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路秦拳称谓概略(2)

 冯焱平 2016-02-13
1995年前后,我有幸拜读了杨鸿尘先生的大作——《王芗斋拳学》,眼前一亮,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种有机可循的很实在的桩功。尤其是在拜读了杨先生的另一部大作——《武学指要》以后,对桩功的功用总算是有了一个很清晰的认知。同时,也知道了卢氏结构这种独特的拳学修正机制。被其清晰的思路,明确的操作机制,有效的验证手段所折服。尤其是卢氏桩法更是不同凡响。因而,我又收集了卢老本人大作——《阴阳八盘掌》,以及一些他人论及卢氏桩法的文章,以求能更全面的清晰认知。甚至于后来还专门外出求学过卢氏结构。把玩一番,我发现的确不错,只是有点累。我没有太多业余爱好,通过看看书玩玩拳来打发无聊,所以只能算是个武术票友,甚至说是叶公好龙也不过分。对于这种实实在在的有筋骨训练的桩功练习所带来的苦楚,依然有点承受不了。所以,后来也抛弃了。

1998年以后,由于越来越多的卢氏结构相关内容公开披露于武术杂志,在武术界引起了不小轰动。其后的许多门派也随之提出本门亦有筋骨训练。甚至还有许多人认定,不经历痛楚难熬的筋骨训练,是没法享受习之愉快试之甜蜜的。林林总总,莫衷一是。在当时,我的直觉是,大家都在热衷于桩,都在倡扬桩,但对于桩的究竟,太多人根本都心里没底,只不过是都在等着别人有所突破,然后自己及时跟风罢了。因而,我对桩这个玩意,再度失去兴趣。

1998年底,我的心境很糟糕,为排遣郁闷,就常常去逛书店。结果就发现了南怀瑾先生的一本大作——《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这本书,我早些年就见过,只是没买,当时的想法很简单,人能长生不老,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没有人会弱智到相信自己能够长生不老。不过这次我买了,没别的合适的读物,就拿它来消遣吧。

仔细阅读一番,我发现其中内容与我所想象的不是一码事,还是有一些道理的。所以就忍不住多看了几遍。对于七支坐法印象很深。尤其对于初行七支要把屁股稍微垫高这一点印象更深。为什麽要垫高屁股呢?为什麽?想不通就做试验嘛!于是我就开始实验,当我大致按照七支形态坐好后,屁股下并未加垫。我闭上眼仔细观照身体,尤其是躯干部位,结果发现,身体存在一定的后倒趋势,虽不至于让我仰倒,但趋势是绝对存在的。要想按照要领把身体坐直,就必然要人为地挺腰或者挺胸来完成,这样的话,身体上就会人为叫劲,有违松静安舒的原则。气血运转自然滞塞,心境宁静必是妄想。 然后,我又在屁股底下加垫一试,效果迥然不同,身体上好像突然间抖落掉很多负担,气息与心境大有不同,稍加思考,知道是身体除了垂向接受引力外,并无其他杂力存在所致。举个例子:假设在你的左肩和右肩上,各加上20斤东西,你虽有一定的负担,但身体上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这是因为左右方向上不会有任何偏倚趋势,此时,随意动总会随心所欲,轻松自然。假设在左肩上加上20斤东西,右肩上加上10斤东西,虽然从外形上也看不出你有什麽倾向,但身体上已经存在偏执了,此时,再让你随意移动,你会发现,不那么随心所欲,轻松自然了。对七支有了感受的一瞬间,我突然想到了“玉树挂宝衣”。赶紧起身,对着镜子比划。                       按照七支的坐态去比量桩的站态,七支需要垫
高一点屁股,那站立时躯干以腹股沟处为折点,稍微前倾,膝再调试着确定弯曲程度,以七支的身心感受去衡量站态的身心感受。结果也不错。周身松舒空静,稳稳当当。只是不知如此状态是否肌松力弸。于是,就按照记忆,在别人身上调试,效果好极了。在那时,我认为终于可以对习之愉快,试之甜蜜,功效不凡的桩功有所把握了。当然啦,在现在我看来,那时的得意也好,满足也好,其实都是很幼稚的。其实,桩是没有固定形态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桩功是某种独特拳学效应的方便称谓罢了。再回首反观王芗斋等前贤所留下的桩功论述,除了释然之外,就是无比的钦佩与仰慕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