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2月12日至14日,德国的慕尼黑将成为世界政治的一个聚焦点,因为素有“防务安全系统的达沃斯”之称的“慕尼黑安全会议”将在这里举行。它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全球性安全政策论坛,今年是第52届。届时,各国军政首脑、著名学者专家都将齐聚“巴伐利亚庭院”,就叙利亚战争、难民危机、希腊欧债危机、朝核危机等中心安全议题展开对话与交流。盘古智库为此组织了一批相关领域的重量级专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和点评。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王栋、研究员陈春华也作为智库代表参加本届“慕安会”以及慕尼黑青年领袖论坛,发出中国智库声音。此外,盘古智库还与凤凰网合作,开设专版,敬请关注。下文为盘古智库“慕尼黑安全会议”专辑系列之一:德国的欧洲作用。
文/连玉如,盘古智库特约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柏林自由大学博士。
欧洲联盟正陷入其有史以来最深重的危机。2015年,乌克兰危机、希腊欧债危机、恐怖袭击、难民潮等接踵而至,扎堆蔓延;欧盟诸机构及其精英却苍白无力、难以招架;只有德国总理默克尔奔波在各个危机现场,发挥着主导作用。
2015年1月乌克兰东部战事升级,默克尔伙同法国总统奥朗德倡议并同俄、乌两国达成第二个《明斯克协议》,促进停火实现;是年夏天,希腊债务危机紧要关头,默克尔政府立场坚定且不无耐心,对希腊最终政治妥协起到决定性作用,希腊财政崩溃得以避免,欧元区得以维系。然而,在汹涌而来且延续至今的难民潮中,默克尔却没能争取到欧盟伙伴协调一致。尽管她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等人公开呼吁不要重蹈民族藩篱和自私自利欧洲的覆辙,但是在公正均摊难民份额问题上欧盟成员国难以协调;不仅如此,德国还被扣上“道德帝国主义”帽子。
欧洲乃至世界正面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大的难民与移民问题挑战。在全球避难申请中,德国、奥地利和瑞典等国收到的申请已占世界总量2/3。难民潮已经击垮欧盟有关难民申请的“都柏林机制”;仅德国一国2015年就接纳了110万难民。在严峻的欧洲难民潮中,默克尔还受到本国社会与政治的巨大压力,民调显示其支持率持续下跌,其受欢迎程度已被德国外长和财长超过。
如何看待默克尔德国的欧洲作用?欧盟智库精英Ulrike Guérot认为,没有统而概之的德国欧洲作用,必须区分时间、议题以及机制等不同维度;德国统一前后的欧洲作用就不同,统一结束德国原来的“正常状态”和开启欧洲的“不正常状态”。欧美问题资深专家Hans Kundnani指出:德国的体量和其欧洲中心的位置使它成为欧洲的不稳定因素,导致当今欧洲的混沌状态;德国无意、也无力承担起欧洲霸权和带来稳定,像二战后美式霸权那样;认为德国将能“主导”欧洲一直是危险的幻想。
默克尔是物理学博士,崇尚爱因斯坦的名言“生活似骑脚踏车,必须前行才能避免失衡。眼下她还无暇理论考量欧盟的未来,而是必须切实抵挡欧洲难民潮的冲击。为此,在中国欢庆猴年春节的2月8日,她时隔四个月又风尘仆仆来到土耳其,同土总理商讨联合提议北约参与支持欧洲边境管理局和土耳其海岸警卫队工作,打击偷渡等,并争取到希腊政府的支持。
在德国的超强权势面前,欧盟正经历法国孱弱、英国游离、波匈等东欧国家右翼民族主义政治发难的结构失衡困境;然而,同样的德国权势在不同议题上却又引发不同的结果,如在乌克兰危机中是“领导者”,在希腊危机中成“霸主”,在难民危机中又沦为“孤家寡人”。
难民危机使德国与欧洲每天都在“同全球化约会”。作为新起政治大国,德国正在加强同中国在国际重大外交与安全政策问题上的磋商与合作,如伊朗核问题、阿富汗斡旋、政治解决叙利亚冲突等,这是默克尔2015年10月第八次访华议事日程的优先问题。与此同时,欧盟重要成员国英国和法国也竞相同中国发展关系和加强各方面合作,表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欧洲已是中国的近邻,同中国发展关系有助于促进欧洲与世界的平衡。
【背景知识】 慕尼黑安全会议被视为历史最悠久的正式外交行为之外的接触交流场所和开放论坛。它于1962年在慕尼黑启动,最初名为世界防务大会,主要面向北约成员国。如今它也迎来了全世界的宾客。到1998年,召集者和主持人都是Ewald-Heinrich von Kleist-Schmenzin(埃瓦尔德-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施门钦),他曾是支持反抗希特勒阵营的纳粹国防军军官。八年前,前外交官Wolfgang Ischinger(沃尔夫冈·伊辛格)接任会议主席。今年会议的讨论中心是叙利亚战争、难民危机以及欧洲安全秩序的未来。
安全政策讨论的伟大时刻
安全政策讨论的伟大时刻之一,是在2003年的会议上:在美国入侵伊拉克之前不久,时任德国外交部长的Joschka Fischer(约施卡·菲舍尔)在一次激动的讲话中把一句“I am not convinced!”(我不信!)扔给美国国防部长Donald Rumsfeld(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美国发动战争的理由并未说服Fischer。三年后,俄罗斯总统Wladimir Putin(弗拉基米尔·普京)则在他的招牌谈话中抨击了美国所谓武力争夺全球霸权的行为,并宣称俄罗斯绝不会坐视不管,在西方各国引起震动。但也有人把这个会议作为一个平台,在这个“共同体”里散播自己的意见,试探会得到什么反应。
自53年前首次会议召开以来,慕尼黑安全会议虽然不仅仅是,但的确也是一个内幕交谈的重要地点。总统、部长、国务秘书和将军们都重视这一非正式双边谈话的机会,在“巴伐利亚庭院”高级宾馆进行这种谈话的,也不乏冲突各方的代表,除了在这里,他们几乎没有可能走到一起。这一会议虽然被视为参与者没有决策权限的对话活动和无约束力的地点,但高层来宾们在这里讲的不只是外交套话,有时候也会有明确的表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