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晏园摹古·每日一帖| 草情篆意《郑文公》

 青木森森 2016-02-11

?????


  向经典致敬——王家新临摹历代书法经典作品展之后,为了更好的使书法爱好者感受展览,我们将以每日一帖的方式展出王家新先生临摹的历代书法经典作品。



碑帖简介

北魏·郑文公碑

郑道昭(四五五~五六一),郑羲次子,字僖伯,历任中书侍郎、给事黄门侍郎,国子监祭酒等。《郑文公碑》全称《魏衮州刺史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为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五一一),郑道昭为纪念其父所书所刻,此碑共五十一行,每行二十九字,古朴淳厚,参以方笔隶意,笔调凝炼,被人称作“真文苑奇珍也”。

原帖欣赏



临摹作品导读


举凡优秀的文化体系,大都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来相互支撑或互补。这一点在我们中国文化的谱系中则显得更加常见。文学传统中《诗经》所代表的“黄河文化”与《楚辞》所代表的“长江文化”,恰好构成了中国文学的两个源头,成为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个缘起。还有绘画史上的“南宗”与“北宗”,也是如此。


三千年的中国书法史,大统斯垂,两汉以后以笔法为核心的“统系”传承有绪。但这其中仍有一条线索在“暗流涌动”,与所谓的“正统”并行不悖。比如说生发于汉魏之际、大兴于有清一朝的“碑学”传统。它与所谓的“帖学”共同织就了中国书法艺术风格史上的锦绣华章。


毋庸置疑,碑学的集大成者,莫过于北魏的《郑文公碑》,又称《郑羲碑》。此碑为郑道昭为其父郑羲所书刻,颂其父德,后来多以为过多谀辞,因此也以之诟病郑道昭。这是历史与文化时空的阴晦处,我们暂且不表。仅就书法艺术的个性与价值而言,此碑可称得上是书法史上的重要坐标。清以来的学人、书家甚至将郑道昭与王羲之并提,可见其影响之巨大与深远。


《郑文公碑》集篆书的气势、隶书的雅韵、草书的情理于一体,遒劲奇伟,意趣天成。有清以后的杰出书家无不受其沾溉,并与帖学潮流汇成了书法史上的浩浩江河。


家新此临,形神毕肖。甚至一反过去人们所谓的“透过刀法看笔法”的观点,而直接面对原石,不见刀笔。因此,他笔下的峥嵘气象、磊落气质便跃然而出了。 

——王登科



王家新临摹作品欣赏

北魏·郑文公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