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读后感

 我在吗 2016-02-11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原作名: THIS IS WATER:some thoughts, delivered on a significant occasion about living a compassionate life

 

作者是美国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分享一篇《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读后感:教育是一生的事业

 

这本书之所以能在茫茫书海中吸引我多看它一眼,200%是因为这个看起来很高深的题目。那一瞬间,我在脑海中苦苦思索了很久,什么是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而最终买下这本书的原因,并不是我对这个问题求而不得,而是我的老毛病犯了,我想看看这个作者到底能不能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毕竟思维活跃如我,分分钟就能想出无数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比如再平常不过的呼吸,看起来简单,但其实整个机制很是复杂的,要完成这一系列的机制,其实是相当的困难,堪比重制一台高精度仪器;又比如,我这老改不掉的坏毛病以及各种半途而废的坚持,每一次发誓要坚持,结果都是然并卵,手到脚的距离很短,而说到做的距离很长。反正这样的经历,大家都不会少,就算题目再高深,鸡就那样,又能熬出个什么好汤呢?

 

以上就是我和这本书的结识。为了看看作者究竟在汤里下了什么药,我就打开盖子一窥究竟,然后,我发现这并不是什么鸡汤,也并不是一本励志奋斗类的书,文字不多,不如说很少,因为每页才一句话,但是,我看清楚了这本书的意思,其实也就是我自己。不管怎么想,我都是书里说的那个“在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里不知疲倦的重复着,麻木但不自知的人”。

 

我们每个人天生的默认设置其实都是以自我为圆心的思考。自己不喜欢的就是垃圾,对自己不利的就是不好,对自己没效果的就是没用。有时候在排队或者等待的时候,看着前面后面的人群,总会觉得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在这里,为什么还没到我,为什么这么慢。我看着他们每一个人,感觉自己要神经了一样(或者我其实已经神经了),他们都是人,跟我一样,为什么我会盼望着他们消失一样?昨天在宜家排队等烤肠的时候还在思考这个问题,现在就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一模一样的例子,惊喜之余,还真是十分震惊,原来我并不是唯一有病的那个。

 

刚阅读前半部分的时候我觉得有些哲学的形而上,有些不明白其中的意思。而后半部分才是这本书的重点,或者说这次演讲的重点。这本书作为作者演讲的记录,因为作者在这次演讲三年后的自杀,使得这次演讲也愈发有意义。作者说,教育是一生的事业,现在你的菜刚刚开始,随时开始。我们进行的都是日复一日重复性的,琐碎的,机械的,甚至是无聊透顶的工作,生命中最简单而又最困难的事,或许就是在最简单机械的重复工作中思考它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全盘接受或者吐槽,或者抱怨,甚至于全盘否定。我们学习的自然科学知识可以增加我们的专业技能,而人文科学知识则能够增加我们的人文素养和情商,同样有用的内容,就看你如何区别对待。如何在安逸的成年人生活里摆脱日复一日的枯燥,如何换一种角度去思考自己和周围的人与事,如何决定自己将要信仰什么,如何学会独立和自由的思考。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高高在上的东西,可能是金钱,身材,美貌,健康,在高高在上的面前,无论我们多么优秀,都会觉得自己非常卑微。这种心理在我们的身体里发酵和弥漫,成为我们心理上的弱点,伴随着每一天龃龉前行。而人的心永远都是无法满足的,这就是真理。所以,每天的早高峰地铁,总有人因为过度拥挤而破口大骂,却没有人愿意利用一点点零碎的、等待的间隙去思考,去宽容,去给别人以善意的对待,哪怕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一下为何他现在会站在这个地方。或许你仅仅是因为担心上班迟到而疯狂挤车,而他说不定是因为要去机场赶飞机回老家看自己病重得奄奄一息的老父亲最后一眼。生于这个世界,资源匮乏,人口过多,生命已然如此残酷,其实真不必再互相为难,彼此添堵。如何在不满足的内心里面持续找到可以让自己满足的慰藉,这是值得我们自己去用一生时间去摸索的。

 

只有学会思考的人生,学会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的人生,才能穿越这种麻木不自知的困境,而所幸的是,任何时间启程都不算晚。真正重要的自由,意味着专注、自觉、自律和不懈努力,以及真诚的关心他人,并每天都以无数琐碎微小而乏味的方式,一次又一次的为他人牺牲奉献。就像书中所说的,我们要给身边的人多一点的空间,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正面对怎样的困苦。

死亡课程是很好的生命教育
 

□俞 生

据媒体报道,广东省教育厅日前斥资300万元,开始对偏远地区中小学校校医进行“青少年死亡教育”培训。华南农业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大学等广东高校也陆续开设了死亡课程。

从两年前海口某中学组织高一学生参观殡仪馆,到上个月昆明一中让高一学生集体写遗书,死亡教育频频激起公众热烈讨论。

数据显示,中国15岁至34岁人群死亡第一位原因是自杀,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而据不完全统计,广东近5年来已有75名学生自杀,仅今年已经有20名左右。自杀率的直线上升,显现了死亡教育的迫切性。

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死亡话题是禁忌,尤其是对孩子。华东师范大学专门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超过50%的家长都认为“生死教育会让孩子觉得恐怖,对他的身心不利”。可是,不谈论死亡,死亡就会远离孩子吗?

恰恰相反。暧昧和回避带来的无知状态,往往使孩子死生一线而不自知:比如近几年盛行的“三步昏迷”游戏,很多孩子都喜欢体验其中“飘起来”的快感,却不知道大脑缺氧有生命危险。又比如自杀网站、自杀游戏就是针对无知进行误导,将死亡描绘为轻松、随意的浪漫行为。更糟糕的是物极必反,孩子因禁忌对“死亡”感到神秘和好奇,甚至心向往之,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放弃生命……

可见,无论如何回避、有意拒绝,伤害与死亡总是如影随形,甚至步步进逼。何不试试直面现实:只有认识到生命短暂、无法回逆,才会想到珍惜;只有意识到属于自己的时光并非永远挥霍不尽,才渴望抓紧每一个现在。就成人而言,如果能及早进行生命终点的模拟旅行,现在还会那么常常地无聊、轻生吗?生命过程中的坎坷还会耿耿于心吗?了解生命的真实过程,不但会让人更加尊重和热爱生命,甚至能更平静地面对死亡。由“死亡”切入的生命教育,其独特的优势和价值,是正面的劝导和讲授所难以实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