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受李斯的启发

 高山水长流 2016-02-12

      李斯这一生,给我的震撼很大,人从卑贱无名,穷困潦倒到有天成就帝国霸业,位极人臣,实在太光辉,这绝对是一个穷小子的发家神话。这对于任何一个拥有梦想,希望成就伟业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激励。然后结局悲惨,不能不令人警醒。

 

李斯,开始受老鼠吃食的启发,便开始了改变命运的旅途,他毫不犹豫,十分坚决。可见成大事之人必须果断。

 

既然要改变命运,自己一文不名,胸无点墨是不行的,于是他一出来便拜当时名满天下的荀子为师,而且专修帝王之术,可见其野心之大。必须找大处,搭大台,唱大戏,这才是大丈夫。可见成大事之人必须让自己充实,增长智慧才干,要有一个非常好的授业恩师。

 

学成毕业的时候,他分析了当时的局势,认为去秦国才是他建功立业的地方。因为在求学期间,已经立定了自己的此生目标,就是要助秦国完成统一事业。统一天下,不知道是否李斯的创见,或者是别人提出过,而他要去身体力行。但这个事业,绝对是前无古人的空前伟业,李斯必定认为自己该当仁不让。所以,成大事者要给自己提出与自己能力相配的目标。

 

去了秦国,当时的秦王恰好死了,幼小的嬴政刚即位,于是他的计划被打乱了。他计划的一朝跃居要职的理想不得不修改。于是他便转投当时最显耀的吕不韦门下,以伺机受到赏识,然后入到仕途中。这里,可以看出他的自我调整能力,在身处逆境和变化的时候,应当如何调整心态和行动,以达到最终的目标。(这一段经历的转述且参照曹参的书,鄙人非史学家,也不出书,所以既无责任感,也无必要,故不想去考证)

 

然后在吕不韦手下终于得到了一个小官职。但是,他善于制造机会,终于让自己得以面见秦王嬴政。李斯必定也有所了解,嬴政虽年少,但是志向不小。于是李斯的洋洋洒洒的一篇统一论,认为秦国已经到了一统六国的时候,将自己的愿协助秦王统一六国的抱负说给秦王听,秦王犹如醍醐灌顶,也许年幼的秦王之前还没有树立过如此明确的目标呢,李斯这一番谏议,有远大理想,也有实施计划,听起来既符合自己的利益,也具备可行性。秦王也是果断善察的人,当下拜李斯为长史。李斯,真是善于潜伏啊。而且他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真是善于制造机会,也善于利用机会。这一次劝谏,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其中可看到李斯的莫大胆量和非凡的自信,还有成大事者,必须口才敏捷,演讲技巧一流。知己知彼,知道秦王需要什么,而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很善于找到合作的契机。

 

李斯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也知道完成自己理想,只有帝王的支持。他知道吕不韦不过是一时的权臣,不可长久依附。李斯,没有给吕不韦上这个统一六国的培训课程。既然这是他的目标和理想,为什么他不兜售给吕不韦呢?如果兜售给吕不韦,吕不韦会采取什么措施和回应呢?他极有可能纳为己策,自己向秦王进谏统一之策,而李斯将来不过是替他卖命而已。哪有这种道理,手握千金之璧,拱手相让与他人!他接近吕不韦,不过是给自己架个梯子去接近秦王。这么伟大的事业,哪能容许吕不韦分他一杯羹!李斯很知道自己的价值,所以绝不会趋炎附势,目光短浅。

 

然后李斯开始卖力地实践自己的一步步计划。离间六国君臣,暗杀或者贿赂,使之内部不合,破坏其内部团结,然后举兵灭之。这些阴谋诡计,在当时看来,或许真的不算太稀奇。战国百余年,诸侯国之间互相倾轧,早已无所不用其极。李斯不过是干得更彻底更露骨而已。统一六国的步骤,在秦王的支持下,李斯的部署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样,李斯一步步取得秦王的赏识和信任,逐渐成为心腹之臣。在得到老板信任的时候,更应当卖力地做事。

 

除此之外,李斯在对于秦国内部的事情上,也逐渐插手事务。譬如稳定秦国内部政局,肃清成蟜叛乱,歼灭嫪毐,削夺吕不韦的权,也发挥了作用。最后,因为秦国内部的一场争权夺势引发的一场轰轰烈烈的逐客令,他不满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就停滞于此,所以酿就一篇千古奇文谏逐客书,令嬴政回心转意,更加坚定了李斯的地位。李斯,对于自己的梦想始终是那么地执着和坚定。

 

然后君臣齐心,更加快了统一的步伐。统一了以后,李斯又提出了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等许多策略,目的便在于巩固秦王朝的统治。李斯的丰功伟业,在此处已经达到一个顶峰了。然后呢?然后干嘛呢?实现了这么大的一个事业,三皇五帝未尝有之,然后我们该干什么呢?秦始皇说,我要长生不老。李斯想,功名利禄我已经有了,而且达到了顶峰,那我还能追求什么?我要荣华富贵永世长享。这时,可见一个人的理想规划,是多么重要。如果只规划到实现理想,但是之后呢?如果没有做好迎接巨大成功的心里准备,到那时,没有了新的奋斗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主心骨,没有主心骨就容易迷茫,迷茫的时候人就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不知道何去何从的人就容易受人受命运的摆布。李斯,就是这样一个鲜明的例子。

 

永葆富贵,是一个新的奋斗目标吗?我们看来不可能,在李斯看来,也许有可为之处。他想为秦国建立万世基业,他及他的子孙理当王侯将相世代相传。他知道盛极必衰的道理,但是李斯,缺乏这种急流勇退的魄力,也缺乏对于危险的自我认知,他太自信了。一个人要想他否定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和做事的内在驱动力,那无异于自杀,因为他就是靠这个活着的。

 

所以,李斯没有舍得走。到最后嬴政死了,他面对命运的抉择时,仍然不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与赵高合谋。其实,不要看其中的多少迂回曲折,从他开始出来混的那一段个人使命宣言便可以看出,他的选择是必然的。而后面的那些更多匪夷所思的斑斑劣迹,更是他自己的价值观取舍的结果。

 

我想李斯,假如能存有大义,杀了赵高,让扶苏即位,未必事情有那么地惨,结果未必如他所假设那么不好。如果扶苏知道李斯当机立断斩了赵高,维护自己的地位,无异于为他登基立下巨大功劳,扶苏是正人君子,就算日后政见不合,也未必置于死地。我看李斯,一定是忘记了算这笔账。

 

无奈,人总有盲点,只可预知眼前的危险,不知道背后的危险。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见利而忘义。但是人活着,不可能预知一切。所以宁可活得光明磊落,就算是死,也要取义成仁,方死而无憾,问心无愧。何况,很多时候,现实不像想象得那么悲惨,只是人都有往坏处想的毛病啊!这不管是什么大人物,小人物,古人今人,都是一样的。

 

剖析了一大通,我从李斯身上看到的,学到的,真是满满的一车。这一次读史,太有收获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