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王战军潜心研究太极文化,针对当下亚健康现象将太极与道文化有机结合,运用中国文化治疗“现代病”,他自创的“战军十三式”为推广太极文化并使之成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次活动动静结合,互动为主,让您更直观地体悟太极的神妙!
王战军出生于武术世家,自幼酷爱武术,四岁便刻苦学习家传武艺,后又师从其父王西安,研习陈式太极拳。1988年,年仅14岁的王战军第一次参加河南省青少年运动会就一举夺得太极拳冠军,从此走上了冠军之路。其声誉远播海外,每年都应邀到世界各地表演和授课,是享誉国内外武术界的太极大师。
战军十三式遵循“身心一如,以武入道”的修研宗旨,主张“天、地、人”三者之间自然共生。天乃气之源,地乃万物之母,每每练习十三式,可吸纳天地之灵,日月之精,使人体精气充盈,体态神翔,打开智慧之门,连接宇宙之能,从而感悟生命之真谛。 混元桩功,也有人叫“站桩”,是我国武术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武术界常说:“练拳不练功,老来一场空”,又曰:“练拳无桩步,房屋无顶柱”,这些话都形象地指出了桩功的重要性。练拳不练桩功,就像宏伟的土木建筑没有牢固的地基一样。所以练习太极拳的人们除练拳之外,再加上练习桩功,进步就会更快。
第一势,开始站立姿势同前,然后重心右移,继而提起左脚向左外跨半步,两脚平行站立,比肩宽,两脚屈膝略蹲,要求头顶要平,颈要自然竖直,腰脊正直,上体保持与地面垂直,松肩、松腰、松胯、塌腰。 第二势,接上势,待左脚踏地时,两手由两侧分开,继而向中间合拢,坠肘后,肘比肩略低些,做环抱大树状。两手指均匀张开、微弯,如半握球状,两掌心向内,手指相对,距离三十厘米左右,两眼自然睁开或闭目均可。如睁开可平视,远眺一固定目标,闭目则意识守固丹田。
桩功调整
浑圆桩可以用高、中、低三种身法演练,如老弱有病者,可练习高身法,时间上可先短,渐而长。
年轻体壮者可先高身法,后中身法,再低身法演练。初练时能坚持几分钟就行,然后逐渐增加练习时间,最好是开始先10至15分钟,然后增至30至40分钟,收效较好。一般来讲,刚练习和练习两周后,大小腿会出现酸、胀、痛的感觉,有时还会出现轻微颤动。这些细微颤动。用手抚摸或仔细观察腿部肌肉,才能发觉出来。继续站下去,在中身法或低身法练习中颤抖会更加明显。大腿上的肌肉会呈现出有节奏地抖动,整个身体也会随之有节奏地上下抖动。此时身法可略升高,然后再降低。只要坚持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跳动,肌肉的耐劳能力和控制能力增强后,跳动会变得细微或停止。如再继续站下去,又可能会跳动,循环复始。
升降法
所谓升降即是上下起伏之意,在站桩时随着呼吸,身体进行起伏。如高身法时,先慢慢地吸一口气,然后在呼吸时随着渐渐下蹲,直至臀部与膝盖平衡为止。吸气时要慢慢随身体同步而上,舌尖顶住上腭,将气由足跟拔起顺后腿而上,然后经任脉、鹊桥、督脉、尾间关顺脊逆行而上,通玉枕达百会。在身体站立气达百会的一瞬间,意念和内劲在督脉终端与任脉始端融会贯通,将舌尖放下咽一口气,随津液下注,通过中丹田,注入下丹田。再随着细微慢长的呼气和身体同步向下蹲,气随两腿内侧下降达于涌泉,周而复始。 呼吸对桩功有一定的影响。桩功实质上是一种静力紧张性锻炼法,但静止是相对的。人体的重心,不像物体那么固定,而是依血液循环、呼吸和消化过程。
当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伏案工作或学习的时候,上体前倾,颈椎紧张了,首先压抑了督脉,督脉总督一身的阳气,压抑了督脉也就是压抑了全身的阳气,于是,久而久之,整个脊柱就容易变弯,人的精神也差了。如何通过太极练习放松脊椎? 王战军十三式之“龙头鹤首”便可以让我们随时随地锻炼我们的脊椎。 两足并拢站立,目视前方,双手叉腰。 以左侧头角为例,向左下方倾斜,随即向左外上方划弧,回归原位; 以右侧头角为例,向右下方倾斜,随即向右外上方划弧,再回归原位。
使两侧头角做“∞”字样运动,循环九次,犹如青龙摆头状。 下颏先极度伸向前下,极度回收至胸骨前,继之头颈后拔、上提下颏 头后仰,下颏上翘; 颈项放松,下颏由上向前下方划圆弧。
以上动作重复进行,循环九次,犹如仙鹤的头颈运动。
大家可以试一下,不管忙到什么程度,都抽出时间来练习战军十三式,拯救自己的健康,体会“天、地、人”三者之间的自然共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