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中国最具变革力学校 | 国家课程也能进行“跨学科教学”?看看杭州市京都小学的实验

 tjsdhxx 2016-02-12

o 如何订阅我们?

o 搜微信号“diyijiaoyu”或公众号“第一教育”

-------------?-----------

小编的话

杭州,是京杭大运河这条世界上最长古运河的最南端。在这条古老大运河的河畔,坐落着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


京都小学始建于1946年,2001年旧地重建,2008年合并原东园小学流水校区,成立京都教育集团学校,并在同年成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实验小学。

 

近几年来,学校在浙大教育学院的引领下,正积极开展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课题研究,围绕学校的“运河文化”特色,从德育课程(“水之德”)、跨学科课程(“水之润”)、校本课程(“水之色”)三个维度,来重新构建学校的课程体系。


本文是“寻访中国最具变革力学校”系列报道之一,原载于《上海教育》杂志,原标题为《杭州市京都小学:古运河畔的跨学科统整新实验》,有删改。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有一些学校也在积极探索跨学科统整的方法和形式,但大多数是围绕着校本课程做文章,而京都小学的与众不同在于:主要是在国家课程的范围内开展跨学科教学的实验,也可以说,是要把“规定动作”玩出新花样,难度可想而知,但其价值也不言而喻。

 

2015年3月,浙江省教育厅出台“课改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组织跨学科教学和主题教育活动”。而京都小学早已在2014年6月,就启动了跨学科课程的课题研究,与浙江课改方案的很多地方不谋而合,并且领先一步。

 

截至目前,学校已开展了两轮实验,涉及几乎全部学科,近50位教师参与其中,形成了富有跨学科特色的教学设计模板,以及一系列取材于国家课程内容的跨学科课程。


更重要的是,跨学科的意识日渐深入教师的内心,他们开始真正地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我这个学科对学生来说意义到底在哪里?我到底能给学生什么,帮助他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水文化课程框架

 

脑洞大开
跨学科统整第二轮实验的第一天


11月18日这一天,京都小学四(5)班的同学们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发现有点不寻常:明明是语文课,怎么美术老师也来了?语文老师说,今天学习《电脑住宅》这篇文章。咦,书本上的下一页不是这篇课文啊?

 

不过,这个话题挺有意思的,孩子们都爱玩电脑,一下子就进入状态了。


在畅谈了电脑带来的好处和方便之后,老师带他们“参观”了一栋电脑住宅:风向标可以根据室外的气候自动调节室内的温度;坐在客厅里,需要什么东西,只要一声令下,电脑会命令机器人送过来;厨房的电脑会教人做菜……

 

真是神奇啊!


孩子们的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所以后面当老师要求他们以电脑住宅主人的身份,介绍某一种设施的神奇功能及使用方法时,个个都语言流畅。


课上着上着,有些平时爱看科幻书的孩子开始天马行空地想象起来。就在这时,老师要求他们设计一栋自己的电脑住宅。孩子们格外兴奋,七嘴八舌地说起来了。但老师还要求画出来,这就有点犯难了。


此时,美术老师突然走上了讲台,孩子们像看到了“救星”一样。有了美术老师的指导,孩子们的创意终于得以在画纸上成形。


接着,语文老师又走上讲台,让孩子们用语言描述一番自己的画。有了自己设计的生动形象的电脑住宅设计图,描述起来似乎特别容易。

 

这堂60分钟的语文+美术课结束后,学生到操场上体育课,吃惊地听到老师说,请畅想各种跑的方式。这么好玩!他们马上开始发挥创意,摆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姿势,惹得大家都哈哈大笑。

 

最后一节是音乐课,学唱歌曲《愉快的梦》。音乐老师又要孩子们发挥想象力,给这首曲子编一套自己的歌词。


这让孩子们“脑洞大开”的一天,是京都小学开展跨学科统整第二轮实验的第一天。四年级的跨学科主题是“我们的奇思妙想”,怪不得老师们都要求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创意。


与此同时,其他年级的跨学科课程也精彩上演着:


二年级的主题是“时间在哪里”,语文课学习《四季的脚步》《一分钟》,数学课“认识时间”,美术课画闹钟,体育课玩“老狼老狼几点钟”的游戏……


三年级通过整合各学科的内容和力量,教学生认识、探究蜜蜂等昆虫,激发保护动物、爱护自然的观念;


五年级以“保护生态环境,珍爱我们的家园”为主题,语文课学习《小桥流水人家》,音乐课学唱《泉水叮咚》,数学课研究“植树问题”,美术课欣赏江南民居,科学课学习“食物链”知识……每节课的长短不一,有的只有15分钟,有的是标准的40分钟,有的是60分钟。

 

为什么要把不同学科类似主题的内容放到一起上呢?


“学生面对的生活是整体的,但我们的学科教学过于割裂”,课题负责人、浙大教育学院副教授刘徽告诉记者,教育界有个很有名的钟摆问题,课程到底该偏向学生还是学科?我们现在普遍采用分科教学,易于保证所授知识与技能的完整性、连续性和严密性,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方便,但这种课程上的人为的割裂,会造成学生认知结构的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世界上不少教育专家都认为,跨学科的方法在今天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的评判标准已不再是知识的多寡,而是是否具备了多种能力和素养,21世纪技能、核心素养等成为全世界教育人士热议的话题。大量研究表明,跨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和核心素养很有助益。

 

近些年来,国内一些学校在积极探索跨学科统整,大多是围绕校本课程做文章。但刘徽认为,“仅靠10%的校本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课程统整应该全面渗透到课程中,这样才有用”。为此,浙大教育学院和京都小学在2014年6月联合启动跨学科统整实验时,一开始就把改革的矛头指向了比重最大的国家课程。

 

设置跨学科课程框架


国家课程也能玩出新花样



但是,校本课程好比“自选动作”,可以自由发挥;而国家课程却是“规定动作”,教学内容都是板上钉钉的,怎么玩出新花样呢?


京都小学的办法是:年级的各科教师坐在一起开展年级备课,讨论所有学科的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有哪些交融点。


这些交融点便成为了跨学科统整的主题;再由浙大教育学院的师生根据主题和各学科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一个跨学科课程框架来。



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第一轮实验于2015年5月4日至8日在五(4)班开展了一个星期。


以“运河文化”为主题,语文、数学、品德、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按照“水的形态我认识”“水的韵味我欣赏”“水与生活我体验”“人文运河我的家”这四个板块,被有机地统整起来了。



半年后的11月28日、29日两天,第二轮实验又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虽然只有两天,但参与的范围扩大到了除一、六年级之外的全部四个年级,参与的教师人数也从第一次的10人增加到了近50人,已占全校教师总数的70%。

 

让京都小学敢于放开手脚的一大原因是,他们的研究课题与政策指向竟不谋而合。


2015年3月底,浙江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改变了过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提法,变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


刘徽认为,这种措辞的变化其实也是对课程统整的强调。旧的说法容易让学校认为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课程是分开的,学校只管校本课程就可以了,而新的说法蕴涵这样一个意思,即凡是放到学校的课程都可以校本化,包括国家课程。

 

《意见》还明确提出,“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组织跨学科教学和主题教育活动”“根据学生发展及课程实施的需要,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形式,积极探索长短课、周课、月课、阶段性课等”。


 

教师的反思
这门学科对孩子的意义在哪里?


条形统计图,是浙江省小学四年级数学课的规定教学内容,教材里给的教学素材是北京市某月天气情况的一个条形统计图。


在京都小学的跨学科课程实验中,数学老师莫春燕没有使用这个素材,而是根据“我们的奇思妙想”这个主题,将数学和美术做了一个结合:让学生用各种几何图形拼成一幅有创意的画,再数数这幅画中用到了几个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最后根据统计出的数据,将一个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这堂课的气氛很好,对孩子们来说,相较于遥远的北京的天气,动手拼一幅自己喜欢的画显然有趣多了。


学生的表现让莫老师有些吃惊,最有创意的几个孩子恰恰是平时数学学得最不好的,有一个孩子甚至拼出了一条恐龙;而平时成绩比较好的孩子反而表现平平,基本照搬了模板。


这令她开始反思自己对学生的认识还很不够,“对孩子的发展,我不能一成不变,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他们”。


这种反思正是京都小学校长洪俊最愿意看到的。


各学科教师原本主要关注教授本学科的知识点,但跨学科统整实验让教师有了两种意识上的觉醒:一是各学科之间是有联系和交融的,教师应该有一个整合的观念;二是既然学生的生活是整体的,他们就需要任何单一学科都无法给予的跨学科技能,即核心素养。

 

不过,分科教学做了几十年,教师都已习惯了强调各自学科的特点,要让跨学科统整的理念深入教师的脑海可没那么容易。除了年级备课,京都小学还有一个“秘密武器”,那便是每位参与实验的教师都必须填写的教学设计表。

 

这不是一份普通的教案,记者注意到,每份教学设计表的最开头都有一张本年级跨学科课程的结构总图,十分清晰地呈现出课程设计的逻辑、教学的目标以及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目标。


之后的教学目标分析,从知识点、学科概念和技能、跨学科概念和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四个维度展开,每一个维度都要求教师进行具体阐释和目标描述。


其中,学科概念和技能、跨学科概念和技能这两部分都非常关键,“逼迫”教师深入地思考:孩子需要什么?我这门学科对学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在跨学科课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教学阶段分为体验、新知、应用、创造四大环节,每一环节都要求进行教学互动设计。


比如,四年级的“奇思妙想”课让孩子们动手设计、制作“钟面”,和制作时间表“我的一天”。


课程的最后一个环节都落到从课堂到生活的“应用”和“创造”上,正是跨学科统整的初衷,即让教育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的解决问题等高层次认知能力的发展,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据了解,每一份教学设计表都经过三四稿的修改,一遍一遍地强化教师的跨学科整合意识。


经过两轮实验的多次打磨,京都小学的教师们愈来愈体会到跨学科带来的好处。


五(4)班的孩子们说,自己画小溪一般就画一条波浪线和几条曲线,但听了音乐以后会联想到鱼、水草等更多和水有关的东西,并表达在画里。


英语老师钱璐鹭说自己以前上课也会采用唱英文歌这种方式,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单词,只关注孩子们会不会唱,并不关心唱得好不好,但在和音乐老师合作了一次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上,她也开始讲究起英文歌的旋律和节奏了。


科学老师徐珍是一名新教师,她说自己参与实验的最大感受是,教学不是知识点的灌输,而是要与生活联系起来。

 

但要改变传统的分科思维可没这么容易,探索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洪俊坦言,实验仍存在很多不足,最大的问题是教师仍关注于自己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不够。如果上课教师对其他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够了解,会造成内容重复出现,浪费时间。


此外,在三年级贾小双老师看来,在参与第二轮实验时,自己的科学课和数学内容的结合点有些牵强。她认为,不能为了整合而整合,要看是否真正需要。她的看法得到专家的赞同。

 

刘徽认为,跨学科统整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教师形成课程统整的理念,一旦这种理念深入内心,教师能在自己的教学中体现,对学生来说效果是一样的。


那为什么现在要做这样的实验呢?因为目前老师们没有这种观念,必须通过有形的,甚至“刻意”的方式来培养、深化。后面功夫真的深了,其实不一定需要像现在这样,让两个教师同时上课,几节不同学科的课连在一起上。


也就是说,课程统整的观念最后将渗透到教师的日常教学中,无迹可循却又无所不在,而最终的成果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

 

良性互动
专家和教师同心合力


京都小学的跨学科统整实验,从一开始就有浙大教育学院这支强大专业力量的支撑。“我们最幸运的是理论和实践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洪俊说,浙大教育学院和京都小学的合作可谓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自下而上纯草根的探索基本靠经验,因为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所以实践中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片段性、难以深入等。


先进的理论指导是实验成功的必备条件,在刚得知要开展跨学科统整的实验时,京都小学的教师有些摸不着头脑,浙大教育学院的课题研究团队就来到学校,普及跨学科统整的相关理念和理论,梳理可进行跨学科统整的主题。

 

但仅建构起一个理论框架、梳理出几个跨学科主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拿出“脚手架”来,保证实践的操作性。为此,浙大团队以美国行之有效的综合课程设计模型为基本框架,参考了PYP课程等多项国际上行之有效的跨学科课程设计模型,为京都小学“量身定制”出了一套跨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模板。

 

模板通过“知、行、德”三级课程目标的层层提炼,完成从“学科”到“跨学科”的提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有机贴合各门学科;同时在教学中以“体验、新知、创造和应用”的四个步骤还原学生学习原本应该有的完整循环,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学”“学了什么”和“学以致用”,真正体现学习应用的价值。

 

实际上,模板的第一稿并未获得学校的认可,教师们仍觉得操作性不够。于是,浙大团队根据教师需求再次修改,增加了行为动词模板,以及学科核心素养(含学科概念和学科技能)、跨学科概念和跨学科技能的资源池,更细致地指导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思考,可以运用哪些词汇来描述。

 

此外,浙大团队还将各科教师提供的与跨学科统整主题有关的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的统整,梳理、统编成一个逻辑清晰的完整体系,并制成每一年级的跨学科课程结构总图。这样就令每一个教师都一目了然:自己这门学科有哪些关联学科?关联的点在哪里?

 

正因为理论和实践双方在不厌其烦地反复磨合,所以第一轮实验的筹备整整持续了两个月,浙大团队几乎每周都会来到学校,和教师们开展研讨活动。第二轮实验时,每个年级都由两名研究生专门负责对接、指导和反馈。

 

也正因为理论和实践充分地互动,目前京都小学的跨学科统整实验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也令教育专家和学校都更有信心继续探索下去。据了解,未来京都小学将把实验扩展到更多年级,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受益。

 

校长观点


课改,让普通学校不再普通


杭州市京都小学校长洪俊

 

2013年暑期,下城区教育局任命我担任杭州市京都小学校长,京都小学虽然建校近70周年,但是底子薄、规模小、师资弱,虽然2008年成立京都教育集团学校,并被命名为浙大教育学院实验小学后,学校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在老百姓心目中还是一所非常普通的学校。

 

如何引领一所学校迅速成长,让普通学校不再普通呢?我上任后专门去请教过浙大教育学院徐小洲院长。徐院长说,一个好的校长必须有较强的课程领导力,要管好一个学校,首先要从课程建设抓起。


徐院长的话让我茅塞顿开。于是,从2014年6月开始,京都小学就在浙大教育学院强大的专家团队引领下,开始进行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年半下来,课改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了很多令人惊喜的变化。


1
孩子们变得更爱学习了

 

“今天,我们上了一堂跨学科课,是语文老师和美术老师一起上的。围绕‘奇思妙想’这个主题,带领我们学习《电脑住宅》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高科技的神奇。美术老师让我们设计未来的住宅,我画的是厨房。厨房会自动做早餐,主人过得很舒适。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将来的电脑住宅一定会布满全世界。”这是我校一名四年级学生在上了语文老师和美术老师共同执教的一堂跨学科课后写下的感受。

 

跨学科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能触发学生多感官的学习体验,调动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前孩子们也许会觉得语文、数学、英语课比较枯燥,现在学校把音乐、美术、科学这些孩子喜欢的课和语数英跨学科融合之后,学生在接触音乐、绘画的同时也学会了基础知识,一举多得。


渐渐地,孩子们就爱上这样有趣的学习了。


2
老师们变得更爱研究了


跨学科课改实验并不是对基础性教材的删减和重编,而是科学地有机整合。


开学初,我们打破教研组备课的常规,尝试以年级组为单位,全年级每门学科教师聚在一起,各学科老师集体备课、解读教材,寻找学科共同点,再统整为各个主题。接下来,协同教学、整合教学在各年级展开。


如,五年级上册中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珍爱我们的家园”主题学习的内容,由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美术、体育、信息和综合实践等学科老师一起合作,梳理教材,整合归纳,重新设计,且几位老师共同上一堂主题式保护环境的活动课程——这是向全科教师进军的实战。

 

跨学科教学让老师们的教学方式悄然发生改变,迎来了更多的挑战。


备课时,教师不仅需要关注本学科原有教学内容的那部分,还需要多留心处在学科交叉地带的知识内容。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有了更多的自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积极尝试长短课、合作授课等新的方式。


但与此同时,学生们的思维更活跃了,对教师现场控制和节奏把握上的要求更高了。

 

新的课程实验给教师职业角色的新触动,倒逼着老师们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并尝试发挥自己的专长,掌握综合化的知识,成为全能型的教师。

 

3
学校变得更有文化品位了


我们一直认为,好的课程则离不开课程文化的引领与内在逻辑的自洽,通过课程建设提炼课程核心文化,进而凝聚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与共同愿景。


京都小学地处京杭大运河最南端,“运河”文化,“水”文化,这两个跟学校息息相关的文化,就成了学校课程文化理念的基础。

 

我们希望学校的“若水文化”能培育出如水的君子,对此我们提出了“水之德”“水之润”“水之色”三个方面的培养方向。

 

“水之润”就是基于国家基础课程的跨学科教学改革,努力践行“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组织跨学科教学和主题教育活动”的精神。

 

“水之德”是我们的德育课程。我们将学校人文环境、德育活动、校内外实践等都围绕着“若水文化”展开,让校训“上善若水、博学笃志”的理念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浸润到每一个孩子的思想里,引导他们逐步内化成自觉的行为。

 

“水之色”是学校的校本课程,我们希望通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限和自主空间,对孩子进行个性化培养。目前我们已经开发成熟“水京灵大美艺术”与“水京灵实践活动”等两大拓展性课程50多门。


* 小编个人微信号:1662428293,对“第一教育”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私信深入交流哦~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