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气袭人的冬季,对老年人的健康有较大影响,若保健不当,会患上老年低体温症。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所谓低体温症,是指人的体温在35℃以下。 据国外调查发现,冬季老年人发生低体温的大约占10%,其死亡率高达8%。国内统计资料表明,60岁以上的老人,在气候尤为恶劣的冬季,死亡率要比平时高60%。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为老年人对寒冷的反应低下,体内产热减少,皮肤血管又不能很好收缩,以致皮肤热量大量丢失,体温不能维持在正常水平。 低体温人群以老年人居多,寒冷的天气会影响低体温人群的健康。对低体温老人来说,常常伴有各种老年疾病,需用药治疗,而在药物的选择上应当慎重,有些药物甚至应禁服。 抗精神疾病的镇静类药物 如冬眠灵、奋乃近、安定、三氟拉嗪等,这些药物可抑制脑部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降低。同时,还可使患者基础代谢率降低、器官功能活动减少、耗氧量减低,而呈“人工冬眠”状态。这些药物还会促进周围血管扩张,抑制血管收缩,干扰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从而降低患者对环境反应的敏感度。因此,低体温人群,尤其是老年人,要慎重使用这些药物。 部分降压药物 如甲基多巴、可乐定等,在降压的同时,会使患者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小动脉舒张,散热减少,并有短暂的镇静作用,降低对环境的敏感性,容易出现危险。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 如盐酸阿米替林等,此类药物同样会出现低体温反应,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增加了药物在体内存留的时间,从而增加了用药风险。 当低体温人群用药后,一旦出现控制不住的颤抖,手不听使唤,步伐不稳,神志不清,言语含糊,皮肤发白、变青,肌肉发硬,或者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心跳减慢等症状,应迅速送医院急诊科,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则有生命危险。 (秦 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