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借成语学文言句式

 弈虫 2019-01-18
巧借成语学文言句式
半塔中学 时飞 教学八余年来,越来越体悟到成语还有一种不大为人注意的妙用:大凡古汉语中不易为同 学理解的特殊句式,与其声嘶力竭地正面解释,不如拈来一条含有类似语言现象的成语,稍 加说解点拨,同学每每茅塞顿开。很多同学因找不到学习的技巧而苦恼,那么我们不妨通过 成语来学习。 1、宾语前置句。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可 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学习“忌不自信”、 “古之人不余欺也”这样的句式时, 我们不妨通过“岁不我与、时不我待”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 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第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学习“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微斯人,吾谁与 归”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 “何患无辞、何罪之有、何去何从”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 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条件: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 的前面。 第三,“之 ”、“是 ”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在学习 “无乃尔是过与”、“宋何罪之有”、“何厌 之有”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不此之图、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 马首是瞻”等成语来理解, 从而明确其基本的语法结构: “前置宾语+是 (之) +谓语 (动词) ”, 其中“是”、“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状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而 在文言文中, 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 翻译的时候, 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 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而从古代汉语脱胎而来的成语中也常有这 种用法。 状语后置现象在成语中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于”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是由介词 “于”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如:“无济 于事”中“于事”是状语, 放在了谓语“无济”后面, 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于事无济”。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就是“于忧患生, 于安乐死”;其他类似的还有“重于泰山、死于非命、无动于衷,喜 形于色、毕其功于一役、拒人于千里之外、防患于未然”等。在文言文中,这类现象和用法 比比皆是。 第二,“以”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由介词“ 以”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如: “动之以 情”中“以情 ”是状语部分,放在了谓语 “动”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 以情动之” 。其他类似 的还有相濡以沫、嗤之以鼻、持之以恒、掉以轻心等。文言句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用法,如: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庄暴见孟子》 ) ,句中的“以” 解释为“把”,“以好乐 ”解释为“把喜欢音 乐这件事”。 3、特殊句式 ㈠判断句 “……者,……也”或“……也”是古汉语中最常用的表判断的句式,而成语中却常用“乃”、 “为”“ 皆”“非”等虚词来表判断。如:胜败乃兵家常事、识时务者为俊杰、草木皆兵、人为 刀俎,我为鱼肉、知之为知之等表肯定的判断;人非草木、非亲非故、答非所问等表否定的 判断。

㈡被动句 文言文的被动句与现代汉语不同,一种是有被动词的,但标志不同,如:“见”、“为”等等。 成语有“见欺于人 ”、“见笑于大方之家 ”、“古为今用”等;另一种是没有被动词的,如 “蔓草 难除”等。 ㈢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成分很多,成语也如此,如: 放之(于)四海而皆准,欲速(则)不达,狗尾续(于)貂,沧海(之)一粟,引(之)以 为戒,亲(者)痛仇(者)快,束之(于)高阁,流芳(于)百世。 综上所述,古汉语的各个知识点,大都不乏成语用例。成语具有简洁精辟、信息量大、 易于记忆、便于提取等特点,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在帮助学生记忆和使用文言词语意 义和语法规则时,作为一种互相印证、拓展补充的教学辅助手段,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结 合成语学习文言文,不但有利于文言文的学习,还可加深对成语的理解,一举两得,不亦乐 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