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呆在一段时光里,怀念另一段时光——记清江浦记忆馆

 拾西 2016-02-12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露天电影院 郁冬 - 露天电影院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个城市也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记忆。

如果你问我属于淮安的记忆在哪里可以寻找到?我会推荐你去看一本书——《清江浦印象》,然后,我会建议你去一个地方——清江浦记忆馆。

2015年是清江浦开埠600周年,这个不大的记忆馆,将属于淮安的城市记忆以浓缩而又生动可感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我母亲76岁了,她说: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头一回知道淮安是什么样子。


请随着我们的镜头,感受淮安这座城市的风云过往,岁月流光。


作为一座城市,淮安是从清江浦起步的。这是一个围绕着运河两岸的小镇,依托运河漕运之利,繁盛长达数百年,一度被称为运河四大都市之一。


在这个微缩的城市里,鳞次栉比的店铺售卖着天南地北的商品,也汇聚了南腔北调的方言。人们沿着运河南下北上,或为生计,或为理想,总不免要在清江浦逗留。

关于十里长街、东西大街、花街的记忆承载了一片繁华。


当初的街市的热闹繁荣不亚于图片所呈现的景象。我们好奇着先祖的生活方式,被影像记录下的我们,也将成为后代好奇的对象。

粮店、豆腐店,民以食为天。

东大街的热闹还令很多老淮安人记忆犹新,在这里,一帧帧画面让这些记忆呼之欲出:



很多的欢乐也被定格:


人们在研究传统婚俗。

传统总是与仪式相连,虽不免繁琐,但是生命也因为一个又一个的仪式而被纪念,被祝福。


还是回到原点吧。正是借助了运河河道之便,清江浦成为漕运重镇,九省通衢。


常盈仓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它会被历史永远记录的。作为运河沿线最大的粮仓之一,它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粮仓”。


“丰济仓”位于西大街,虽然原来的地面建筑已经不见踪迹,但是基础还在,门前有着深深车辙印的石板路还在。


清江浦开埠600年,但是一直有城无墙。清同治年间(1864年)为避捻军之乱,仓促筑城,城墙所围,只是清江浦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都被城墙挡在了城外,北至里运河,东至承德路,南边到现在的环城路,西边到西大街的尽头,淮阴电厂前的那座小桥。清江浦原本是五教合流之地,结果只有属于道教的都天庙在城里,佛教的慈云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基督教的福音堂、天主教的同庆堂都到了城外。

而纪念至圣先师孔子的文庙,也被挤出城。



南门,又叫“迎薰门”,在现在的人民南路和环城路交叉路口。门早就被拆除了,在原址建有“淮阴攻城阵亡将士纪念碑”。

大清国的兵士们守着一方安全。


城楼上挂了灯笼。即使是处于战备状态,所有的年节都不应该被忽视。



在城垛口,还架着火炮。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最直观的改变就体现在生活用品上:

照相机

电影放映机,所有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对此都不会陌生。

小时候,最经常看的电影是露天电影。电影放映员总是很帅地完成胶片的连接。我那时候很小,不知道那些电影放映员是不是当时姑娘心目中的白马王子。记得清楚的就是我和小伙伴们总是挤在放映机的周围,着迷于片盒的来回调换。那时候,很风靡的一种收藏就是一幅幅的电影胶片,类似正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相片底片,只不过,底片是负片,而电影胶片就是微缩的电影画面。

小朋友们好奇的不是桌上的本子,而是本子里密密麻麻的字,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厚厚地写了大半本。我们一致判断是老物件,因为它呈现出的状态根本不是造假、做旧所能企及。

时间是最公平的,它回报人们以感动的方式。

军用书包挂在衣架上,待补的衣服搭在缝纫机上。老式电视机上覆盖着纱巾,下面是手工钩织的棉线的盖布。旁边的五斗橱上的压力热水瓶是这家比较现代的物品,一下子把时间拉近到80年代。

在每一个70后的心里,都有着一座天堂电影院。

这种感觉无需说出,懂的人都懂。这种感觉也无法分享,不懂的人很难懂得。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故乡。我们常常做的是:呆在一段时光里,怀念另一段时光。


在淮安的老字号“亦庐”照相馆来张合影吧,纪念我们共同度过的时日。



感谢市志办杜涛处长作为向导,给我们很多专业的解读。


隔河相望的文庙和国师塔


清江大闸被打扮得流光溢彩,它记录的历史,比岁月还长。




清江浦记忆馆位于里运河中洲岛(清江大闸东),节假日免费开放。




一路相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