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见容易误用成语中的文言知识

 麦田读书31 2011-07-18

常见容易误用成语中的文言知识

 
    同学们都喜欢积累成语,并且有意识地将成语运用到日常的口语交流中,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确实既简洁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又使自己的语言增加了文采,可是我们经常发现,同学们将成语或者褒贬用错,或者范围用错,甚至望文生义,结果闹出了一些笑话。究其根源,还是同学们没有掌握成语的正确意义。可是,需要记忆的成语有千条之多,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拟为同学们点拨一点学习思路,提供一些知识信息。这就是将常见容易误用成语同文言知识串联起来。其实,学习在于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语文各知识点之间都有其勾通之处,如果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将几个知识点勾连起来,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迎刃而解之效。
    一、成语中的文言实词
    教学大纲要求同学们学习文言文要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这些实词好多都能在常见容易误用的成语中找到,这个实词意义弄清了,整个成语的意义也就清楚了。
安:安(安闲)步当车安(安心)土重迁
当:安步当(当作)车大而无当(适合)当(当前)务之急
首当(承受)其冲螳臂当(dāng)(阻挡)车
负:不负(辜负)众望
归:宾至如归(回家)久假不归(归还)
假:久假(借用)不归
间:间(jiān)(空间)不容发(fà)
及:爱屋及(到)乌城门失火,殃及(到)池鱼过犹不及(比得上)
即:不即(接近)不离
迁:见异思迁(改变)安土重迁(迁移)
是:各行其是(正确)马首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瞻
速:不速(邀请)之客
谢:敬谢(推辞)不敏
易:不易(更改)之论
行:各行(执行)其是
致:格物致(得到)知
知:格(推究)物致(求得)知(知识)
    二、成语中的文言虚词
    教学大纲要求同学们学习文言文要掌握18个文言虚词,这些虚词绝大多数也能从常见容易误用的成语中找到,这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弄清楚了,成语的意义也就容易理解了。
而:哀而不伤(连词,表转折,却)不胫而走(连词,表承接,就)侧目而视(连词,表修饰)侃侃而谈(连词,表修饰)具体而微(连词,表并列)引而不发(连词,表转折,却)
何:百身何赎(疑问代词,怎么)
乎:瞠乎其后(介词,相当于“于”,在)不亦乐乎(疑问语气词,吗)
其:独善其身(代词,他的)三缄(jiān)其口(代词,他的)
若:洞若观火(动词,像)
所:无所不为(代词,……的事)无所不用其极(代词,……的事)无所不至(代词,……的地方)
为:不以为然(以为,动词,认为)不足为训(动词,作为)人满为患(动词,是)为虎作伥(介词,替)
以:不以为意(介词,把)道路以目(介词,用)相濡以沫(介词,用)以邻为壑(介词,把)
因:陈陈相因(动词,沿袭)因人成事(介词,凭,靠)因噎废食(连词,因为)
于:毕其功于一役(介词,在)人浮于事(介词,在)望其项背(代词,他)
与:休戚与共(动词,给予)虚与委蛇(wēi yí)(连词,和)
者:始作俑者(代词,……的人)
之:安之若素(代词,代人或事)不刊之论(助词,的)城下之盟(助词,的)甘之如饴(yí)(代词,它)
趋之若鹜(代词,它)
    三、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存在的几种词类活用现象同样存在于成语中,将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同常见容易误用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勾连起来,在学习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名词用作动词
不胫而走(长小腿)不翼而飞(长翅膀)晨钟暮鼓(敲钟)(击鼓)耳提面命(当面)江河日下(向下流)密云不雨(下雨)衣锦还乡(穿)莫名其妙(说出)沐猴而冠(戴帽)
2.名词用作状语
白驹过隙(像白驹)蚕(像蚕)食鲸(像鲸)吞车载斗量(用车)(用斗)
虎踞龙盘(像老虎)(向长龙)江河日下(一天天)
鳞次栉比(像鱼鳞)(像梳子齿)龙飞凤舞(像龙)(像凤)
犬牙交错(像犬牙)风餐露宿(在风中)(在露水中)
3.动词用作名词
骇人听闻(消息或事件)继往开来(过去的事业)(将来的事业)拾遗补阙(丢失或漏掉的东西)
4.形容词用作名词
摧枯拉朽(枯草)(烂了的木头)党同伐异(意见相同的人)(意见不同的人)
防微杜渐(事物的苗头)(事物的开端)革故鼎新(旧的事物)(新的事物)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江郎才尽(枯竭)人莫予毒(伤害)
6.使动用法
①名词的使动用法
汗牛充栋(使……流汗)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孚众望(使……信服)穿云裂石(使……震裂)投鞭断流(使截断)
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大快人心(使……欢快)独善其身(使……善)骇人听闻(使……惊吓)
正本清源(使……正)(使……清)殚精竭虑(使……尽)
7.意动用法
①名词意动用法
师心自用(以……为榜样)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不耻下问(以……为耻辱)是古非今(以……正确)(以……错误)
    四、成语中的文言句式
    文言文中的几种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同样在成语中大有其例。
1.判断句
舌者兵也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浮生若梦
2.被动句
为人所制 受制于人
3.疑问句
不亦乐乎
4.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
白衣苍狗——应为“(浮云)(似)白衣(如)苍狗”,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穿云裂石——应为“(声音)穿云裂石”
②省略谓语
白衣苍狗——应为“(浮云)(似)白衣(如)苍狗”,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杯水车薪——应为“(以)杯水(救)车薪”
草菅人命——应为“(视如)草菅(以)人命”。菅,野草
春蚓秋蛇——应为“春(如)蚓秋(如)蛇”
道路以目——应为“(于)道路以目(示意)”
凤毛麟角——应为“(如)凤毛(如)麟角”
空谷足音——应为“(于)空谷(听)足音”
③省略宾语
不以为意——应为“不以(之)为意”,省略介词宾语
④省略介词
杯水车薪——应为“(以)杯水(救)车薪”
悲天悯人——应为“悲(于)天悯(于)人”
草菅人命——应为“(视如)草菅(以)人命”
车载斗量——应为“(以)车载(以)斗量”
厝(cuò)火积薪——应为“厝(cuò)火(于)积薪(下)”。厝(cuò),放置
道路以目——应为“(于)道路以目(示意)”
高屋建瓴(líng)——应为“(于)高屋建瓴(líng)”。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
祸起萧墙——应为“祸起(于)萧墙”。萧墙,宫室内的照壁,比喻内部
解民倒悬——应为“解民(于)倒悬”
空谷足音——应为“(于)空谷(听)足音”
5.倒装句式
①宾语前置
动词宾语前置
耳提面命——应为“提耳面命”
马首是瞻——应为“瞻马首”(“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唯利是图——应为“图利”(“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情不自禁——应为“情不禁自”
时不我待——应为“时不待我”(介词宾语前置)
夜以继日——应为“以夜继日”
②介词结构后置
草菅人命——应为“(以)人命(视如)草菅”。菅,野草
厝(cuò)火积薪——应为“(于)积薪(下)厝(cuò)火”。厝(cuò),放置
祸起萧墙——应为“(于)萧墙祸起”。萧墙,宫室内的照壁,比喻内部
解民(于)倒悬——应为“(于)倒悬解民”
老于世故——应为“于世故老”
除了上面讲到的知识之外,像一些特殊虚词(兼词),通假字等,也能在常见容易误用的成语中找到,如公诸同好(之于),心不在焉(于此),居心叵测(不可),大放厥(代词,其,他的)词,瑕瑜互见(现),再接再厉(砺),一暴(曝)十寒,厉(砺)兵秣马,流言蜚(飞)语,好高务(骛)远。
总之,只要同学们在成语学习和文言文学中多一些勾连意识,就一定能化这两个难点为易点,在轻松愉快中高效的学习语文知识,从而实现提高语文成绩,提升语文总体水平的最终目的。
 
 
                     成语中的文言文字词
 
一、古今异义。如:
1.短兵相接:兵——古义:兵器;今义:战士。
2.破涕为笑:涕——古义:泪;今义:鼻涕。
3.走马观花: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4.赴汤蹈火:汤一一古义:开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水。
5.身体力行:身体一一古义:亲身经验;今义:人体。
6.形容枯搞:形容——古义:身体和面容;今义:描述。
7.大家闺秀:大家——古义:富贵人家:今义:所有的人。
8.阡陌交通:交通一一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通信的总称。
二、通假字。如:
1.被发文身 被通披
2.厉兵袜马 厉通砺
3.一暴十寒 暴通曝
4.拨乱反正 反通返
5.厝火积薪 厝通措
6.一唱百和 唱通倡
三、虚词用法。如:
1. “之”的用法。(1)无稽之谈:助词,的。(2)等闲视之:代词,它。(3)之死靡它:动词,到。(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助词,无意义。(5)不此之图: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 “以”的用法。(1)以貌取人:介词,凭。(2)拭目以待:连词,而。(3)自以为是:动词,认为。(4)物以类聚:介词,按照。(5)以理服人:介词,用。(6)以辞害意:介词,因为。
3. “而”的用法。(1)向隅而泣:连词,表承接。(2)侃侃而谈:助词,地。(3)鼎足而立:连词,表修饰。(4)乐而忘返:连词,表原因。(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连词,如果,表假设。(6)博而不精:连词,却,表转折。(7)述而不作:连词,表并列。
四、文言固定结构。如:
1为我所用:为……所,表被动。
2.其奈我何:奈……何,对……怎么样。
3.不知所措:处置的办法。
4.所向披靡:(力量)达到的地方。
 
 
                          成语——学习文言文的好帮手
 
    摘要:成语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文言文中联系成语教学的方法有:结合成语释义、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语法、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句法等。
关键词:成语;文言文学习 ;一举两得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特殊的固定短语,它脱胎于古代汉语。它深受中国语言传统的影响,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特点。
    教学十余年来,越来越体悟到成语还有一种不大为人注意的妙用:大凡古汉语中不易为同学理解的语言现象,字词也好,语音也好,语法也罢,与其声嘶力竭地正面解释,不如拈来一条含有类似语言现象的成语,稍加说解点拨,同学每每茅塞顿开。在文言文教学中,联系成语的常用方法我认为有以下几种:
    一、结合成语释义
    成语中的语素有许多保留了古汉语的意义。所以结合成语释义能增强说服力,加深印象,便于记忆。例如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堪摘?”“堪”与成语“不堪设想”、“不堪入耳”中的“堪”意义相同,是“能够”的意思。同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录毕,走送之”的“走”与成语“走马观花”、“ 奔走相告”的“走”意义相同,是“跑”的意思。有时一篇文章中就牵涉到好几个成语,如在《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就有这几个例子:
“期日中”——不期而遇 (约定)(未经约定而意外相遇)
“太丘径去”——去危就安(离开)(离开危险,达到平安)
“舍去”——舍己为人、舍近求远、锲而不舍(舍弃)
“与朋友交不信”——言而有信(信用)
“入门不顾”——王顾左右而言他、瞻前顾后(回头看)
    二、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的语法现象
⑴ 一词多义:
如:道:道不拾遗(道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
以其人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
说长道短(说)
又如: 兵:短兵相接(兵器)斩木为兵(兵器)
兵强马壮(军队)
草木皆兵(士兵)损兵折将(士兵)
纸上谈兵(兵法)
如:亡    亡命之徒  (逃亡)      亡羊补牢    (丢失)
亡国之音 (灭亡)      家破人亡    (死亡)
唇亡齿寒  (掉落、失去)
借助成语语境,学生更容易掌握一词多义的现象。
⑵通假
成语中也有通假字,音义都从本字。如:
拨乱反正(返) 图穷匕见(现) 一暴十寒(曝) 再接再厉(砺)
信口开河(合)景从云集(影)流言蜚语(飞)   被发文身(披)
博闻强识(志)疾恶如仇(嫉)  无动于中(衷) 胆战心惊(颤)
⑶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古代汉语中的常见现象,结合成语的语境来理解古今异义,不容易望文生义,以今解古。
成 语    词       意义
赴汤蹈火    汤       热水、开水
运斤成风    斤       斧头
破涕为笑    涕       眼泪
乳臭未干    臭       气味
屡试不爽    爽       差错
抱恨终天    恨       遗憾
不名一钱    名       占有
⑷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古汉语的这种独特现象也反映在成语中,表现如下:
①成语中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常有使动用法,如:“无丝竹之乱耳”中“乱”意为“使——乱”,成语中也有这种现象,教学时可用来互相印证。
例:汗牛充栋——汗:名词作使动词,使牛累得出汗。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袁枚《黄生借书说》)
闭月羞花——闭、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躲藏,使羞惭。
既来之,则安之——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之来。安:形容词作使动词,使之安定。例“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完璧归赵——完:形容词作使动词,使完好。例“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成语中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结合常见的成语,这种语言现象就容易接受了。
例:“不耻下问”就是“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草菅人命”就是“以人命为草菅”。
“梅妻鹤子”就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不远千里”就是不以千里为远。
“ 是古非今”就是认为古代是对的,认为现代是不对的。
③成语中动词形容词作名词现象
百废俱兴——废: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情。例“政通人和,百废具(俱)兴。”(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从善如流——善:形容词作名词,正确的意见。
居安思危——安、危:形容词作名词,安乐的环境、危难。
披坚执锐——坚:形容词,坚硬、坚利,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形容词,锐利、锋利,作名词,锐利的武器。例“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取长补短——长、短:形容词作名词,别人的长处、自己的不足之处。
一见如故——故:形容词作名词,老朋友。
择善而从——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榜样。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④成语中名词作状语现象
斗折蛇行——斗、蛇: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分别作“折”“行”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例“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唐?柳宗元《小石潭记》)
耳闻目睹——耳、目:用耳朵、用眼睛,分别作“闻”“睹”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凭借方式。
风餐露宿——风、露:在风里,在露天下,分别作“餐”“露”的状语,表环境处所。
日积月累——日、月: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分别作“积”“累”的状语,表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
土崩瓦解——土、瓦:象土块、象瓦片,分别作“崩”“解”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星罗棋布——星、棋:象星星一样、象棋子一样,分别作“罗”“布”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
席卷天下——席:象卷席子一样,表动作行为的状态。
    三、联系成语学习文言句法
    对于枯燥的文言句法,很多同学因找不到学习的技巧而苦恼,那么我们不妨通过成语来学习。
1、宾语前置句。
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学习“忌不自信”、 “古之人不余欺也”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岁不我与、时不我待”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第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学习“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何患无辞、何罪之有、何去何从”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条件: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第三,“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在学习 “无乃尔是过与”、“宋何罪之有”、“何厌之有”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不此之图、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马首是瞻”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其基本的语法结构:“前置宾语+是(之)+谓语(动词)”,其中“是”、“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状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而从古代汉语脱胎而来的成语中也常有这种用法。
状语后置现象在成语中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于”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是由介词“于”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如:“无济于事”中“于事”是状语,放在了谓语“无济”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于事无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于忧患生,于安乐死”;其他类似的还有“重于泰山、死于非命、无动于衷,喜形于色、毕其功于一役、拒人于千里之外、防患于未然”等。在文言文中,这类现象和用法比比皆是。
    第二,“以”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由介词“以”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如:“动之以情”中“以情”是状语部分,放在了谓语“动”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以情动之”。其他类似的还有相濡以沫、嗤之以鼻、持之以恒、掉以轻心等。文言句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用法,如:“王尝语庄子以好乐”(《庄暴见孟子》),句中的“以”解释为“把”,“以好乐”解释为“把喜欢音乐这件事”。
3、特殊句式
㈠判断句
“……者,……也”或“……也”是古汉语中最常用的表判断的句式,而成语中却常用“乃”、“为”“ 皆”“非”等虚词来表判断。如:胜败乃兵家常事、识时务者为俊杰、草木皆兵、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知之为知之等表肯定的判断;人非草木、非亲非故、答非所问等表否定的判断。
㈡被动句
文言文的被动句与现代汉语不同,一种是有被动词的,但标志不同,如:“见”、“为”等等。成语有“见欺于人”、“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为今用”等;另一种是没有被动词的,如“蔓草难除”等。
㈢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成分很多,成语也如此,如:
放之(于)四海而皆准、欲速(则)不达,狗尾续(于)貂,沧海(之)一粟,引(之)以为戒,欲速(则)不达,亲(者)痛仇(者)快,束之(于)高阁,,流芳(于)百世。
综上所述,古汉语的各个知识点,大都不乏成语用例。成语具有简洁精辟、信息量大、易于记忆、便于提取等特点,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在帮助学生记忆和使用文言词语意义和语法规则时,作为一种互相印证、拓展补充的教学辅助手段,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不但有利于文言文的学习,还可加深对成语的理解,一举两得,不亦乐乎?
参考文献:
1、《成语与中学语文教育》葛秀娟《宁波大学学报》2003年 8 月
2、《成语与中学古文教学》360教育网
 
                        巧用成语教学高中文言文
 
    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汉语成语大多来自于古代文献,是古典文献中的精华部分,不仅浓缩了其中的文化信息,保留了文献原有的语法规则和词汇意义,而且在现在汉语中还被广泛地运用,是沟通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桥梁,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汉语知识的一个窗口,所以有人说成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依据这块“化石”,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还可以利用它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古代汉语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
    成语具有简洁精辟、信息量大、易于记忆、便于提取等特点,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在帮助学生记忆和使用文言词语意义和语法规则时,作为一种互相印证、拓展补充的教学辅助手段,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依据成语理解、掌握古今异义词
    成语保存了大量的鲜活的古汉语实词,是学生记忆和推求文言词语意义的最好的载体。对那些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如果能较好地利用成语去记忆或推求其词义,那么许多难懂的文言语句就会迎刃而解。
    如:1、方问国士,而及诸兄,是以尤之耳。2、动辄见尤,欲益反损。3、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三个句子中,“尤”是理解句意的难点,且古今意义差异较大。前两句,可以依据成语“怨天尤人”推求出“尤”的意义是“责怪、归罪”;第三句,从“以儆效尤”(儆:使人警醒,不犯错误;效:仿效,效法;尤:过失。)中也可以推求其意义是“过失,过错”。
    再如:1.人亦不堪其忧,回亦不改其乐。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4.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四例中,前两句“堪”都是“经得住,能承受”的意思,今天也不常用,可联系成语“疲惫不堪”、“狼狈不堪”来推求其意义;后两句“堪”都是“能够”的意思,与成语“不堪设想”、“不堪入耳”中的“堪”意义相同。
    当然,许多古今意义差异较大文言实词或虚语还很多,大多都可借助成语记住其含义。
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哪里)、巧言令色(令:好,讨好)、毫厘不爽(差错)、如期而至(期:约定)、乳臭未干(臭:气味)、举国同庆(举:全)、欲盖弥彰 (彰:清楚、明白)、追亡逐北(逃亡的人)、不刊之论(刊:削除、更改刻错的字)、防患未然(然:这样)、狐假虎威、不假思索(假:假借)、缘木求鱼(缘:沿着、顺着)、亡羊补牢(亡:丢失)等等。
    二、利用成语来掌握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如“穷”、和“因”在古汉语意义非常丰富,但是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它们的意义,并借以记忆。
穷:穷形尽相(尽致)         穷兵黩武(用尽)
穷凶极恶(极端)             日暮途穷(尽了)
穷乡僻壤(贫穷)           穷奢极欲(极为)
穷追猛打(彻底)           穷当益坚(困窘)
穷山恶水(自然条件恶劣)
因:因噎废食(因为)       因地制宜(凭借、依据)
因循守旧(沿袭)           前因后果(原因)
    三、成语中含有大量的通假字,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古汉语中的通假字
如:水清石见(见同现),受益匪浅、匪夷所思(匪通非),拨乱反正(反同返),再接再厉(厉同砺),博闻强识(识通志,意思是记),待贾而沽(贾通价),一暴十寒(暴同曝),秀外惠中(惠同慧),短发文身(文同纹),华而不实(华同花),不亦说乎(说通悦),被发左衽(被通披),不敢旁骛(骛同务),将取固予(固同姑)等等。
    四、成语中包含了凡乎所有的古汉语词语法现象,是理解或掌握古汉语语法规则的最捷便的途径
(一)成语中有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是学习和掌握这个古汉语难点的有效载体和途径
1、名词作状语。如: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句中“狼”是古汉语的名词作状语,当理解为“象狼一样”。这与成语“豕突狼奔”中“豕”和“狼”的用法完全一致,都是用在动词前面,且不做主语。具有相同用法的成语还有:瓦釜雷鸣、川流不息、风餐露宿、狼吞虎咽、车载斗量、蝇营狗苟、乌合之众、星罗棋布等。
2、意动用法。如: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句中的“席”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可以理解为“把……当作睡席,这与成语“幕天席地”中的“幕”与“席”用法完全一样,可以依据“幕天席地”来掌握和记忆。类似的成语还有:不耻下问(把……当作羞耻的事)、幸灾乐祸(把……当作幸福、快乐的事)、草菅人命(把人命当作草菅)等。
3、名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如(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2)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句(1)其中的“事”,是名词用如动词,可解释为“做事、做”与成语“无所事事”中的第一个“事”用法相同;句(2)中的“轻”是形容词用如动词,意思是“轻视、看轻”,与成语“轻身重义”里“轻”与“重”的用法又完全一致。具有这种用法的成语还有:春华秋实、不毛之地、不胫而走、不翼而飞、一鼓作气、衣锦还乡、厚古薄今、先礼后兵等。
4、使动用法。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句中的“辱”是典型的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受辱”,可以用成语“丧权辱国”相印证来帮助理解和记忆。同样,含有类似用法的成语还有:完璧归赵、劳民伤财、惊天动地、祸国殃民、飞砂走石等等。
5、形容词用如名词。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较常见,在成语当中也非常普遍。如:成述其异,宰不信。句中的“异”解释为“特殊的本领”,是把形容词用如名词;成语“见异思迁”的“异”理解为“不同的事情”,同样也是用如名词。形容词用如名词的例子在成语中还有很多,如:驾轻就熟(轻巧的车;熟悉的路)、吐故纳新(旧的、不好的;新的、好的)、忆苦思甜(苦艰的生活;甜美的生活)、乘坚策肥(坚固的车;肥壮的马)、摧枯拉朽(枯朽的草木)。
(二)利用成语理解掌握古汉语特殊句式
成语中包含了所有的古汉语特殊句式,且短小而上口,便于记忆和提取。
1、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否定句或疑问句的代词宾语一般要提前到谓语前面。如:城居者未之知也。大王来何操?这种现象在成语当中也同样存在。如:时不我待、人莫予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去何从、何罪之有等。另外,古汉语中常见的用“是”字提前宾语的现象,在成语中也很常见,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才是举等。(2)介词结构后置句。这种古汉语中常见语法现象在成语中常常是以“于”、“以”等介词及其宾语的后置为标志。如:重于泰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于世故、行成于思、相濡以沫、嗤之以鼻、授人以柄、绳之以法等。
2、省略句。古汉语中成份省略的很多,成语中也存在,不过成语中以介词省略和介词宾语省略现象居多。如:不以(之)为然、不以(之)为奇、信(之)以为真、如坐(于)针毡、祸起(于)萧墙、如坐(于)春风等。
3、判断句。“……者,……也”或“……也”是古汉语中最常用的表判断的句式,而成语中却常用“乃”、“为”等虚词来表判断。如:胜败乃兵家常事、识时务者为俊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安身为乐、邦以民为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表肯定的判断;人非草木、非亲非故、答非所问等表否定的判断。
4、被动句。表被动的成语通常以“见……于……”形式或“为”字等为标志,这与古汉语中的情况是一致的。如:见欺于人、见笑于大方之家、为我所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
利用成语教学文言文只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切不可以偏概全、本末倒置。要真正学好文言文还必须全面地认真研读经典的文言篇目,那才是学好文言文的根本所在。
    三,该同学提出的问题正是我要让大家探讨的问题,因为这里包含了天文学和物理学的许多知识。”看到学生探究问题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老师作了个顺水推舟,说:“这节课我们不妨就来讨论A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就此引导学生作如下讨论:
1.这个传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在图上找出牛朗星和织女星的位置。3.两颗星相距多远?
学生们讨论了一会儿后,B同学叙述道:“这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传说牛朗和织女是一对恩爱夫妻,有两个孩子,但皇母娘娘硬把这对夫妻拆散,分居在天河两边,只能于每年的七月初七,在银河架起的鹊桥上相会。”老师说:“好,B同学说的非常具体,故事都听了,现在请大家在地图册上找出两颗星所在的位置”,找到后,老师接着问:“有谁知道这两颗星之间的距离吗?”好多学生纷纷摇头,其中有C同学说:“相距很远很远”,老师说:“对,相距很远,那到底有多远?”老师停顿了一会儿说道:“相距16光年”。学生中发出阵阵“噢”声。老师接着又问:“如果牛朗打一个电话给织女,织女接到这个电话就得多少年?”学生马上回答:“16年”。“如果他们俩再用光速一样的高速度,互相朝对方跑的话,又得花多少年?”“8年”。“现在答案清楚了,牛朗织女七月初七是不能相会的,这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那么既然不能相会,为什么会有这个传说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便纷纷议论,不多一会儿,D同学说:“这主要表达了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渴望真诚爱情的心情。”
问题搞清了,知识掌握了,学生们的脸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尤其是A同学笑得更加灿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碰到与众不同、新点子多、爱提问题的“捣蛋鬼”,这时教师应从自主教育的原则出发,激活、催发、保护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很完美,教师应避免造成学生情绪的紧张和压抑,最后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促使其创造个性充分自由地发展。这样的课,会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尊严,感受到生命得以张扬的魅力;也只有这样的课,才更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