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虽·虽然

 智者1111 2016-02-12

虽·虽然

古汉语虚词“虽”是个连词,当它用来表示承认事实的让步时,用法与现代汉语“虽然”一样。例如:

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韩非子·说林上》)

楚虽有富大之名,而实空虚,其卒虽多,然而轻走易北(轻易地逃跑、败北)。(《史记·张仪列传》)

园日涉而成趣,门虽设而常关。(陶渊明《归去来辞》)

虽·虽然 - 李学东 - 幸福像花儿一样

以上各句,“虽”即“虽然”,表示承认事实(海水多、楚有富大之名、卒多、门设,均为既成事实),先让步,后转入正意(火必不灭、其实空虚、轻走易北、常关)。

古汉语虚词“虽”作为连词时,有时含义并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虽然”,它所连接的语句并非既成事实,而只是一种假设。这时,它所在的句子是假设让步句,不是承认事实的让步句。例如: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汤问》)

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常有齐阴,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战国策·齐策》)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楚辞·离骚》)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似疾(不像这样快)也。(《水经注·江水》)

以上各句中的“虽”不能用现代汉语“虽然”对译,因为它连接的部分不表示承认事实的让步(我之死、隆薛之城到于天、九死、乘奔御风,都不是既成事实),而是表示假设让步,先以假设让步,后转入正意(有子存焉、犹之无益也、其犹未悔、不似疾也)。这些句子里的“虽”可以语译为“即使”“就算”“纵然”。

所以,古汉语中的“虽”有两义:一相当于今之“虽然”,一相当于今之“即使”。两者都属连词,但含义不能混同。

附带说明一点,古汉语中的“虽然”是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的组合,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则如此”。其中“虽”仍然可能有两种含义,看具体上下文而定。而且古文中的“虽然”单独作为一顿。例如: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焉!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战国策·魏策四》)

这里“虽然”等于现代汉语的“虽然如此”。现代汉语“虽然”是一个连词,紧接下文;古汉语中的“虽然”不是一个词而自成一个让步分句,其后必须用逗号与下文隔开。

    ——摘自2016127日《语言文字周报》第四版,作者:祝鸿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