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教育,毫无疑问置身其中。为了教育依然能够发挥引领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前瞻性作用,为了教育能够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担当更为崇高的使命,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全面、健康、快乐的成长,为此,我们达成以下共识: 一、热情拥抱数字化的教育生活,在网络时代实现师生同游。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寸肌肤”,抗拒就是“逆流”,不如为我所用。教师坚守育人初心,与学生共同徜徉于网络,在言传身教中给学生以美德、艺术等人文熏陶,并着力于学生的思维建模,使他们在全方位的综合感知中实现更高层次的全面发展。 二、大胆构建新型生态课堂,与学生平等对话。 “未来教室”不再是概念,电子白板、投影仪、鼠标……链接起我们整个世界。教师和学生的获取知识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他们同以“学习者”身份出现时,教师必须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与教学形态,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领者。 三、改变重塑教师角色,主动适应教学新常态。 “翻转课堂、微课、慕课,在线教育……”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同时还是启迪者、创生者。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和教学对象,具备整合的慧眼、筛选的智眼、发现的锐眼,在一个开放、自由的体系中与学生进行“视界的融合”。 四、注重提升教师内核,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只有教育观念抢跑,我们的学校才有可能成为未来教育的标杆。“互联网+”教育下,教师更要与时俱进,科学、合理利用新平台,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实现自己的教学主张,不仅仅关注课堂,更要把目光投射到丰富多彩的校园之中,营造基于学科、超越学科的校园活动,以文化人,以德服人,以情动人,实现教学的“合体”和价值的“认同”,影响和引领学生自由、自主、自觉成长。 五、彼此互通往来,促进共享发展。 互联网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提供了“二十四小时便利店”。教师要合理运用、为己所用,在融合、关联中,共谋发展、共享成果。 六、放大优秀教师智慧,促进区域教育公平。 互联网放大了个体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也让教师之间天涯成咫尺,交流更密集,从而缩小地区间因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 为了实现以上共识,我们需要求新思变,教学相长,成功学生,成就人生,做最好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