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能代表青岛形象的,除了咱们耳熟能详的崂矿、海尔、青啤等等大品牌,还有一样了不得的发明:够级扑克。 在青岛大大小小的公园里, 只要看到一群大爷围在一起, 那一定是够级场子; 很多单位午休时都是这样的: 嘿嘿,青岛台有档节目叫《够级英雄》, 在电视上看高手过招是另一种爽歪歪啊; 李沧区更是多年举办“万人够级大赛”, 情形如图: 据说这个比赛啊, 是为了“够级”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准备! (小虾米已惊呆) 青岛人谁家没有12,3副扑克, 过年串门,聊上几句话 ,就迫不及待地“来两把”, 那些日常久不联系的亲友,打 几把牌就立刻和以前一样熟络了。 够级,简直是青岛人的过年必备! 够级怎么来的? / 1996年编修的《沧口区志》记载,够级在沧口广场一代悄然兴起,所以”够级“也被称为”沧口扑克“。“够级”的意思是“够级别”。沧口广场也是够级的发源地。现在,随着沧口广场、沧口剧场(文革中叫长征剧场)、溜冰场的拆除,沧口广场一带玩扑克的不如沧口公园多了。但毕竟是够级的发源地,现在仍有一些人坚守在原沧口广场南大门一带打扑克。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青岛市的知青上山下乡,将其带到胶东半岛和鲁南、鲁北一带。到甘肃、青海、内蒙等地支边的知识青年又将其带到了这些地区。同时,到省内菏泽、北镇、济宁等地和外省宁夏、湖北等地支内的职工也将“够级”带去在当地传播,传给了外省人。 “够级”现在早就不局限于青岛,而是传遍全国。联众游戏上每天在线打够级的都在万人以上,很多人直接把“青岛够级”称之为“中国桥牌”。 怎么打够级? / 这是一个挺麻烦的问题,而且市南市北和李沧区的规则略有不同,李沧作为发源地,规则较严。这里简单叙述一下,想学的童鞋请主动请教周围的够级大咖,多打几把,自然就上手了。 6个人玩,3个人为“联邦”,相隔来坐,和你对着的叫对门;“联邦”和各个主体有义务为自己“帮”的人提供攻击掩护和撤退保障,个人先出局者为赢家,“联邦”集体先出局为集体赢家。 出牌出牌顺序如同“争上游”,即逆时针;如果出牌者在出复数牌时凑不起牌来,也可以用自己的小“2”来顶替所要出的点数的牌,就形成了一种“够级牌”。这时,只有对门可以进行还击。 “够级牌”的标准是,5个“10”,4个“j”,3个“q”,一对“k”,一个“2”、一对“a”、一个“小画”、一个“大画”,套数者越多越强。难以凑成“够级”队伍的牌战斗力很弱。如果没有标准的够级牌,其他牌配以“2”、“小画”或“大画”,同样也可以发挥“够级”的作用,比如3个“10”配2个“A”,也是一套够级牌。 另外,如果一个人的对门赢了,那这个人就没墙了,他就可以随便打别人。 够级专有名词科普 / 第一名:头科 第二名:二科 第五名:小啦 第六名:大啦(也有叫:啦科、大啦) 3个人一帮叫联邦 对面的人叫对门(打对门) 彩色大王叫大虎 黑白大王叫小虎 2叫小俩 A叫帽子(也有叫:尖子 的) K叫老开 Q叫蛋子 J 叫钩子 5个10、4个J、3个Q、2个K、2个A、1个2、大虎、小虎,就是够级牌。 够级打到最后剩10牌联邦可以看牌 够级的分制: 一方只有头科走了,大小啦:2分 一方头科2科走了一个拉科:2分 一方头科2科走了一个小啦:4分 一方123全走了叫:窜三湖:6分 不止是打牌 / 三人联邦,四副扑克,六人成局。其实很像战国时的纵横捭阖,秦汉时的逐鹿中原,三国时的勾心斗角。所以,够级的魅力在于团队合作。如何把手中的一副牌,最大限度地发挥战斗力,是一门学问;发挥联盟的勾连作用,更是一门学问,因此够级中有“高手不争科”的说法,够级高手能够准确把握每一局中个人所处的位置,为了整体利益而放弃正科。所以,够级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牌友们顾全大局、统筹兼顾的团队协作意识。 青岛人打“够级”,要的是那份热烈气氛,图的是那种强烈刺激,一般不用来赌博。可久而久之,神经衰落,便生出许多拍在花样。先是贴纸条,在脑门、两腮、鼻尖、下巴。再是挂耳环,一方小纸,中破圆洞,一个一个地套在耳朵上。最甚者是一张报纸,挖个大洞,从头套下去,叫做“纸衫”。一桌人,耳环、纸衫,上挂下联,摸牌出牌,才叫有意思! 青岛台的《够级英雄》连主题歌都有了,这小rap唱的,不比沙洲差~ 过年了,还不赶紧来几把够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