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请相信,你能学好任何事情

 木木一升 2016-02-13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Traveling Light Karaoke - Karaoke - Contemporary Christian January 2003

这是羊年的最后一次推送,祝你新春快乐。


最近在看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一本书 Mindset ,其中提到了 growth mindset(成长型思维)和 fixed mindset (固定型思维),这是很简单的两个概念,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可以看到它们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为什么有些人似乎生下来就是人生赢家,而有些人做事情总是以失败告终?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心理学家的兴趣。 为了寻找答案,卡罗尔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有一组实验是观察不同小孩子面对挑战的反应。


卡罗尔和同事们给一群小孩子出了不同难度的智力拼图,并观察他们如何应对难题。面对难度越来越高的拼图,孩子们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反应。一种面对难题变得非常诅丧,开始抱怨游戏不好玩,甚至开始责备自己,“我不知道怎么做”,“我的记性一直不好”……最终很多孩子都放弃了游戏。


另一组孩子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并没有抱怨游戏不好玩,而是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给自己心理暗示,比如对同伴说“看,只差一点我就能做出来了”,或者寻求其他人的帮助,“这道题你能给我一点线索吗?” 不出意料,这组小朋友最后几乎都解决了拼图难题。


造成孩子们表现差异的并不是天赋和智力因素,而是思维模式。第一组孩子表现出的是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即认为自己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而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为了考察自己能力所在的测试组成。


第二组孩子表现出的是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他们认为,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努力,而这个世界上也充满了那些帮助你去学习,去成长的有趣挑战。


碰到拼图难题时,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容易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会认为,这些难题可以发展自己的新技能,自己在解决难题时可以学到新的东西,从而变得更加聪明。


卡罗尔的研究说明了“在很多情况下,决定我们是否成功的并不是天赋和智力因素,而是思维方式”。与很多人的固有认知不同,卡罗尔认为,人的能力并非一成不变,它是可以培养的,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掌握技能。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她提出了成长型思维理论。

成长型思维对我们最重要的一点启发是:要坚信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学好任何事情


人类的各种技能都可以通过学习得到,比如绘画,语言,编程,甚至连段子手这种神奇的属性也可以后天培养。这似乎是一条很浅显的道理,但从内心承认这一点的人还真不多。


怀疑学习,甚至拒绝学习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我们经常能碰到这样的问题,“我没有语言天赋,基础也很差,我能学好英语吗?”,“我今年26岁了,相比那些从初中就开始敲代码的孩子,现在学编程是不是太晚了?”,“我不出国,工作中又用不上英语,学英语有什么用呢?”......他们认为,能不能学好一件事情是天生注定的,学不会一定是自己没天赋,这是自己改变不了的。


坚信自己能够学好任何事情,这一信念本身就无比珍贵。信念是很神奇的东西,坚信自己能学好某样东西,最终结果很可能不会差,但如果坚信自己学不会某样东西,最后肯定学不会。

成长型思维带给我们的第二点启示是:不要拒绝挑战,不要抗拒学习,要跳出舒适区。生活不是考试,困难和挑战存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证明你是否足够聪明,而是为了让你在挑战的过程中学到东西,从而实现进步。


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在畅销书《异类》(Outliers)中提出了“1万小时定律”,这一定律现在似乎尽人皆知,但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与之相匹配的“刻意练习”理论(deliberate practice)。仅仅是1万小时的积累练习并不能保证让你成为顶级高手,否则很多有十年工作经验的人应该都是行业专家了。真正重要的是“刻意练习”,即有意识地跳出自己的舒适区,进入陌生的领域,去接受更加有挑战性的内容,这样能力才会不断增长。

在英语学习中存在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词汇量越大的人,对常用词的掌握程度往往会越好。我们知道,英语单词是严格符合二八法则的,前7000个单词已经覆盖了日常90%的使用场景,理论上熟练掌握这几千个单词,日常交流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你会听到这样的说法,“词汇量不用太大,你看美国人也用不了那么多,我只要掌握常见的几千个单词,能交流就够了”。有意思的是,通常抱着这种想法的人,到最后往往连几千个单词都掌握不了。相反,那些一开始就朝着一两万词汇量去努力的同学,对常用词的掌握情况会好很多。词汇学习也存在马太效应:词汇量越大的人,积累词汇的速度和质量会越高。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这与我们上面提到的两种思维方式有关。认为几千个词汇就够用的人大多抱着一劳永逸的心态,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中,不愿意去学习和挑战新的内容。他们在将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限定为几千个单词的同时,把自己的潜力也一并锁住了,要知道,他们本来是可以掌握几万个单词的。对于目标是几万词汇量的同学,他们会觉得掌握常见的几千个词汇是很自然的事情,根本算不上是一个目标,所以不经意间也就把它们收入囊中。


为什么词汇量越大的人词汇基础会越好?这是因为单词与单词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在学习新单词的同时会不可避免地与已掌握的单词产生关联,比如在学习 stomp 这个新单词的时候你会很容易联想到同样表示“走”的 walk, trudge, wade, stride, pace 等,并且你还会继续思考各个单词之间的区别:walk是通常意义上的行走,stomp指迈着重重的脚步走,trudge是指步履艰难地走,pace是踱步,wade是涉水而行,stride指大踏步走。通过建立联系,重温单词,你会加深对已掌握词汇的理解。

论语中有一句话叫“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其下下矣”,制订高目标尚且可能不尽人意,如果目标太低可能就一无所获了。


成长型思维给我们带来的第三点启发是:要相信坚持的力量


从学习机制的角度来看,语言技能的学习其实是大脑神经元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而任何联系的建立都是需要时间的。只有通过长期的,持续的刺激,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才能不断巩固加深,最终稳定成型。很多时候坚持了很久看不到成果,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进步,而是我们进入了所谓的“平台期”,这个时候神经元细胞之间还在加深巩固原有联系,等待从量变到质变的时刻。如果中途退出,则前功尽弃。


我们往往容易夸大方法和材料所能带来的效果,而忽视了最基本的脚踏实地坚持学习。


学习方法和学习材料有用吗?有用,但它们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重要的是行动的过程。没有坚持行动,谈论方法并没有意义。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没有手机和电脑,更没有各种各样的学习材料,但还是有一群人靠着一台收音机一本词典,用今天看来很原始的方法把英语学好了。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习方法,方法再好也是别人的,不是你自己探索出来的,而没有经历过探索的过程很难感同身受,也很难对方法产生深刻理解。你只能借鉴别人的思路,通过实践和思考,最终形成自己的体系。路上空无一人,只能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完。


为什么我们一直相信“明天比今天会更好”?那是因为我们能清晰感知到每一天的进步,这给了我们足够底气和信心去希冀美好明天。而学习就是进步和信心的来源。要相信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要坚信学习能让我们每一天都有所进步,这种信念才是最好的新年礼物。


心怀信念,行胜于言,希望每一名读者在新的一年里能掌握期待的技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祝你新年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