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2.1认知科学的信息加工理论

 wangdexiao 2016-02-13

过去我们说到客体表象,总认为脑子里好象应该有一幅客体的图画,其实这是用视网膜成象来解释大脑皮层活动,头脑中对客体的反应认知心理学称为表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用形象显示,称为表象;另一种是用语言、概念、词显示,称为表述。即使表象也不同于视网模上的成象,而是形象与抽象的统一。我们不仿作一个实验:在脑子里划一个圆,用直径把圆分成两半,问两半哪个大?直径朝何方向?圆是何颜色?(现实中具体的圆都有以上内容),你说不出,说明你头脑中圆的表象是抽象的。

(四)对符号的认知和以符号为工具进行的思维

辩认各种复杂的符号是人类认识所特有的能动性,用机械反映论是无法解释的。以往的认识论也很少研究语言、符号在认识中的作用。人要对大量信息进行抽象概括,就必须运用语言、概念、符号,概念是同类事物共性的抽象,运用这种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才能从现象深入到同类事物的本质,也才能在记忆中存储。人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言语概念,这是思维的工具,所以思维总是伴随言语活动(不出声)。由于人类思维活动无法直观,所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些心理学家就提出并尝试过让被试在试验过程中报告其心理活动,再根据记录来研究其思维过程。但这种方法始终难以走向科学化,因为这种研究难免带有较大主观色彩,研究的结果因人而异,而客观性和重复性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现代心理学已揭示语言是思维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人的任何思维活动都必然伴随言语,因此,详尽记录思维过程所伴随的言语活动,就可以分析出思维活动的过程和规律。现代认知心理学借助录音、录象(言语所伴随的行动),并运用现代语言学、符号学中关于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及其转换规律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整套对口语的客观记录和客观分析技术,并给计算机输入人工语言和语法程序,就可用计算机对口语报告进行分析处理,由此开辟了研究语言、符号在人类认识中作用的新途径。

以往认识论对认识过程仅有十分笼统的概括性描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现代认知科学对这一完整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任何认识都有目的,目的来自主体在特定环境中的各种复杂需求(需求是以往经验的内化),这就是认识中的价值问题。感觉的选择标准就是认识的目的,接着将目标与现状进行比较,二者的差异认知心理学称之为“问题空间”,主体寻找、选择和规划由现状到达目的途径,这就开始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这是以往认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当代认知心科学在这方面已进行许多有效的研究,不仅研究和模拟个体如何用认识指导行为,而且研究专家和管理者决策思维的过程、规律和策略,如当代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创始人之一西蒙(Herbert Simon又译为司马贺),运用认知科学的成果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由此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其思想已成为现代企业经济学和管理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