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韦驮像

 聰哥的寶藏 2016-02-12


梵文Skanda(塞建陀),译“韦驮”,在中国佛教故事中,又有韦驮守护伽蓝的说法,所以建寺庙必奉韦驮为守护神,世称韦驮菩萨。

精品之作?

在中国寺院通常将之安置在天王大殿弥勒菩萨之后,背对山门,面朝大雄宝殿。面对着释迦牟尼佛像。山西平遥双林寺的韦驮是明代一件杰作,他不是该殿的主佛,也不是安置在弥勒菩萨之后,但他确是各地同类韦驮塑像中的精品之作。

▼体态——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我国开始塑造韦驮像于宋代。古代武将装束,金盔金甲,威风凛凛,手持金刚杵。

↓双林寺 明代


一般有三种姿势:一种是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一种是一手托杵,靠于肩上;一种是一手握杵拄地,一手插腰,或双手扶杵触地。

本尊韦驮与一般常见的(静态)韦驮造像不同,整个动态咄咄逼人, 身体呈现出一种夸张的 S 形曲线,身体重心落在左脚(左脚着力,右脚跨出)腹部前挺,从腰部开始,由头带动整个上体躯干向右侧扭转,头颈胸扭动达到身体结构的最大极限,整个身体形成一张拉满了的弓,右臂做大限度的摆向身体的侧后方,形成弓上的箭,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腿部盔甲叠挂的方式,好比剧烈运动前的挽袖子,非常人性化,不难想象这种方式给腿部活动以最大的自由空间。

▼面部——傲视群雄

韦驮的面部塑造中,着重刻画其双目,使瞳仁有意识地转向与头部运动方向相反的一侧,就是斜视,这使我想到一句话:最强者,傲视群雄。

一朋友做关公像,我问他人家塑关公像眼睛直视前方,你塑的关公很有意思,斜视或无视他人,他笑笑不语,看到这尊韦驮,两者眉宇之间有几分相似神韵,如今突然明白他的高深之处,他与古人不谋而合,这正是艺术的美妙之处。

常见的韦驮,面如童子,无胡须,表示他不失赤子之心。此尊韦驮成年男子相,无须,刚中带柔,机智勇猛。


▼各地韦驮像

——面如童子,不失赤子之心。

韦驮杵方向的含义

(有多重说法,以下说法流传很广,但并无根据,佛教寺院招待过往僧众是自己的义务。)

●如果韦驮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具备接待云游僧人和居士的能力。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

↓法海寺壁画

↓白马寺 明 脱胎漆


●如果韦驮单手托着金刚杵的寺庙,则表示该寺只具备对少量云游僧人短期接待的能力。

↓法海寺壁画


↓苏州博物馆 明代 铜


↓善化寺


●如果韦驮右手握杵触地、左手叉腰,或双手扶杵触地,则表示不具备接待条件。



也许是那累了换个姿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待请教 敬请指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