文人,历来重视人伦、气节,富于社会使命感。为人正直,为政清廉,可视为他们的基本的道德规范。而鹿的社会意义,在正直与邪恶,清廉与贪佞(音ning)诸多矛盾组合中,都属于前者,以致一切善良正直的人们,似乎都可以依循各自的心境,通过鹿的艺术形象,拟合、描述出各种思维轨迹,以寄托至性至情,无遗的显示高尚的人格和情怀。而这大都在特定意义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笔者意欲挖掘鹿文化的深层社会含义,立足点就在于此。初步探讨,中国鹿文化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对明君、清官和太平盛世的希冀,使鹿成为仁慈、善良的君子风范。

二是力和美的颂歌。使鹿成为威权、富禄、尊贵的帝王象征和美丽、温驯的艺术模特。

三是对清幽境界和摆脱现实的寄托,使鹿成为创伤心灵的自慰和污浊中自洁的心理平衡工具。(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因素)

四是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使鹿成为旺盛功能和健康长寿的标志。

五是人们心目中伉俪和谐、吉庆祥瑞的象征,使鹿成为造型艺术的宠儿和雅俗共赏的吉祥动物。

 

综上所述,中国鹿文化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中,闪烁着东方文明特有的光彩,辐射范围远及日本、朝鲜、韩国及东南亚等诸多东方国家,是与龙文化、鹤文化等相辉映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鹿文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2.1. 中国鹿文化发展现状

中国的鹿文化热起始于2010年鹿协建立后的包头会议,由于鹿协和相关学者的倡导,近几年我国的鹿文化热勃然兴起。据不完全统计,仅2010年以来正式发表(出版)的有关鹿文化方面的著述就有近百篇(部),超过2010年前60年我国鹿文化著述发表篇目的总和。在网络,现在和鹿文化相关的各类网站、博客、微博、微信、QQ空间、QQ群等数量不下数百个。在各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鹿文化,在谷歌有34300000个网页,在360搜索有1090002个网页,在百度有38100个网页,在中国搜索有93800个网页。由此可见,从2010年以来我国鹿文化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新时期,参加研究的学者逐年增多,探索领域不断拓宽,研究层面越来越深广,密切联系鹿产业经营实践的历史挖掘和现代创新也越来越活跃----如鹿协组织的鹿故事大奖赛,鹿王大赛,鹿文化节和鹿画展等多种充满鹿文化气息的生动活泼别开生面的活动。

由于鹿文化研究涉猎多学科,是生物学(基础生物学和应用生物学)及传统中医药文化和饮食文化等物质形态领域和象征体系人文领域的交汇,,具有综合、边缘、交叉的特点。而当前从事鹿产业鹿文化研究的多为畜牧兽医、野生动物、生物、医药等专业的专家学者,致使近年来我国鹿文化研究多停留在表象层面,多罗列,少剖析,多松散,少系统,多重复,少创新。

2.2.走出对于鹿文化的曲解和误区。

当前,有一些业界朋友认为鹿文化就是诗词歌赋绘画绣花传说故事等,与鹿产业发展无直接联系。这是对鹿文化的曲解。以韩国为例,虽然人口仅5000万,但鹿茸为主的鹿产品消费却居世界首位,这是因为在韩国包括鹿文化在内的东方传统医药养生文化的普及性的因袭传承和厚重历史积淀,使鹿茸等鹿产品的消费,成为全民族的心理需求和文化自觉,成为人们养生健身最佳选择的约定俗成的共识。而这本源于我国的鹿文化现象,由于我国百年来的社会动乱和1949年后的多次意识形态领域的整肃及改革开放后受现代科学技术文明的冲击,造成文化转型的剧变,失去古老环境和传统文化支撑的大气候影响则早已弱化甚至断代。所以密切结合我国鹿产业实践发展鹿文化是振兴我国鹿产业的重要举措。使鹿文化成为扩大鹿产品市场份额的重要动力和鹿产业低谷破局的切入点,使鹿文化成为中华传统优秀健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纳入我国社会文化建设的范畴,使鹿文化丰富的实用价值和多元的象征蕴涵为我国的现代文明建设服务。

在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球化浪潮推动世界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各种文化的加速交汇,及鹿产品开发研究不断进展和天然绿色保健型产品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鹿产品在医疗、保健等领域的重要价值更引起国内外重视,市场也有了越来越大的需求。使古老而新兴的鹿产业已成为现代畜牧业中的朝阳产业的今天,与鹿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鹿文化研究已经兴起,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但可以推动历史特别是文化史的研究,继承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还可以大大加速鹿产品的开发力度,扩大鹿产品市场份额,提升鹿产业的社会地位,促进鹿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此,笔者提出由鹿协牵头成立中国鹿文化研究会或中国鹿文化专家委员会建议,来继续扩大深入这一值得探讨的命题和有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宋胜利.刘国世.史文清.2011. 中国鹿与鹿文化研究(1----中国鹿文化试析.2011)中国鹿业进展.北京.中国畜牧业协会:293-298

2.宋胜利.刘国世.宋文辉..2013.中国鹿与鹿文化研究(2----鹿角及其文化现象. 2013)中国鹿业进展.北京.中国畜牧业协会:286-295

3.宋胜利.史文清.宋文辉.2013.中国鹿与鹿文化研究(3----中国传统玩具游戏和健身养生中的鹿文化. 2013)中国鹿业进展.北京.中国畜牧业协会:296-299

4.宋胜利.2014中国鹿产业发展诸问题的几点思考. 2014)中国鹿业进展.北京.中国畜牧业协会:27-31

5.宋胜利:中国养鹿业发展诸问题刍议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1.8:4

6.宋胜利.葛志广.宋文涛等:鹿血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前景  农牧产品开发  2000.10:5-8

7.宋胜利.吴丽华:中国鹿科动物和鹿产品及其药膳食疗应用初探  东方食疗与保健 2006(增刊)

8.宋胜利.加速发展怀柔区鹿产业的几点意见.北京农业.2008.1543-46

9. 宋胜利.中国的鹿科动物.特种经济动植物,2008.110.

10宋胜利.中国的鹿产品.特种经济动植物,2007.127-8.

11.宋胜利、王守本、周淑荣.中国鹿产品食、药用历史和现代应用研究.特种经济动植物,2008.29-10.

12.宋胜利.王守本.周淑荣.我国鹿产品应用开发现存主要问题和对策.特种经济动植物,2008.37-9

13.宋胜利.王守本.周淑荣.中国鹿产品除药用、食用外的其他用途.特种经济动植物,2008.412

14.宋胜利、葛志广:梅花鹿血液药用机理初步研究.时珍国医国药.1999.6404405

15.宋胜利、葛志广、宋文涛等:商业性活鹿无菌采血技术与鹿血资源开发研究进展.时珍

国医国药.2001.3259261

16.宋胜利.吴宝江.王哲: 中国鹿产品药膳食疗的历史、现状及建议  特产研究

2005.4.56-59

17.宋胜利 1986 说鹤 自然杂志 6461-463

18.宋胜利 1994 中国的鹤文化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30

19.宋胜利.2015.中国鹤文化.森林与人类.96-10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