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腾讯新闻

 jason_yangzx 2016-02-13

天津街头的老手艺,你还记得多少?

2016-02-13 天津广播23评

    “磨剪子,戗菜刀……”小时候,谁没听过这样的叫卖声呢?“咚!”楼下响起嘣爆米花的声音,你是不是早已迫不及待?“补胶盆胶桶……”你有没有拿着自家的盆去楼下补过呢?这些久别而又熟悉的叫卖声,总能勾起我们的回忆。如今的天津有哪些老手艺逐渐离我们远去了呢?    “磨剪子唻……锵菜刀嗷!!!”小时候谁没听过?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在传统相声《学叫卖》中就学过磨刀师傅的吆喝,“磨剪子来!戗!菜!刀!”已经成为大多数天津人最经典的回忆。 (来自:天津广播)

    可能很多90后都不知道“锔碗儿”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咱过去的铁锅搪瓷罐儿用久了会漏底,需要找锔碗匠修补一下,锔的这个“碗儿”实际上就是锅。过去锔碗匠的装备就是担一根挑子,一头挂风箱,一头挂上炉子板凳锤子之类的。只要他们一吆喝,半条胡同的居民举着破盆烂罐儿就拥过来了。 (来自:天津广播)

    现在也没多少人家用铁锅了,都是不锈钢的…… (来自:天津广播)

    补胶盆胶桶的一般是提着一个扁箩,游走各大街小巷,喊起:“补胶盆胶桶……”谁还记得以前补过? (来自:天津广播)

    现在买一把雨伞才多少钱?谁还会拿去修啊。小时候家里的伞大多是直骨的大黑伞,伞头是尖尖的银白色的,即便有折叠伞,很多也是黑色的,不像现在五颜六色。现在修伞的恐怕很难见到了。 (来自:天津广播)

    以前,钢笔是个好东西,但难免出毛病。坏了又不舍得买新的,就去修钢笔的那里修一修。记忆里,修钢笔经常是当时修好了,用不了几天,又坏了,尤其是笔尖坏了,或者是漏水。划破本子,弄一手墨水,都是常事。 (来自:天津广播)

    假如你心血来潮,骑上吃灰许久的“二八大梁”出去转转,刚蹬出没两步车胎就被扎了,这时候你会发现方圆几公里根本找不到修车摊。    如今,虽然修车摊越来越少了但偷自行车的人依旧越来越多。 (来自:天津广播)

    小时候没啥零食,炒包谷花的老大爷一来,简直让人疯狂啊。一大帮人围着说笑,小孩们就在嬉闹,大爷忽然说一句:“让开!”我们赶快像图中小孩一样,捂紧耳朵。咚的一声,可以开吃了! (来自:天津广播)

    如今,我们坐在电影院享受着美式爆米花时,脑海中是否有闪过那些黑漆漆的面容呢? (来自:天津广播)

    以前都是一个老人骑起单车卖。有1角的,还有颗粒大的红糖做的那种,5角。现在想起来是不是特别怀恋啊! (来自:天津广播)

    小时候放学后,买个拔糖吃,感觉那时候卖拔糖的都是老爷爷。用一个瓷盆装拔糖,拿一根棒棒抹上一些,几角钱一个,高兴的吃着回家。 (来自:天津广播)

    在没有橡胶枕和羽绒被的日子里,棉花成了天津老百姓的最佳御寒“神物”。然而棉花用久了会板结起不到保暖作用,这时候你需要找弹棉花的师傅帮你解决。文哏大师苏文茂先生曾据此创造过脍炙人口的相声作品,而弹棉花时发出的独特声响至今仍萦绕在很多天津人的耳畔。 (来自:天津广播)

    旧时天津,在公园里、马路边、庙会上,总有一些手持小剪刀的剪影艺人,不时地低声招呼着路过的行人:“剪个影吧,留个纪念。”钱虽不多,但挺好玩,让你侧过脸去,边看边剪,一分钟就能剪好你的侧影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剪影艺术”。 (来自:天津广播)

    自从有了美发店可以随意弄出各种奇葩发型,很少有人会选择路边那些理发摊整理自己那一头标准的“普通发”。过去咱天津老爷们儿最喜欢“剃头、刮脸”了,那时候都兴“板儿寸”,讲究“刀快水热,一秃噜一个”。要是哪位师傅手艺好,周围谁再摆摊理发老百姓也不认。 (来自:天津广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总会在河北鸟市或在金钢花园旁的海河边上,看到一个用铁丝给人弯字的小摊儿。小摊儿的主人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一把尖嘴钳、一把18号镀锌铁丝就是摊主的全部家什。老人的双手十分灵巧,他手中的尖嘴钳可以弯出各种花样的小玩具。    如今,铁丝工艺早已从马路边的小摊儿成为机械化生产的铁丝编织产业,这些路边的手艺人也渐渐消失了。 (来自:天津广播)

点击展开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